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沁
摘要: 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我國當前受關注的教育問題乃至社會問題之一。這個問題能否得到很好的解決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國家發展的進程。本文首先列舉了我國留守兒童失范行為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引起這個問題的原因,進而提出了解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失范行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留守兒童失范行為原因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及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方發展。在這些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外打工的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已有家庭的農民。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他們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交由其他人監護,這類孩子就是所謂的農村留守兒童。據全國婦聯提供的最新數據可知,中國的農村留守兒童已有2000萬人,還有不斷增長的趨勢。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管教,社會和學校沒給予特殊的照顧,許多農村留守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不同層面的失范行為,這就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失范行為問題成為了我國最熱點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
一、農村留守兒童失范行為的表現
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還不成熟,自我保護和抵御誘惑的能力有限,需要父母對其進行保護和教育。雖然農村留守兒童一般也交給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其他監護人看管,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對未成年人的照顧遠不及父母給予的細心和全面,致使一些留守兒童從弱勢走向了行為的失范。這些失范行為一般表現在對自身,對學習及對生活的方式方法方面。
1.對自我的否定。
一些留守兒童在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情況下,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會漸漸地認定自己被拋棄,無人疼無人愛。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這些未成年人對自己的定位基本上是否定的,他們總是懷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難面前畏首畏尾,知難而退。表現在人際交往中,一部分留守兒童往往性格內向孤僻,很難與人交流,處于自閉狀態,膽小、焦躁、憂郁的狀態,在學校中沉默寡言,不愿參加集體活動,集體榮譽感淡薄,對挫折和失敗缺乏相應的承受力。另有一些脾氣暴躁的留守兒童更多地表現為野蠻、粗魯,不能自制自己的行為,愛與人打架等。因此,留守兒童的自我否定必然會給他們品德和智慧素養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2.對學習的消極。
被父母留在農村由其祖父母等其他監護人看管的未成年人對學習的積極性一般都不高。首先,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父母不在身邊,學習好了沒有人表揚;學習差了沒有人幫助。由此造成這些學生出現了作業拖欠、曠課、厭學、考試作弊甚至逃學行為。其次,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差,學習自覺性不強。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持續的學習監督,盡管出現了一些不良的行為也未受到批評和自責,進而對學習產生更加強烈的抵觸心理。
3.對生活的茫然。
留守兒童對生活的茫然包括對家庭生活的茫然和對社會生活的茫然。不在學校的時候,這些兒童無事可做,對家庭、對社會都沒有強烈的依戀感。一方面,容易受到一些非法分子的迫害和誘導,出現一些打架斗毆、偷盜、色情犯罪甚至吸毒等行為,另一方面,容易出現車禍、溺水等意外傷害與意外傷亡事故。
二、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失范的原因
未成年人的生活環境除了家庭環境之外,由于基本上都在接受學校教育,因此他們的生活環境包括學校及社區環境,于是就構成了家庭、學校、社會這個三重環境。這三者本身會對未成年人施加影響,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而且,留守兒童又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其失范行為包括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四個方面的原因。
1.自身方面原因。
從身心發展規律來說,兒童的模仿心理和好奇心理是最強烈的,自控能力又是最為薄弱的,因此,未成年人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父母的關愛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都不在身邊,即使模仿的是不正確的事情也不會被發覺,更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這樣日積月累,漸漸地,這些兒童的行為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出現了失范行為。
2.家庭方面原因。
(1)父母的教育水平不高。
一般來講,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也有很多不正確的方式。比如說,相當一部分父母都持有“只有在外拼命掙錢,讓孩子吃好穿好,并且上一個好的學校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排”這樣的觀念。其實他們不知道,這個時候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家庭的溫暖。更有甚者,由于存在不陪在孩子身邊,對孩子有所虧欠的想法,不管孩子提出怎樣的要求,只要能讓孩子高興,父母都不加考慮的滿足,對于孩子錯誤的要求也不會加以勸阻和教育。如此,這些孩子不僅失去了父母的陪伴,更失去了父母的教育,極容易走偏人生的道路。
(2)監護人的監管缺失。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是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一方面,這些祖輩的老人本身的文化知識不高,也上了一定的年紀,對于照看未成年人也難免會力不從心,另一方面,老人對孩子都會比較溺愛,對孩子做錯的事情不忍心去責罰。因此,雖然留守兒童有形式上的監護人,但是這些監護人只履行了對孩子吃穿等生理上的照顧義務,沒有履行監督、管理和教育的義務。
3.學校方面原因。
(1)師資力量不夠,教師素質不高。
農村的經濟條件遠不及城市的好,極度缺乏教學設施。除此之外,多數教師都不愿意去農村教學,農村學校嚴重缺乏師資力量,這是量的方面。在質的方面,農村優秀教師同樣存在匱乏的現象,很多都是學歷不高,且年紀偏大。在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下,教學的負擔已使教師有較大的工作壓力,對于留守兒童教育的特殊需求,教師無暇顧及,加之教師普遍缺乏心理輔導的認知與技術,無法針對留守兒童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行預防和控制。
(2)只看重成績,忽視生活上的關心。
跟我國的整個教育事業面臨的問題一樣,農村學校的教育也是一種“應試教育”,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學校只看重升學率,學生的分數成了衡量教師和學生的唯一標準。因此,大部分教師往往只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的生活狀況一無所知。不僅如此,教學內容只涉及文化知識,忽視學生思想品德養成,在課堂上重知識傳授,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培養。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留守兒童更覺得情感匱乏。
(3)對留守兒童的問題重視度不高。
農村中的青壯年大部分都在外務工,農村學校中的學生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留守兒童。有著這樣一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對學校的管理和發展是有顯著的影響的。但是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對這樣一個群體過多關心,對其引發的問題也沒有足夠的重視。
4.社會方面原因。
當代的中國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多元的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除此之外,科技的發展帶來的網絡時代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處在這樣多元化的價值觀和信息化的網絡時代之下,金錢觀、性觀念、人生觀等都越來越社會化,并且被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所引導,漸漸偏離正常的軌道。復雜多樣的價值觀,方便快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加之“留守”這樣特殊的生活方式,這些未成年人的生活習慣,處事方式等極度容易發生改變,對失范行為的產生更具深刻的影響。
三、農村留守兒童失范行為問題的解決對策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失范的問題關系到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和睦幸福,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應關愛留守兒童,使其養成良好行為規范,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自身方面——自我調節。
引起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內部的原因。馬克思說:“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币虼?,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對兒童自身進行教育。兒童問題的根本在于引導他們建立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鍛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促進他們自然、順利地成長。
2.家庭方面——改變觀念。
對于“只要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就是最好的照顧”這種觀念,父母應該認識到錯誤之處。對孩子而言,精神上的照顧也很需要。父母應該在選擇外出務工時充分考慮,權衡利弊,盡量把對孩子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對迫不得已的父母雙方都要外出務工的家庭,孩子的其他監護人也要改變“只要孩子吃飽穿暖,教育是學校的事情”的觀念。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學習的教育重要,家庭的教育更重要,尤其是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
3.學校教育——加大關注。
對于成才來說,更重要的是成人。學校作為掌握知識、傳播知識的場所,更加應該理解教育對一個人成人過程的重要性并在此過程中發揮不可取代的作用。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反映的就是這些特殊的孩子在成人過程中面臨到了阻礙,學校應該認識并幫助這些孩子,加大對這些的關注,以使他們能健健康康地成長。
4.社會方面——提供幫助。
對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還需要社會方面給予支持。比如說在社區建立關愛留守兒童信息庫,積極號召愛心媽媽主動上崗,與留守兒童結對,向他們提供資金衣物學習用品等援助,并和結對幫扶的留守兒童建立長期聯系,經常開展書信親子活動,讓留守兒童真正感到溫暖。除此之外,還要有嚴格的法律措施保證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弱勢群體不受到非法的傷害。
在目前這個快速轉型的社會,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多種因素對孩子的影響,使孩子健康成長,光靠家庭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社會各個方面參與,建立一個相互依托、優勢互補的社會支持體系,才能發揮全面、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和民.新編教育社會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34-148.
[2]廖其發.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研究[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55.
[3]殷世東,張杰.農村“留守”學生行為:失范與矯正[J].教育導刊.59-60.
[4]吳桂彬,龔劍.文化傳遞缺失與留守兒童行為失范[J].普教研究,2007,5(2):15-16.
[5]聞哲.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面臨五大突出問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