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人們喜歡懷古,總以為過去的時代比現在好。在古典音樂界,許多人認為演奏家“一代不如一代”,更一口咬定新作品不如經典作品。對這些經典作品的作曲家熱捧于心,立碑作傳,在腦海中構筑起偉岸光輝的形象,對那些誕生經典的時代,也往往想象得格外清靜、和諧,這顯然是因為,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都是經過歷史的選擇而浮于表面的現象。隨著對歷史資料之發掘和研究的深入,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景象也越來越細致而客觀,諸如莫扎特這樣靈童般圣潔的形象,也早已被他書信中的“穢語癥”給打碎了。許多人看到著名電影《莫扎特》(Amadeus)中那個傻笑的莫扎特,頗不以為然,但在那些確鑿無疑的“穢語癥”書信的映襯下,電影中那癡傻不羈的形象,也許離真實的莫扎特并不太遠。
莫扎特這樣的人物,也被用來指代一個時代。似乎海頓深居宮中卻依然一覽眾山小之后,就是莫扎特在樂壇獨孤求敗了。我們驚詫于他的創作速度,稱他短短三十五年的生命長度全用來抄寫他的樂譜都不夠。我們對他一氣呵成的創作方式嘆為觀止,更因這樣寫下的作品依然華美雋永而對他頂禮膜拜。其他人呢?似乎只是用來陪襯他的。他們固然也應當有過自己完整的世界,可是和莫扎特相比,總是那么黯淡。也許他們的人生和作品并沒有太多值得說的東西?可是,最近幾年,有不少唱片公司專出“被忽視的作曲家和作品”,幾乎每張唱片的說明書都要爭論一番“這位作曲家、這些作品之被忽視,實在是歷史的錯誤,他和他的作品在當時是多么有名、多么出風頭呢”。這一句話,便把讀者和聽者置于兩難境地:有的作品的確高明,可既然如此,為何它們被忽視了呢?有的作品平凡無奇,但優雅可人,品味不俗,莫扎特有不少作品也只有類似水準。歷史究竟是怎么選擇的呢?
正因為歷史也許并不是一個那么公正的裁判,我們才需要跳過他的指點,親自深入過去,以獲得更豐富而更明確的歷史形象。盲人摸象,終究片面;摸遍全身,才得全象,以后跟別的盲人介紹大象也可以全面一些。
本文標題中的科策魯赫(Leopold Kozeluch,1747-1817),是莫扎特時代的一個作曲家。有一張題為“莫扎特的同時代人”的唱片收了他的幾部交響曲,粗粗聽來,并沒有莫扎特的水準。再查資料,卻不得了,他可是莫扎特在維也納時的勁敵。眾所周知,莫扎特在1781年甩了薩爾茨堡大主教,來到維也納。那么薩爾茨堡的職位由誰接任呢?大主教的第一選擇便是科策魯赫。然而他卻拒絕了這一差事,因為他比莫扎特早三年來到維也納,事業蒸蒸日上,沒必要易地再起。科策魯赫是當時維也納最受歡迎的鋼琴教師,貴族小姐們有不少是他的學生,還有一位叫瑪利亞·特蕾西婭·帕拉迪斯(Maria Theresia Paradies)的盲女,是他的明星學生。可他真的不害怕莫扎特這個勁敵嗎?莫扎特可是沒多久就成了維也納公認的最好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不知有意無意,科策魯赫選擇不上臺演奏。報評:“科策魯赫先生可以和莫扎特比肩,這已不是秘密。他的琴藝,我們無法判斷,因為他也許是維也納的著名鋼琴家中唯一從來沒有公開演奏過的。”這樣就避開了公開的比較。可是,在莫扎特的朋友、《費加羅的婚禮》首演演員之一的米夏埃爾·凱利(Michael Kelly)的回憶錄中卻記載道,他和莫扎特首次見面是在一個富豪沙龍中,當時,莫扎特在一旁看一個人彈琴,彈琴的正是科策魯赫。對當時的音樂家來說,這樣的沙龍是發展社會關系的重要場所,很有可能就因為在沙龍中奏了一曲而被有錢人家相中,聘為音樂教師,雖只是個仆人,但穩定、多金,還有人脈,是個美差。科策魯赫和諸多貴族交好,左右逢源,不僅不愁吃飯,還有閑錢開出版社,和他在沙龍中的努力不無關系。1781年,符騰堡的伊麗莎白公主(Princess Elisabeth of Wurttemberg,后來成為弗朗茨二世的皇后)招聘音樂教師,當時莫扎特也是候選人之一,但公主經不住科策魯赫支持者們的游說,最后這個重要的教職給了科策魯赫。這一次比拼,莫扎特完敗。
由此可見,當時的維也納音樂圈和現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圈未必有很大的不同。不同類型、不同追求的音樂家各司其職,向不同的受眾——貴族、公眾、親友等,為音樂會、劇場、沙龍、私人場合、公共慶典、宗教事務等場合提供作曲、演出、教學、出版等音樂服務。莫扎特向往自由職業,當然也不會放過大型公共事件帶來的名聲和財富,他依靠的是過人的才華、勤奮和大度的作風。有得必有失:這份自由令今人仰慕,在當時給莫扎特帶來的卻是一陣一陣的經濟危機和過度繁忙。而科策魯赫則更像一個“職業音樂人”,有些許才華和十足的勤奮作保證,但更諳“成功學”,擅長經營,注重人脈,懂得揚長避短。莫扎特時期的維也納,正因為這些普通“職業人”的普遍存在,而真正地豐富多彩、充滿生命力。況且,普通人的生命軌跡也未必遜色呢。
十年后的1791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即位波西米亞國王,莫扎特臨危受命,在十八天內創作完歌劇《蒂托的仁慈》,并親赴布拉格參加慶典。科策魯赫也沒閑著。1799年,即莫扎特去世八年后,莫扎特的傳記作家尼梅切克(Franz Xaver Niemetschek)致信出版商布萊特科普夫和黑特爾,解釋了為什么在傳記中故意不提科策魯赫。“列奧波德·科策魯赫……一直跟著莫扎特,錙銖必較,對他大加攻擊,像個惡棍……這個小人、小作曲家,他以前住在一個朋友那兒,在四星期內寫不出一部康塔塔,而是費盡心思東拼西湊,弄出一部帶著詛咒的次品,當時我就看透他了。”身為莫扎特的傳記作家,尼梅切克這段話有沒有添油加醋,尚待考證,而與科策魯赫有不少往來的海頓對他頗不以為然,則是確鑿的史實。維也納的后來者貝多芬則直接稱科策魯赫為“卑鄙小人”。
但是,這些惡評擋不住科策魯赫的腳步。1791年,莫扎特在從布拉格參加利奧波德二世的登基慶典回國后沒多久,就急病而亡。他在布拉格的宮廷樂長和作曲家職位空缺了。這次,科策魯赫沒有推辭邀約,于1792年赴布拉格就任。理論上,他和莫扎特的職位名稱不同,但實際上,他接替了莫扎特在宮廷音樂生活方面的職位。
科策魯赫享壽七十,是莫扎特的兩倍。他一共創作了約四百部作品,包括約三十部交響曲、二十二部鋼琴協奏曲、二十四部小提琴奏鳴曲、六十三部鋼琴三重奏、六首弦樂四重奏和不少合唱和舞臺作品等。考慮到他沒有莫扎特這樣下筆成章的本事,這個總量也不算小了。而這樣的作品量,也是當時作曲家的常態。對科策魯赫的作品質量,查爾斯·伯爾尼(Charles Burney)在1789年的《音樂大史》(General History of Music)中評道:“作品總體是優秀而扎實的,品味不錯,和聲正確;在同學派的作品中模仿海頓的痕跡最少。”也不乏熱情者稱他“是最受熱愛的在世作曲家”。考慮到科策魯赫活躍的那幾十年涵蓋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這三代維也納旗手的鼎盛時期,這個評價豈不是說,他才是當時最紅、最著名的作曲家嗎?毫無疑問,在莫扎特的維也納,科策魯赫是個不折不扣的成功者,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他的作品顯得平庸無奇,但是二百年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知其名、賞其樂,誰說這不是一種功成名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