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尉
關鍵詞:針灸;甲鈷胺;周圍性面癱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2)06-0057-01
周圍性面癱是發病急速,突感一側面部板滯、麻木,不能皺眉蹙額、露齒、鼓腮,口角向健側歪斜,漱口漏水,進餐時食物常滯留于病側齒頰之間,病側額紋及鼻唇溝消失,眼瞼閉合不全,迎風流淚。少數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嚴重者還伴有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部分患者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形成“倒錯”現象。筆者自2008年以來采用針灸配合甲鈷胺,治療單純周圍性面癱54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54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最小者8歲,最大者63歲;病程最短者2日,最長者3個月;風寒證36例,風熱證18例。
12 診斷依據 參照1993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1]擬定:病前常有受涼、受潮、吹風史,少數患者有耳后、耳內疼痛或面部不適等前驅癥狀。臨床表現主要為病側表情肌癱瘓,即額紋消失,眼裂擴大,閉目不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鼓腮動作不能完成。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圍性面癱(如小腦橋腦角病變、腦干病變、手術損傷、腮腺病變、格林—巴利綜合征等)。
2 治療方法
21 針灸療法 ①選穴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手足太陽經穴為輔。主穴:陽白 魚腰 四白 地倉 頰車 顴髎。配穴:風寒證加風池;風熱證加曲池;恢復期加足三里;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鼻唇溝淺加迎香。②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急性期(一周以內)選取患側面部3~4穴,采用蘇州產環球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Φ030 cm×25 cm),常規消毒后進針,行平補平瀉法,同時針刺雙側合谷、風池。留針20 min;恢復期(1周以后)用透刺法,即陽白透魚腰,地倉透頰車,四白透地倉,行平補平瀉或補法。風寒證用TDP照射患側面部,熱度以患者能耐受感覺舒服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2 藥物治療 甲鈷胺片成人一次服05 mg,每日3次,兒童酌減。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痊愈:面癱臨床癥狀消失,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復正常(眼瞼能正常閉合,口角不歪斜,能皺眉蹙額等)。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面部表情肌功能部分恢復。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變。
32 治療結果 本組54例患者,痊愈47例,占8703%;好轉6例,占1111%;無效1例,占186%。總有效率為9814%。大部分患者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好轉,2個療程后痊愈。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27歲,技工,2011年7月12日就診。患者自述兩天前淋雨后,感右耳下疼痛,今日晨起時感右側面部不適,瀨口漏水,不自主流眼淚遂來診。查:血壓100/70 mmHg,四肢活動自如,右眼閉合不全,口角向左側歪斜,不能皺眉蹙額、鼓腮,右側額紋及鼻唇溝變淺,面頰稍腫,舌淡苔薄白,脈沉緊。診斷:右側周圍性面癱。當日即如上淺刺右側陽白、頰車、地倉,雙側風池、合谷,用TDP照射右側面部,給予甲鈷胺片05 mg,每日3次,連續治療7日后,患者自覺面部舒服,表情肌功能好轉。于是如前選取2~3組穴位透刺,2個療程后痊愈。治療期間囑患者避風寒,出門帶口罩,隨訪半年未復發。
5 討論
“周圍性面癱”,以口眼歪斜為主癥。《內經》云:“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是由某種病毒感染,引起神經鞘膜發生炎癥、水腫,血液循環障礙,神經營養缺乏,導致神經變性,興奮性降低或麻痹而致病。祖國醫學認為該病主要在于人體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絡,以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筋失于濡養,筋肉縱緩不收,廢而不用而發病。現代醫學大量的研究表明,針灸具有良好的調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局部營養代謝,加速恢復面部的肌肉、神經功能[2]。故首取合谷、風池二穴以祛風解表,取患側四白、陽白、地倉、頰車等面部穴位以疏通三陽之經氣。甲鈷胺有營養、修復神經的作用。二法相用,促進了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面部神經組織營養,使面癱筋肉得以濡潤溫煦,則病可自愈。
參考文獻:
[1]陶天遵繃俅渤<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敝泄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
[2]呂宏江,張繆,才樹森閉氪潭暈⒀環血流影響的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1985,5(1):26
(收稿日期:201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