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安 廖輝
摘 要:目的:觀察互動式針刺法配合針刺風池、天柱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方法:針刺后溪、陽谷等遠端穴位的同時要求患者適度做頸部前屈、后伸、左右側彎運動運針10 min后停止活動再針刺風池、天柱留針30 min。結果:治療30例中,臨床治愈26例,顯效3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100%。結論:互動式針刺法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顯著。
關鍵詞:頸性眩暈;互動式針刺法
中圖分類號:R681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2)06-0054-02
頸性眩暈是指椎動脈的顱外段受頸部病變的影響導致血流障礙引起的眩暈綜合征,又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椎動脈缺血綜合征等。本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頸椎骨質增生、椎節不穩的病理情況,使椎動脈彎曲、受壓或椎動脈神經叢受刺激造成血管舒縮功能失調而導致椎-基底動脈缺血,最終出現眩暈、頭痛、耳鳴、視力障礙、猝倒等癥狀,屬中醫學“眩暈”“眩冒”等病癥的范疇。筆者采用互動式針刺法配合針刺風池、天柱治療頸性眩暈30例,取得滿意療效。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0例均為住院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齡最小46歲,最大70歲;病程最短6 d,最長4 a。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2年10月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上制定的標準:1)呈發作性,常因體位變化如頭部過度旋轉、屈曲時誘發或加劇,發作時間長短不等,可一瞬間也可達數小時或數天,還可發生猝倒。2)旋頸試驗陽性。3)X線攝片顯示椎間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4)經顱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排除其他原因(內耳疾病、腦部炎癥,出血、外傷以及全身性中毒、眼源性、代謝性、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眩暈者。
2 治療方法
21 遠部取穴 選穴:主穴:后溪、陽谷。配穴:頸部肌肉疼痛較甚者加合谷,頸部連帶肩部活動不利者加手三里,頸部側彎時眩暈加重者加外關。操作:患者取坐位,消毒后,用華佗牌03mm×40mm毫針,各穴均直刺,手法為平補平瀉,得氣后以強刺激瀉法為主,在運針的同時要求患者適當的做頸部的前屈、后伸、左右側彎運動,幅度由小到大逐漸增大,以可以耐受為度,不斷地刺激各個穴位約10 min后,留針停止頸部活動,進行近部穴位針刺。
22 近部取穴 選穴:風池、天柱。操作:患者取坐位,消毒后,用華佗牌03 mm×40 mm毫針,風池、天柱針尖均向鼻尖方向斜刺約20 mm~25 mm,以得氣為度,手法為平補平瀉,在施此手法時,不能使患者活動頸部,留針30 min,每日1次,6日為1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1] 臨床治愈:眩暈等癥狀消失,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訪半年無復發;顯效:頭暈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勞累后偶有發作;好轉:頭暈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有時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無效:治療2個療程后,頭暈癥狀無改善或病情加重。
32 治療結果 30例中,臨床治愈26例,占867%;顯效3例,占100%;好轉1例,占33%;總有效率100%。
4 體會
頸性眩暈多由于長期伏案工作,頭部過度旋轉,頸椎過度前屈、前伸,枕后部肌群急慢性損傷,導致椎枕肌痙攣,筋膜攣縮,椎體滑移,壓迫相鄰的椎動脈產生癥狀或者是由于頸椎退變,椎體移位,鉤椎關節增生等引起無菌性炎癥刺激頸上交感神經而導致椎-基底動脈痙攣收縮,供血減少而發生眩暈。
針刺對于治療頸性眩暈具有其獨特的療效,而互動式針刺法,將醫生與患者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通過適度的頸部活動可以緩解頸部肌肉的痙攣,增加血流速,改善腦部的血供不足,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療效。后溪為小腸經之輸穴,又是八脈交會穴,與督脈相通,具有舒經活絡止痛之功,可以治療脊柱疾病,《針灸大全》“頸項拘急引肩背痛取后溪”之說。陽谷亦為小腸經之輸穴,可以增強后溪的針感傳導,而且可以治療手太陽小腸經所過的頸部病癥,消除炎性水腫,改善頸部肌肉的炎性水腫對椎-基底動脈的影響。近部取穴可謂是治本之法,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天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兩穴均位于頸部椎基底動脈附近。足少陽膽經分布于側頭部,足太陽膀朧經循行于頭部,而且直接入腦,兩經均與腦部有著密切的聯系。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兩穴對頸性眩暈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實驗已證明[2~5]針刺風池對腦血管有解痙、擴張和收縮雙重作用,可以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并且可以調節血管運動平衡,使血管擴張,腦血流量增加。針刺天柱可以改善大腦的缺血缺氧狀況,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并可以誘導腦細胞的缺血耐受機制,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環,改善側支循環,減輕腦組織損傷,對腦缺血性疾
--------------------------------------------------------------------------------
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本觀察結果表明,互動式針刺法配合針刺風池、天柱治療頸性眩暈取穴少,操作方便,療效顯著,是治療頸性眩暈的一種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袁曉軍閉氪譚緋匱ǘ閱匝流的影響[J].中醫雜志,1996,37(5):285
[3]梅艷,王縣東,蔡敏倍嗥綻占嗖庹氪糖昂笞禱底動脈血流速度的變化[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9(6):411
[4]符健閉氪譚緋匱ㄎ主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3,10(4):38
[5]谷巍,劉碌,高軼,等閉氪討瘟萍斃閱怨K啦生缺血預適應效應的機制[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1):88
(收稿日期:2012-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