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凌
【摘要】微博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也對傳播信息的真實性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說,微博圍觀可以呈現事件的某些事實,但并不是所有微博圍觀都能構建事件真相。新聞信息的真實性要求傳播者不僅要具有較高的個人素養,還需具有實證精神。
【關鍵詞】微博圍觀;新聞真實;個人素養;實證精神
近幾年,手機上網的用戶數量急速增長,為微博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由于手機終端具有其他上網設備無法比擬的普及型和便利性,可通過手機網絡發布信息的微博便獨具優勢。微博的海量信息讓人在“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的同時,虛假信息也混雜其間,微博正越來越多地影響、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在微博信息傳遞中,用戶主動收集、報道、分析和傳播信息,微博信息絕大部分是來自公民的非專業新聞報道,是公民(非專業新聞傳播者)通過大眾媒介和個人通信工具向社會發布的、自己在特殊時空中掌握的新近發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微博的信息傳播利用跨人際關系的輻射,讓信息源、傳播源和接收方能夠形成新的關系圈,信息傳播中又不斷卷入新的信息碎片,進而形成大范圍的微博“圍觀”?;ヂ摼W越是發達,微博信息的影響力就越大,微博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也對信息傳播的真實性構成了極大的挑戰。2011年,針對震驚全國的“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騰訊網組織了一次新聞專題:“微博還原真實的力量。”在這個專題中,騰訊羅列了來自不同方面的對此次動車事故的報道,力圖通過微博的力量,還原事實真相。從某種意義上說,微博圍觀過程中各種聲音的集合與疊加,可以呈現事件的某些事實,但并不是所有的微博圍觀都能構建事件真相。
微博圍觀的正面價值
媒體間信息競爭的直接結果,就是“所有媒體都試圖揣摩出如何改變新聞及其表現形式才能夠吸引對它們來說最有利可圖的那部分受眾[1]”。于是微博應運而生并大受青睞。微博借助互聯網的開放性、即時性以及其自身的小巧便捷,在傳遞消息的多樣化和迅速性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一方面,用戶可以通過微博圍觀,將某些本來被淡化處理的新聞變成公眾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微博用戶可以突破對敏感新聞的控制?;谀壳拔⒉┑膶徍藱C制,任何敏感新聞都可以瞬間像病毒一樣傳播,正是由于這種“突破”,讓微博的媒體價值得以凸顯,也讓更多的人愿意通過微博來接收新聞信息。由于微博逐漸成為民眾獲取信息、表達言論的重要場所,于是微博無小事,任何一個在微博上公布的文字或圖片,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爆炸點,因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借助微博伸張正義,微博的正面價值便得以顯現。
2011年舉國關注的“宜黃事件”就是微博“圍觀”的典型案例,在“宜黃拆遷自焚”事件中,鐘如九借助微博,使鐘家的遭遇被整個社會關注,給當地政府造成強大的輿論壓力。而后由于微博圍觀,鐘如九被強行拉上大巴的照片更是在微博中瘋傳,并登上紙媒的頭版,鐘如九繼續通過微博,即時更新了宜黃政府的種種談判條件,導致宜黃政府在各方壓力下妥協,當職官員被撤職。這是微博圍觀形成的正面價值。
微博圍觀的負面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作為一種工具性質的媒介,其自身是中性的,它既可以發揮正向積極的作用,建構事實,還原真相,也可能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
比如,眾所周知的“五毛黨”和“網絡水軍”就被民眾所詬病,他們可以迅速地炒作惡意信息并打擊競爭對手,也可以為新開發的網絡產品(如網站、論壇、網絡游戲等)惡意提高人氣、吸引網民關注和參與,更有甚者,不少無良的網絡水軍被國外別有用心的機構支持,進行不可告人的網絡文化滲透。
2011年8月2日,一名網友發表了一篇央視記者柴靜失蹤的博文,接下來的幾天,這篇博文被網友通過微博大量轉發,有的網友甚至在微博上盛傳因調查動車事故,記者柴靜遇害了。其實,在2011年7月31日,姚晨就發微博透露了柴靜在錄制新節目《看見》,2011年8月7日,作為央視《看見》節目改版后的新主持人,柴靜專訪姚晨,柴靜失蹤的謠言至此不攻自破。這是微博圍觀產生負面效果的典型例子,其余不再贅述。
以上簡單分析可以看出,微博既是構建事實、還原真相的場所,也是產生謠言、滋生虛假信息的溫床,那么,如何揚長避短,使微博在傳遞信息時能真正還原事件本質呢?
微博信息構建事實的條件
(一)信息傳播者的個人素養
要善于質疑。在微博圍觀中,不論是信息傳播鏈條中的傳播者還是接收者,都應該具備對微博中發布的信息的質疑精神,也就是說,在自身沒有獲取充足證據的情況下,不能跨越事實證據人云亦云,得出自認為“真實”的結論并進行再傳播,否則就會形成偽信息的惡性繁殖。
公共討論要尊重事實。微博圍觀從某種意義上已經構成了一種自由而開放的公共討論,而“公共討論是一種在那些沒有被它難倒和弄糊涂的消費者中激發心智的力度和廣度的過程,是培養心智強健的公眾的基礎”[2]。尊重事實,就是在傳播信息時要尊重客觀事實,用證據說話而不是捕風捉影,這是信息傳播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在微博圍觀中,難免形成討論,對某一事件持不同看法的雙方,必須避免想當然地發表看法,在證據尚不足的情況下,不能草率地做出超越邏輯鏈條的推論。無論是專業新聞工作者還是泛新聞傳播者,都必須明確構成新聞的事實,是“通過專業而可靠的方式搜集的相關信息的內容和獲得信息的方式,二者之間的關系都能夠得到明確說明……在新聞工作中,驗證事實既是一種政治需要,也是一種職業技能”[3]。
(二)信息傳播者與接收者的實證精神
事實上,具有實證的精神是任何一個事件能夠得到基本還原的最低要求。在一個傳播行動中,我們只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提取特定的信息來作為支持自己的信念和觀念的依據,特別是面對微博這樣一個開放的傳播平臺,傳播者往往會下意識地選擇和過濾信息,因而信息良莠不齊的情況便不可避免,而對于接收信息的人來說,如果某個事件被大量的信息或觀念不斷強化,并且接收者無法通過現有渠道獲得正確闡釋,那么接收者就必須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自覺篩選,去偽存真,否則要么被信息誤導、要么被信息淹沒,最終導致找不到真相,甚至有可能被不真實的信息誤導并最終成為掩蓋真相的幫兇。
由此可見,我們獲得真實信息的障礙一方面來源于他人的信息誤導,另一方面是被自己所誤導,信息總是處在傳播者和接收者雙方的互動關系中,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每一位信息傳播者具備實證的精神。
結 語
不管是專業的新聞傳播者,還是泛新聞工作者,他們所傳播的信息無不具有非常規與無法排演的特征,信息傳播者的任務“就是把這些事件納入可理解的范疇,并以可理解的方式去敘述這些事件、去理順這些事件”[4]。對于這些根本無法預測的層出不窮的事故、偶發事變、充滿巧合或沖突的一系列戲劇性事件以及各種政治事變和暴力事件,信息傳播者必須正確駕馭和處理。在我們看來,要理順并正確敘述這些事件,信息傳播者首先必須與信息源和最有可能產生新聞素材的組織保持聯系,以獲取第一素材;其次還必須借助于正確的敘述形式,自然地選擇適合于眼前新聞故事的敘述格式和容易被大眾理解的敘述框架。
作為很多重大事件的第一條短新聞的發布平臺,微博一系列的傳播優勢使其注定成為一種彌補現有媒體不足的新型新聞發布及接收工具,毋庸置疑,微博新聞極大地提升了新聞的自由度,但對于微博新聞的傳播者來說必須謹記新聞信息的真實法則,我們可以對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進行塑造、扭曲以及重新解讀,但對于新聞信息傳播者而言,尊重事實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動搖的,一個負責的信息傳播者必須努力做到公正,而絕不偽造新聞。
參考文獻:
[1]赫伯特·甘斯.什么在決定新聞[M].石琳,李紅濤,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
[2]新聞自由委員會.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M].展江,王征,王濤,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70.
[3]蓋伊·塔奇曼.做新聞[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82-83.
[4]邁克爾·舒德森.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愛的新聞界[M].賀文發,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198.
(作者為宜賓學院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