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樂娜
1833年,俄羅斯的喬治亞王子與一位退役軍醫之妻誕下了一個男嬰,因是私生子,男嬰只得隨王子的一名奴仆取姓為“鮑羅丁”。男孩跟隨母親長大,得到了良好的照料和教育,并于1850年進入圣彼得堡醫學院學習。十四年后,鮑羅丁成為醫學院的一名化學教授,開始了他科學家的職業生涯,投身于教學和研究的工作。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化學家,卻利用其有限的業余時間斷斷續續地創作。他的作品盡管為數不多卻涉獵廣泛,其中濃厚的俄羅斯民族主義情懷與精神,更讓他成為俄羅斯民族樂派“五人強力集團”中最富有獨創性的人物。
由于只能利用業余時間來兼顧自己喜愛的音樂,鮑羅丁的創作速度十分緩慢,很多作品都歷時數年才完成。本唱片收錄的三部交響曲中,短的歷時五年,長的歷時七年,第三部直至1887年作曲家去世仍未完成。但就是這樣三部交響曲,不僅顯現出作曲家的獨特風格與個性,更成為俄羅斯民族交響樂的重要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我們能夠聆聽到這位對俄羅斯民族音樂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力的作曲家的作品,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及其學生亞歷山大·格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功不可沒。如果不是他們兩人的搜集整理并續寫完成,恐怕包括歌劇《伊戈爾王》和本片中《第三交響曲》在內的鮑羅丁作品,都不會成為今天被公認的不朽之作。
縱觀十九世紀整個歐洲民族主義的發展,從彼得大帝時代便開始的西化運動,讓俄國的藝術領域在百年間吸取了足夠養分,逐漸涌現出更為民族化、更具俄羅斯特征的創造力。在音樂方面,“五人強力集團”便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老大巴拉基列夫的感召和專業訓練下,鮑羅丁、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居伊、穆索爾斯基都是其中的成員。作為業余作曲家,他們將學院派的專業訓練與技術和植根于俄羅斯民族的激情與靈感融合在一起,與魯賓斯坦兄弟創立的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和莫斯科音樂學院及其代表的“德國”音樂形成鮮明對比。
鮑羅丁與巴拉基列夫的相識是在1862年,自此之后,鮑羅丁便跟隨這位“老大”學習作曲,并深受其影響。《第一交響曲》便是在巴拉基列夫的悉心指導下創作而成,這部交響曲的創作從1862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867年,斷斷續續耗費了五年的時間才完成。1868年3月,巴拉基列夫指揮這部作品試演卻并不成功,直到第二年再度演出才稍有改觀。這是鮑羅丁第一次“持久戰”創作的經歷,此后他的每一步創作也都走得十分不易,批評的聲音常伴左右,但這始終沒有減退他對音樂的熱愛。
《第一交響曲》的開頭是一段舒緩的音樂,在這里可以聽到之后快板部分的第一主題。第二樂章諧謔曲中,門德爾松的影響痕跡明顯,他是鮑羅丁最喜愛的作曲家。B大調中段的異域風情在其未完成的歌劇《伊戈爾王》中亦有運用。D大調慢板樂章的主題旋律最初由英國管吹奏,不過在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和格拉祖諾夫的建議下,改由大提琴演奏。整部交響曲在精力充沛的快板中結束。音樂學家杰拉德·亞伯拉罕(Gerald Abraham)對這部作品的評價似乎并不高,不僅將終樂章不客氣地形容為“二手舒曼”,還嚴厲地將第三樂章視為“二手柏遼茲”,同時亦認為第一樂章相當粗糙、有待斟酌。
《第二交響曲》又被稱為“勇士”,創作開始于1869年,七年后才完成。與此同時,鮑羅丁的《伊戈爾王》也在同步進行之中。整部《第二交響曲》的音樂彌漫著濃厚的英雄性和俄羅斯民族氣息。第一樂章表現俄羅斯勇士集聚凝神的場面,第一主題粗獷有力而具有警示。諧謔曲樂章活躍而多變,圓號聲部不斷重復的C將音樂導入F大調。慢樂章以巴巴多斯人為主題,由降G和弦開始,隨著圓號獨奏的進行,音樂轉入降D大調。經由升C小調直至富于色彩的B大調,終樂章展現出一幅勇士們聚會狂歡的場面。這部交響曲是鮑羅丁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不僅在作曲技法及傳統結構方面相對成熟,也成為其歌劇《伊戈爾王》、尤其《波羅維茨舞曲》樂隊音樂的重要參照。在今天看來,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奠定俄國史詩性交響樂基礎的一部力作。
1882年,鮑羅丁開始創作《第三交響曲》,卻只完成了兩個樂章。第一樂章由格拉祖諾夫根據作曲家的草稿及其超強的記憶力重新整理修訂。這段原本打算創作成弦樂四重奏的音樂,在管弦樂的呈現下依然保持著溫和典雅的氣質。中段部分,格拉祖諾夫采用了鮑羅丁原本為《伊戈爾王》第一幕創作的音樂。第二樂章諧謔曲的5/8節拍十分有代表性,最初在作曲家的弦樂四重奏中被運用,在這里被改編成管弦樂。
1887年,鮑羅丁去世。今天,如果走進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內的季赫溫墓地,我們能看到化學公式和音樂主題一同刻于他的墓碑。就是這樣一位化學家,秉持著對音樂、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在其短暫一生中有限的業余時間里,為自己、為俄羅斯、更為整個人類文明譜寫出不朽的篇章……
西雅圖交響樂團
SEATTLE SYMPHONY ORCHESTRA
組建于1903年的西雅圖交響樂團是一支享譽國際的優秀樂團,錄制的唱片達一百四十多張,是世界上出版唱片最多的交響樂團之一。在這些唱片中,十二張獲得格萊美提名,兩次贏得艾美獎及其他諸多獎項。2011年9月,法國指揮家魯多維克·莫洛出任樂團音樂總監,帶領樂團登上西雅圖市中心的貝納羅亞音樂廳(Benaroya Hall)的舞臺,在這座世界上音響效果最好的音樂廳里為觀眾傾情獻演。而此前,從1985年便開始擔任音樂總監的杰爾德·施瓦茨(Gerard Schwarz)則成為這支樂隊的榮譽指揮。一直以來,西雅圖交響樂團都是世界公認的“冒險王”,憑借大膽創新的演出曲目和豐富廣泛的唱片錄音,躋身世界一流的行列,贏得了國際音樂界的認可與好評。
杰拉德·施瓦茨
GERARD SCHWARZ
現任西雅圖交響樂團榮譽指揮的杰爾德·施瓦茨,被公認為詮釋十九世紀德奧作品、俄羅斯作品及當代美國作品的權威指揮家。就在去年,出任了二十六年西雅圖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施瓦茨,完成了他與樂團合作的最后一個樂季。在此之前,他還曾擔任紐約莫扎特音樂節、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洛杉磯室內管弦樂團和紐約室內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作為客席指揮,施瓦茨與世界眾多頂級交響樂團和歌劇院有過合作,諸如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費城交響樂團、捷克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等,并錄制了超過三百五十張唱片,其中除了勃拉姆斯、馬勒、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舒曼、肖斯塔科維奇、理查·施特勞斯等作曲家的作品外,也包括了戴蒙德(Neil Diamond)、霍華涅斯(Alan Hovhaness)、皮斯頓(Walter Piston)、威廉·舒曼(William Schuman)等美國作曲家的先鋒性作品,并獲得了高度評價。兩次艾美獎,十三次格萊美提名,六次ASCAP美國作曲家、作家和出版商協會大獎,多次立體聲試聽獎(Stereo Review and Ovation),哥倫比亞大學授予的迪特森指揮獎等等,施瓦茨獲得的榮譽無數。此外,他還是第一位榮獲美國音樂協會年度大獎的美國指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