龔娜 劉洋洋 范景華 薛悅敏
摘要: 本文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影響四因素為理論依據,結合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從學生的職業行為、職業選擇、職業意識及情緒應對等方面進行探析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 高等職業院校職業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解決途徑
一、自我效能感及職業自我效能感的定義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它表述為:“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利用自身所擁有的所有技能去完成工作任務的行為的自信程度?!弊晕倚芨杏山Y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組成。結果期待,即指個體預測自己某一行為可能產生的結果,如果個體預測到某一行為,就可能會產生某一既定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符合個體的期待,那么這一行為就可能被啟動或被個體所選擇;效能期待,即指個體對自己能夠實施某一行為的能力進行預測或判斷,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在具體實踐中,由自我效能感產生的主觀因素是一種潛在的影響因素而不是一個確定的值,實際上它與一個人擁有的技能水平無關,但關系到人們對自己能力、行為和結果之間的相關性判斷。
(二)職業自我效能感
20世紀80年代后,??颂睾拓愄貒L試用其去解決職業領域內的人們的種種行為問題。職業自我效能感被表述為個體對自己能否勝任和職業相關的任務或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在以培養職業技術型人才為主旨的高等職業院校內,職業自我效能感更多地表現為學生對于自己將來能否運用所學技能型知識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正確、全面的評價及行動。職業自我效能感能充分調動起人的成功動機,有助于人們快速而有效地將自身所具備的綜合能力轉化為行動,從而促使學生在作職業決策和完成職業任務時更加自信和準確高效。
二、影響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的主導因素
班杜拉在《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中認為個體的職業自我效能感的產生受制于四個信息源,即直接性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身心狀態,這些信息源直接影響到人們對自我能力的評估,進而影響到人們完成任務時的水平發揮。
(一)直接性經驗
直接經驗是指個體的主觀經驗,是個體基于過去完成任務時成功或失敗的體驗對自我進行一種主觀評價,這些評價直接影響到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個體的成功體驗越多,那么對自我的評價越高,對完成任務的信心越大,而此時其在職業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效能感越強;反之個體的失敗經驗也對現行或是即將開始的職業任務有著泛化的影響。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是在高考失利的情況下選擇的職業院校,這些學生內心對自我持不肯定態度,而在就業時需要面對本科類學生的競爭壓力,一次失敗后內心中的失敗經驗往往會被無限放大。
(二)替代性經驗
班杜拉認為個體除了直接學習獲取經驗之外,還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來達到間接獲取經驗的目的,這叫替代性經驗。當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看到同伴在職業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成功或是失敗的情況后,也會影響到自己的職業自我效能感。這源于學生通常會選擇一些與自己能力和學業水平相當的同伴去進行比較,當看到同伴順利完成職業任務時,他們的職業自我效能感會增強;反之,則會降低。
(三)言語勸說
言語勸說是指個體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鼓勵、肯定、勸告、建議或自我規勸等來改變自己原有的想法和和行為,進而影響到職業自我效能感的變化。例如,一個面臨職業選擇或是正在執行職業任務的學生得到別人的肯定和鼓勵及良性建議后,能夠增強自己的職業自我效能感,更好地完成職業任務。但是這種勸說沒有更多的實踐經驗作為基礎,同時還受到說服者個人魅力的影響,因而效果不明顯。
(四)身心狀態
個體的職業自我效能感還和自身的身體和心理狀態相關聯。一個人的生理狀態處于疲勞、疾病的狀態下,其職業自我效能感也會隨之降低,而在緊張、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態之下,個體的職業自我效能感也不會呈上升態勢。
三、影響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的其他因素
(一)家庭差異因素
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正處于未完全接觸社會的階段,對家庭的依賴還很明顯,他們的職業行為一部分是來自于家庭的影響,一部分來自于社會、學校、同伴的影響。因此,家庭因素是影響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的經濟情況、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職業和社會背景都會對個體的職業自我效能感產生一定的影響。個體的家庭能為其提供越多的就業信息、就業選擇;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家庭給予越多的肯定和鼓勵;家庭不以經濟為目的去要求個體職業行為的,都能給個體的職業自我效能感帶來良性的影響。家庭的經濟基礎良好的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要優于家庭貧困者;城市生源要優于鄉、鎮和農村的生源。
(二)性別差異因素
在職業自我效能感方面,男性學生要略優于女性學生,集中表現在職業信息收集、自我能力評價、人際溝通、目標選擇、問題處理等方面。男性學生在這些方面往往比女性學生更具理性思考能力,受挫能力也略強過女性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自己真實技能水平發揮地更加穩定。同時,社會對男性學生的職業需求和職業范圍也明顯優于女性學生。
(三)專業差異因素
不同專業也可造成個體對職業自我效能感的不同,一般來說較為復雜的操作性和技術性強的工作會讓人感到自我效能感降低,特別是初次入職的學生。文科專業的學生往往在初次入職時更能順利完成職業任務,進而其職業自我效能感更高。
(四)個體歸因因素
個體的歸因方式會直接影響到自我效能感。有較高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學生會將失敗歸因于自我努力不夠等內部可控因素,并不會降低對自我的整體評價,而其職業自我效能感不會受到影響;反之,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則會在失敗時將結果歸因為外部不可控因素,進而對自我持否定的態度,并最終影響到職業自我效能感。
(五)實踐經驗因素
在大學期間有過兼職經驗的學生其職業自我效能感要比完全沒有實踐經驗的學生高。職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可以從實際工作過程中獲取,這也是之前提到的直接性經驗,有些學生在校期間就會接觸到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內容,并在崗位上有實際工作經驗,因而對自己的職業自我效能感有更為全面、客觀的評價。那些沒有實踐經驗的學生,則難于對自己實際工作能力和工作任務的難易程度做出準確判斷,并因此而影響到職業自我效能感。
四、有效培養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的途徑
(一)強化成功體驗
通過日常教學和生活不斷強化個體的成功體驗,在教學中增加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體驗真實的成功感受。同時,還可以為學生樹立榜樣,借助權威和偶像的力量達到間接影響的目的,這些體驗都能夠直接提高學生的職業自我效能感。
(二)改變歸因方式
歸因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我們應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和歸因,而不是簡單地將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為外部不可控。同時,調整學生對自我的監控偏好,不要一味地將關注焦點放在自己活動中表現不好的方面,學會正確、公平、客觀地評價自己。
(三)消除身心影響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個體的生理及心理狀態與其職業自我效能感存在聯系,在個體生理和心理狀態不佳時,不要勉強自己去完成一些高強度、高難度的工作任務。同時,學生應及時調整好自己的生理、心理狀態,減少甚至消除身心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四)開展職業輔導
通過在學生群體中開展各種類型的職業心理輔導,使其對職業自我效能感理論有更為全面和正確的認識,并利用心理輔導形式加強學生間的替代性經驗獲取。同時,指導學生制定合理可行的職業目標,提高學生收集職業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鼎昆,方俐洛,凌文輇.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狀[J].心理學動態,1999(01).
[2]王天雪.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理論探析[J].世紀橋,2010(19).
[3]蔡紅霞,馬越,孫秀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考試周刊,2009(39).
[4]林志紅,朱峰.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特點與對策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7(02).
課題來源: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