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要】哲學的兩個根本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作為人們在實踐基礎上對理論的總結與升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認識工具和方法論原則。文章通過對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新聞傳播活動的影響與制約的分析,論述了哲學理論影響著新聞傳播活動的一般規律、本質、性質,影響著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每一環:傳者、內容、受眾、效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新聞傳播活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對世界本質的描述、對世界存在方式的描述和教導主體對客觀世界的理解,以抽象的方法概括了宏觀世界。其對新聞傳播活動的研究則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宏觀的哲學來解決具體的問題。這些哲學理論影響著新聞傳播活動的一般規律、本質、性質,影響著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每一環:傳者、內容、受眾、效果。
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新聞傳播活動的影響
(一)物質論和認識論使新聞傳播活動更貼近事實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論中的物質、意識對新聞傳播的源出做了恰當的解釋。它決定了新聞活動的本質是物質,是客觀的外部世界,是事實。新聞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而這種反映的方式就是信息。
陸定一認為,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同時,新聞也是信息。一言以蔽之,新聞傳播活動作為人類意識活動對物質的反映,要通過信息表現出來,表現的方式就是新聞報道。
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作為意識發出的主體,也是新聞報道的主體,新聞工作者在承認物質性的前提下,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新聞報道,盡最大可能對現實世界進行還原,但是由于意識的主體的價值觀、世界觀具有多樣性,所以對新聞報道的角度和方法會有不同,報道的題材和體裁也就不盡相同,這也從側面要求記者對新聞事件要進行全面報道,在寬度上拓展、深度上挖掘,將不可避免的主觀意愿通過編輯思路、版面設計展現出來,而不是對新聞事實的歪曲。
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作用,這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石[1]。新聞傳播活動,是人們有明確目的和動機的社會行為,是人們認識外部世界和反映外部世界的意識活動,這種意識活動所產生的產物就是新聞作品,反映的對象就是客觀的外部世界。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新聞傳播史研究表明,新聞的本源是物質的,是客觀事實。新聞報道中所要突出的不同的性質就是由事實決定的,而這些性質雖然不決定事實,但是對新聞選擇卻有一定的作用,它們決定事實在意識活動中的排列順序、優先程度。另外,不同的社會制度、價值觀也會影響事實的取舍。
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新聞事實經過一定的文字、畫面、聲音加工,就成為新聞報道,成為主體的觀念成果。與物質論中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相同,不同的利益主體,可能對同一件事報道的側重點并不相同:2008年奧運火炬在法國巴黎傳遞過程中遇襲,外媒的報道基本上集中于對我國火炬傳遞的抨擊,而國內媒體則紛紛將報道熱點聚焦在殘疾人火炬手金晶誓死保衛火炬上,這反映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以及這兩種制度之下不同的傳媒體制。
同時,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新聞傳播者生產出作品的同時,也就是生產出了接受這些作品的讀者、觀眾、聽眾;再者,在生產過程中,又會有新的生產者加入,為新聞生產的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培育更多的新聞傳播者。另外,新聞工作者在接到任務去進行采訪時,并不是毫無準備的,他們總會在實際工作之前,擬訂詳細或者簡單的采訪計劃,對于特別重大的事件或者連續報道、深度報道,新聞工作團隊又會更為周密地策劃,然后根據前期的計劃和設想去進行采訪活動。
因此,從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系原理來看,一方面要求新聞傳播者堅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世界,堅持事實第一性、新聞第二性;另一方面要求客觀社會為傳播者提供更加自由、平等的傳播環境,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二)運動論對新聞傳播活動的影響
普遍聯系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哲學基礎。
人們最初的聯系是物質聯系,并沒有上升到精神層面,人們的精神聯系不是與生俱來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產品交換越來越頻繁,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這樣的變化使人們認識到必須與周圍的人們產生來往。所以只有當一個人“意識到必須和在周圍的人們來往,也就是開始意識到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2]時候,人們之間的精神交往才得以出現。
但是不可否認,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流動和傳受不可能保持絕對的完整,傳者和受者之間也不可能是絕對的平等。
矛盾的對立統一為新聞活動提供了發展動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對立統一規律是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矛盾雙方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在斗爭和統一中推動事物的前進與發展。
分析新聞傳播活動,新聞傳播發展的外在動力就是矛盾。至于其內部的幾組矛盾,從操作層面上講是新聞的真實性與及時性的矛盾和傳者意圖與讀者發展之間的矛盾。就前者而言,新聞,所謂“新”就是要把握發布新聞的時間,特別是現今社會,網絡媒體以速度見長,媒體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如果把握不好時間,就有可能被其他媒體搶占報道先機,開辟獨家新聞,而本媒體手中的新聞就成了明日黃花。所以為了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新聞工作者就選擇了縮短新聞采訪時間和調研時間,更不會花時間和精力對一個事件做全面深入的報道,這樣,就很容易造成新聞的失真和報道的不全面。
而對于傳者與受者之間的矛盾,事實上是新聞自身的要求和讀者的需求之間的矛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更加密切,隨著聯系的加強,逐漸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人們開始產生對信息的迫切需求,而新聞就是信息,因此,人們的需求成為不斷產生不同類型新聞的推動力,新聞的發展要不斷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人民的歷史主人地位是新聞發展的動力。我國新聞戰線“走改轉”的第一點就是“走基層”,所謂“一頭汗兩腿泥”才能寫出好新聞。[3]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重慶市、云南省考察工作時提出了“三貼近”,這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原則。“三貼近”,具體來說是指新聞宣傳要始終堅持正確導向,把體現上層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不斷改進宣傳方法,提高引導水平,關注群眾切身利益,聯系群眾身邊實際,運用群眾的語言,報道有實在內容、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做到入情入理、入腦入心,可親、可敬、可信。“三貼近”成為新聞工作者了解群眾思想和行動的一種有效途徑和方法,新聞工作者在貼近群眾、生活的時候,可以充分了解到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在基層的執行狀況以及在執行過程中群眾的切身體會,真正在報道中體現民意,了解群眾的需要,提供適應群眾需要的新聞作品。[4]
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新聞傳播活動的影響
馬克思用抽象的宏觀的理解解釋了具體的歷史階段,抽象的理論在具體國家形式上的表現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新聞傳播事業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屬于觀念形態。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性作用,規定了新聞事業的性質。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的傳媒性質是不同的,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有不同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相聯系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又構成了經濟基礎,新聞事業的性質和功能就是由它們借以立身的經濟基礎決定的。
我國的社會制度決定了我國的新聞事業是全體人民的新聞事業,人民運用同時也監督新聞傳媒機構。列寧關于黨的報刊的任務和黨的報刊的工作者必須遵循的黨性原則的論述,就是我國規范新聞事業的根本指導思想。以新聞戰線的“走轉改”活動為例。所謂“走轉改”,就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新聞工作只有扎根基層一線,才能汲取養分、不斷發展,從而使新聞從業人員克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形式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由于此,客觀、公正、真實、全面報道新聞,成為新聞傳播的基本要求[5]。
結合上文中提到的矛盾的觀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本身就是一對對立統一的矛盾。從新聞傳播活動的機制層面來看,新聞傳播機制涵蓋了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各個方面:從傳者到受者,其中包括傳播內容和傳播手段。從傳播內容上看,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溝通傳者和受者關系的就是信息。信息的本質是世界構成的要素之一,是物質體現出來的表征,所以說,信息作為傳播內容本身就是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各個矛盾事物及其每一個矛盾的側面的公開披露。除此之外,觀念、輿論作為新聞傳受雙方互相連接的紐帶,也是運用新聞傳播載體對客觀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反映。
對于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即傳者和受者,新聞傳播的每時每刻傳播的信息數量都是不計其數的,有正面的信息,也有大量負面的信息,這時,就需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和情況,權衡利弊得失,對報道時機的快慢、報道量的大小、新聞處理的輕重進行決策,這實際上就是把關人的工作,本質上就是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對矛盾關系的把握與運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結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分析一切社會現象的基本方法,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生產關系作為決定其他關系的原始關系。這樣的方法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架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這個架構出發去研究新聞傳播活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角色、特點和作用,并提出規范新聞傳播活動的準則和制度。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正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自己的哲學基礎,并在新聞傳播實踐中不斷檢驗既有規律,克服可能存在的片面性和不可操作性,將對新聞傳播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而形成一門學科并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世飛.以唯物史觀指導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史[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3).
[2]馮靜.論辯證唯物主義的電視傳播引導[J].新聞前哨,2001(10).
[3]黃小希.走基層,聽民聲,走向廣闊天地,反映民情民意——全國新聞戰線積極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8/18/c_121879778.htm.2011-08-18.
[4]張艷華,張賀澤.淺論“三貼近”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脈相承性[J].新聞與寫作,2003(1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編校: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