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義榮
【摘要】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報紙在擴版時,紛紛開辟出不同類型的專刊作為新聞版的延伸。本文主要論述《喀什日報》為做好特區建設的宣傳報道,嘗試開辟新的主題型專刊——《特區周刊》,力求在新聞資源的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拓展,以發揮黨報在重大主題報道宣傳工作中的領軍作用。
【關鍵詞】黨報專刊;《特區周刊》;專刊;重大主題報道;新聞價值
在信息傳播進入多元化的新媒體時代,地市黨報要在同業、異業競爭中保持原有的受眾市場,挖掘潛在的發展空間,只有避免自身的短板,回歸新聞本體,在新聞的“廣、全、專、深”上做文章,才能使新聞價值最大化體現。
2011年是新疆喀什經濟特區建設正式啟動的第一年,這是新疆尤其是喀什地區的頭等大事,對喀什地區唯一的黨委機關報——《喀什日報》來說,也是其進行新聞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需傳播的重大事件信息量之大、密度之高、跨度之長,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喀什日報》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開設了《特區周刊》,大張旗鼓地宣傳特區建設給喀什地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引導輿論導向上作了有益嘗試,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圍繞大局,明確定位,彰顯主流媒體的責任性
2010年5月,喀什被批準為國家在新疆乃至西部地區正式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這為喀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喀什日報社上下協同,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報道工作。但近一年的傳播效果顯示,沒有能夠將重大主題的宣傳報道工作做到位。于是在2011年3月,喀什日報社圍繞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喀什未來發展的戰略定位,反復研究各大黨報重大事件報道的辦報經驗,受到黨報借專刊先天優勢以提升影響力的啟示,決定開辟一個新的專刊作為新聞版的有效補充和延伸,以便更好地發揮黨報在重大主題報道中的領軍示范作用。
專刊是報紙上用文章形式(一般不用文學體裁和消息體裁)深入闡釋新聞事件、闡發理論見解、介紹各種知識和實用信息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1]《喀什日報》為將全國矚目的“特區建設”這一主題報道工作做好,更好地履行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報社成立專刊部,為新開辟的主題性專刊命名為《特區周刊》,辦報宗旨與正刊保持一致,堅持“黨報姓黨,黨報為民”的原則,將專刊明確定位為“記錄喀什特區建設的歷史變遷”。結合以往的報道經驗,制訂了詳細的報道方案,整合原有分散在日常版面中的相關專欄,在《喀什日報》B疊中用8版分專欄宣傳報道,每周一期,逢周三出刊。有時視稿件情況,略作調整。主要內容是回顧喀什特區建設一周來發生的熱點問題、重大新聞,并進行深入解說,使讀者獲得需求的信息和資料。正如2011年3月18日《特區周刊》發刊詞中所說:“作為時代的瞭望者和歷史忠實的記錄者,我們對于喀什的發展、騰飛,特別是特區的建立,應責無旁貸地記載、宣傳、彰顯。通過這樣一個平臺,不斷提高輿論引導水平,更加宣傳喀什的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為喀什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突出重點,專欄呈現,發揮主流媒體的權威性
喀什特區建設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重大報道,不同于一般信息的傳播,不能簡單地將零散稿件堆砌在一起。為使新聞資源能得到優化配置和綜合利用,在稿件的配合方面,《特區周刊》編輯按照黨和中央對喀什的定位,充分挖掘新聞資源中的政策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由于這些新聞資源的內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在版面編輯時嘗試圍繞“特區建設”這個主題,對新聞資源的內容找出其關聯性,有重點、多角度、多層次地將大主題分解。按內容不同,主要采用專一型專欄,輔之以綜合型專欄的設置方式。
(一)主題單一,目標集中,發揮專一型專欄的優勢
專一型專欄即專一地刊登某一方面的內容。《特區周刊》發揮專刊專門化的優勢,便于讀者閱讀。一版為《特區要聞》,反映喀什特區發展的動態。如2011年8月31日《喀什特區迸發建設熱潮 5年援助資金達250億》將報道重心落腳在本地的建設性力量上,把它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因。二版為《援疆天地》。喀什特區建設離不開國家和對口援喀什省市的大力支持。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全國對口援疆工作也在穩步推進。《特區周刊》二版《援疆天地》的重點是反映此次援喀力度之大、范圍之廣。不僅僅停留在資金支援方面,而是采取了“立體援喀”的模式:1.“產業援喀”模式。如5月25日《廣州市加大對疏附縣產業援建力度 40余家企業落地簽下30億元大單》,突出發展新型工業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盡快形成產業集聚,注重培育喀什特區的自我發展能力。2.“科技援喀”模式。如10月2日《讓科技助推喀什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等報道反映援喀不僅在資金項目上“授之以魚”,還在科技教育上“授之以漁”。3.“干部人才援喀”模式。如4月15日《山東人才援疆率先打出永久牌》,為當地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適用性人才,支持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宣傳定位的權威性和準確性除新聞版外,必須要有正確而鮮明的理論觀點作支撐,理論文章是主題性專刊的主角。《特區周刊》三版主要有《觀點》和《觀察思考》專欄,每期只刊登一篇本報首席記者、評論員和當地專家學者撰寫的特區發展的好建議和好點子的理論文章。如10月26日《西部大喀什 中國新特區》,從三個層面對近日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支持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建設的若干意見》進行政策解讀。雖然理論文章可能只代表一家之言,但可以發揮其新聞版表達意見、引導輿論的延伸功能,可以為讀者提供思考和啟示。
(二)組合要素,豐富形式,增加綜合型專欄的強勢
在黨報新聞改革中,在堅持黨性原則和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必須強化主形式——新聞,重視多樣性——專刊,加重新聞,搞活專刊,做到新聞版與專刊的統一,豐富多彩,圖文并茂。[2]由于特區建設涉及的新聞資源豐富,《特區周刊》編輯采用評論、背景資料和圖片等稿件配合方式,以始終鎖住新聞焦點。如5月6日二版《要聞》刊發新聞稿《那是拔節的聲音——喀什中亞南亞工業園區新入園企業奠基儀式側記》,配發編前語和本報評論員文章《凝聚力量 打響科學跨越開局戰》,評論這一奠基儀式是喀什經濟特區中心區掀起大建設高潮的重要標志。《特區周刊》的四、五版《縱覽》、《深圳往事》和《遙望浦江》等專欄主要采用配背景資料的方式。如11月2日六版《深圳往事》轉載兩篇《深圳特區報》新聞稿,借用縱向背景資料,介紹深圳建設的寶貴經驗。《特區周刊》通過縱向和橫向資料交互配合的方式,使讀者獲得了相關的全面而深入的知識,也對喀什特區的發展充滿關注和自信。
無論是專一型還是綜合型專欄,都離不開圖片的配合,這也是讀圖時代的必然要求。《特區周刊》按照頭版視窗化、圖文一體化、編輯模塊化的版式編輯理念,追求疏朗大氣、簡約美觀的設計風格。
專一型專欄配發的圖片一般為一幅大圖片,包括新聞照片和電腦設計的規劃圖,用文圖配合的方式可將實與虛很好地結合起來,為當地及其他國內讀者直觀地展示特區現狀及發展遠景,更好地記錄喀什的歷史變遷。
立足當地,尋求共鳴,體現主流媒體的貼近性
“記錄喀什特區建設的歷史變遷”是《特區周刊》定位的概括,也是廣告語,意味著地域性和原創性。要想將喀什特區建設報道好,就應關注讀者關注的問題,尋求共鳴,基于此,《特區周刊》把報道重點放在特區建設和老百姓的生活變化的關系上。
(一)選擇本土視角,做強民生建設新聞
2011年是喀什“民生建設年”。《特區周刊》為落實“民生優先、群眾第一”的工作原則,圍繞特區安居富民、提升教育水平、社會保障水平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的中心工作進行及時報道。
“老城區改造”是喀什最大的民生。2011年4月22日,《旅游》版刊發通訊《走進老城的春天》,全方位介紹喀什老城區改造的重要作用,用改造后的居民真實生活抨擊國內外別有用心媒體的不實之辭和險惡用心,改造后的老城區更能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和他們的生計和發展。7月6日一版的《山東共青團援疆工作集中行動在我區啟動》報道了山東團省委向對口四縣團委捐獻專項經費,以及捐建一所希望小學的事跡。
打破以往刻板的、程式化的版面編排和新聞寫作方式方法,用生動活潑的版面語言和文字講述新聞故事。6月8日四版刊發新聞紀實《改善民生的新突破——喀什市夏馬勒巴格鎮加快城市化建設紀實》,圖文配合,用紀實的寫法介紹了該鎮緊扣農民“進城、上樓、就業”三個主題,以推行戶籍改革為抓手,扎實推進棚戶區改造、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農民就業安置的具體措施,讓農民從思想上、生活上快速融入城市,可作為典型經驗推廣。
通過《特區周刊》的大量宣傳報道,使當地受眾了解到經過近一年的特區建設工作,大筆“真金白銀”的援助使得喀什地區的民生改善成效顯著,向社會承諾的79項重點民生工程如期完成;開工新建安居富民房8萬套,新建保障性住房7.2萬套,喀什市老城區改造進展順利,完成6995戶改造任務;2009年底以前未就業的1.6萬名大中專畢業生實現就業,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等。越織越密的民生大網溫暖著老百姓的心田。
(二)緊扣地方特色,做亮文化旅游新聞
對于生活在喀什地區的人們來說,民族文化不但是維系和諧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各族群眾的共同精神財富。“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開展,9月12日四版《專題》刊發通訊《帕哈太里克 戈壁江南寫輝煌——寫在毛主席給帕哈太里克鄉回信59周年》:喀什城郊克孜河畔的帕哈太里克是久負盛名的“紅色稻鄉”,這個鄉的農民先后給兩代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和江澤民寫信,并兩次得到回信,成為全鄉的殊榮,也成為當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成為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精神動力。慶祝建黨90周年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7月20日四、五版《專題》跨版刊發《照亮心靈的燈 點燃信念的火——喀什市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系列活動側記》,圖文一體介紹了為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當地政府和宣傳部門舉辦了文藝演出、書畫攝影展、宣講報告會、歌詠比賽等以紅色為主題的精彩文化活動。
喀什地區是維吾爾族的發祥地,也是維吾爾族特色和民俗風情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是新疆第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獨特而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特區建設的重要內容。5月25日六版《觀點》刊發理論文章《打造喀什旅游文化新坐標》對喀什旅游文化建設提出專業的發展策略和建議。11月30日《旅游》版《達瓦昆沙漠尋夢記》用記游方式記錄了記者親身體驗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古城——岳普湖縣達瓦昆沙漠風景旅游區的感受。
結 語
在進行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的過程中,《喀什日報》充分發揮《特區周刊》的內容、功能延伸優勢和“磁石”效應,不僅延伸了新聞內容,擴大了傳播范圍、拓展了傳播空間、提升了傳播效果,同時也走向市場,創造了經濟效益,增強了黨報的表現力、吸引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鄭興東.報紙編輯[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2]丁法章.努力辦好報紙專刊[J].中國地市報人,2000(9).
(作者單位:喀什師范學院人文系)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