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的生與死:史上一百個最佳錄音與二十個最差錄音》
作者: 諾曼·萊布雷希特
(Norman Lebrecht)
作者萊布雷希特是西方當代最活躍的樂評家和文化批評家之一,近八年以每年一本新書的速度進行著他對日漸衰落的唱片錄音工業的反思與追憶。在這本《古典音樂的生與死》中,他揭示了從最早期的卡魯索的錄音,到伯恩斯坦、古爾德、卡拉斯以及卡拉揚的錄音對古典音樂的深遠影響。作者分析了施納貝爾、托斯卡尼尼、卡拉斯、萊托以及三大男高音所帶來的文化革命,講述了錄音工業如何制造以及摧毀了音樂明星們,并對新技術帶來的問題,例如盜版等進行了文化層面的思考。
《比理性更深遠:情感及其在文學、音樂和藝術中的角色》
作者:珍妮弗·羅賓遜(Jenefer Robinson)
本書重點闡述情感與音樂之間的角色關系,包括: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器樂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我們的感情如何幫助我們理解音樂、感知音樂等。作者是一位難能可貴的通才,對于文學、音樂和藝術都有一定的造詣,運用的研究方法卻是借助了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知識。在書中,她把音樂放在了最末一章,體現的是情感在音樂中的表達難度是最高的。而被學界一致稱贊的,也正是最后這章有關音樂的部分,認為突破了傳統意義上音樂的情感表達范疇,并將此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整合了哲學、心理學與美學的全新領域。
《劍橋布魯斯與福音音樂指南》
作者:阿蘭·摩爾(Allan Moore)
這套劍橋音樂指南基本都是請本領域最重要的學者執筆,這本也不例外。阿蘭·摩爾是英國薩里大學藝術表演學院院長,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997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披頭士:帕佩軍士傷心俱樂部樂隊》。在這本書中,作者在前三章分別介紹了布魯斯音樂與福音音樂的發展歷程,然后推薦了最重要的十二首錄音(如果聯想到十二小節布魯斯,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是十二首錄音了),包括1925年1月14日在紐約錄制的、由貝西·史密斯、路易·阿姆斯特朗等演釋的“圣路易斯布魯斯”等經典作品及錄音。
《寧靜樂園》
作者: 馬慧元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寧靜樂園》是作者兩年多來所著作品首次結集。全書分為四輯:第一輯談庫普蘭、斯卡拉蒂、貝多芬、舒曼、阿爾康、馬勒這一列從十七至二十世紀的音樂大師們;第二輯談當代的音樂怪杰與樂評佳作;第三輯如音樂普及趣味講座;第四輯為奇書共享。
馬慧元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理科生,作為旅居加拿大的專業程序設計師,卻在音樂領域有不同尋常的體驗與見識。她不但能彈得一手好鋼琴,更能在龐大的管風琴上巍然演奏巴赫《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鋼琴家趙曉生稱贊她“乃極用功讀書之人。每日八小時做辦公室奴隸,盡職盡力,八小時完了,不但勤練管風琴、把巴赫《C小調帕薩卡利亞》踩在腳下,還抓緊每一分鐘吃飯睡覺之外的生命,手捧典籍批閱不已。她廣聞眾碟,博覽群書,卻從不死讀書,總能從書的字里行間看出別人讀了千遍百年也沒讀將出來的新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