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汪洋 鐘丹
【摘要】通過調查發現,大眾傳播媒介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同的人群在媒介選擇上的差異較大,而傳播媒介的科技傳播力度不夠大。由此,本文提出了科技傳播媒介的發展對策:在堅持公益性投資的同時,科技傳播媒介要走產業化的道路;大力培育科技傳播媒體品牌;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注重分眾傳播,使傳播效果最優化;應注重新媒體的使用。
【關鍵詞】科技傳播;傳播媒介;媒介發展
2010年,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承擔了廣東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項目“廣東省科技宣傳與公眾認識科技工作研究”的課題。為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與準確性,課題組選擇了100個來自廣東省各地市的大學生,對廣東省21個市10個階層的公眾進行了調查。
一、我國科技傳播媒介的現狀
大眾傳播媒介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本課題組的調查顯示,針對2010年的廣東登革熱疫情,79%的人是通過媒體獲知信息的;11.1%的人是從親朋好友處得到信息的;而選擇醫療部門和政府機構的比例均較小,分別為4.4%和4.1%。2006年《中國科普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公眾通過電視獲得科技發展信息的比例為91%、報紙雜志為44.9%、廣播為22.4%、圖書為10.2%。這組數據表明,中國科技信息傳播的途徑已發生變化,大眾媒體已成為科技傳播主渠道。[1]
不同的人群在媒介選擇上的差異較大。2006年我國頒布實施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將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青少年四類確定為提高科學素養的重點人群。為了解這些人群獲取科技信息的情況,課題組主要對其中三類人口進行了重點分析:
互聯網、電視和報紙雜志是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媒介,其中互聯網為33.5%,電視和報紙雜志均為29.5%。城鎮勞動人口獲取科技信息時最常利用的媒介是電視(45.4%),其次是互聯網(26%),排在第三位的是報紙雜志(14.7%)。55.5%的農民選擇電視作為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其次是報紙雜志(16.8%),和親友同事的談話占據10.9%,利用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僅為5.9%。因此,不可低估人際關系傳播在農民信息傳播中的作用。
傳播媒介的科技傳播力度不夠大。據中國科協調查,現今許多媒體中,沒有專職的科技記者,沒有固定的版面、欄目或時段,一些重大科技信息得不到充分的報道是造成科技宣傳弱勢的一個重要原因。
①報紙:科技類報紙發展困難,綜合性報紙科技傳播力度小。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的鼓舞和感召下,許多省份先后創立了自己的科技報。1983年,國家級科技類報紙《科技日報》創刊。這一時期科技類報紙的發行量一度迅速增長。據統計,全國科技類報紙大約有80多家,幾乎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科技報紙,其中較為知名的是《科技日報》、《大眾科技報》,但是這些科技類報紙發展得如何呢?“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些科技類報紙面向市場,逐步探索走出一條成功的發展之路。但由于種種原因,到目前為止,除極少數科技類報紙之外,大多數科技報都面臨資金短缺、設備陳舊、人才匱乏、市場難以拓展等問題?!盵2]
再以綜合性報紙為例,除《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有科普專版,《羊城晚報》等少數幾家有“科學小品”之類專欄外,從中央到各省市區的絕大多數大報都只有科技新聞版,而無科普專版或專欄。
②電視:科技頻道、科技節目所占比重小。中央電視臺2001年設立CCTV-10為科技·教育頻道,其《探索·發現》、《地理·中國》多個科技節目受到觀眾的歡迎。另外,CCTV-7的一些經濟類節目如《致富經》等,也傳播農業科技信息。
中央電視臺的科學節目播出時間僅為9%,且科學節目收視率不足1%,在很多地方還無法收看到。地方電視節目的科學節目更少。[3]在廣東本土電視節目中,廣東電視臺公共頻道的《解密大行動》是類似央視《走近科學》的一檔科普類節目。它搜羅奇聞異事,結合廣東地域特點,策劃推出了有關廣東省不良飲食習慣而造成的“廣東怪病解密系列”,受到了群眾歡迎。廣東省各地市電視臺中,目前在播的僅有7個科技節目,其中醫藥健康類有3個:廣州電視臺經濟頻道的《探索健康》、中山電視臺公共頻道的《四季養生堂》以及中山電視臺綜合頻道《健康有約》??破战饷茴愑?個:東莞電視臺第二頻道的《科普大篷車》、江門電視臺的《秘境疑云》、南方電視臺經濟頻道的《discovery 探索》、南方衛視的《華夏探秘》。與占據播出主角的娛樂節目、電視劇相比而言,科技節目在整個電視節目中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播出的時段也是非黃金收視時段,并且多以醫藥健康類、講離奇故事的形式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科技節目僅有東莞電視臺第二頻道播出的《科普大篷車》。(根據2011年9至10月的電視播出情況進行的統計歸納)
③互聯網:科技信息零散,沒有形成有力的傳播平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電腦逐漸進入千家萬戶,網絡以其方便快捷的特點逐漸成為人們依賴的媒體??萍季W站為數眾多,我們僅從網易科技頻道網站導航中就可看到74個科技咨訊網站。網絡上,科技傳播的公益團體也非?;钴S,如科學松鼠會以“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為宗旨,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科技傳播機構。《南方周末》評價說:“松鼠會的文字作品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已經成為本土科普作品的重要來源?!?/p>
那么,在互聯網眾多網站中,受眾是通過哪些類型的網站來獲取科技知識的呢?調查結果顯示,在選擇網站類型獲取科技知識中,23.2%的受眾通過專業科技網站獲得科技信息,21%的受眾通過門戶網站獲得科技信息,18.6%的受眾通過政府網站獲得科技信息,15.7%的受眾通過科技局、科協網站獲得科技信息,13.6%的受眾通過微博獲得科技信息??傮w而言,在網絡中沒有哪一種方式占據明顯的優勢,網絡中的科技信息比較分散,沒有形成有力的傳播平臺。
④新媒體:微博、手機等新媒體尚未被充分重視。微博,作為網絡媒體一種新的衍生品,在近兩年迅速崛起。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和年輕人更快地接觸到這種新的傳播渠道。在科技信息傳播過程中,科技傳播的主體對微博、手機等新媒體的重視還不夠充分。以新浪微博為例,以“科技”為關鍵詞可搜索到相關微博500多個,但多為企業的宣傳主頁,而純粹進行科技信息傳播的微博卻為數不多,并且這些微博中存在著信息碎片化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在利用手機獲取科技信息的幾種方式中,人們較為傾向于手機上網和短信獲取,比重分別為30%和29.9%,通過訂閱信息和郵件獲取的所占比重不大,分別為18.7%和13.5%??傊m然微博、手機等新媒體發展迅速,但作為科技傳播的一種渠道,還未發揮其真正的實力,科技傳播的主體對這類新媒體的認識和重視也是不夠的,應該探討如何實現這些新媒體為科技傳播所用。
二、科技傳播媒介發展對策
在堅持公益性投資的同時,科技傳播媒介要走產業化的道路。科技傳播產業化是當前科技傳播的一個發展趨勢。美國的電視廣播產業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公共廣播電視系統和商業廣播電視系統。商業電視廣播系統以靈活多變、豐富多彩、適合市場需要的節目占據主要市場。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自1985年在美國開播后,向全球提供高品質的非戲劇性節目,內容涵蓋科技、自然、歷史、探險和世界文化等領域,如今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最迅速的有線電視網絡之一,覆蓋面遍及美國99%的有線電視訂戶,在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有超過14400萬個家庭訂戶。[4]
我國大眾傳播媒體應該緊跟社會發展的腳步和國際潮流,把科技傳播當做一個產業來做,要大力促進科技傳播衍生文化產品的生產,把科普產品推向市場,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群落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打造健康的科技傳播產業體系。同時,政府需要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對科技傳播產業化進行引導和規范,鼓勵企業創新,在競爭中做強做大。
大力培育科技傳播媒體品牌。目前,除中央電視臺科技頻道的少數欄目外,我國科技傳播媒體品牌缺乏,知名度不高,競爭力不足,對公眾的吸引力不強,不能滿足公眾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需求,科技傳播媒體品牌的培育亟待加強。科技傳播媒體品牌、精品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一,這些品牌、精品可以提供豐富、權威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技能和信息等,為公眾提供更好的科普服務,從而更好地吸引公眾,不斷滿足公眾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需求。其二,媒體的品牌、精品可以帶動我國科技傳播水平和能力的整體提高。由此可見,建設科技傳播媒體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
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注重分眾傳播,使傳播效果最優化。各類科技傳播主體要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采取不同的傳播策略,注重傳播的分眾化,以占領準確的受眾市場。針對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首先,要加大各項科技政策、法規在這個階層的傳播力度,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模范作用能夠在科技傳播活動中真正發揮出來。其次,由于這個受眾群體受教育程度較高,對科技傳播信息的理解能力較強,可以發揮平面媒體文字傳播的優勢,增強相關科技信息的縱深度,發揮網絡媒體信息量大的優勢,提升傳播效力。針對農民階層的具體情況,應該加強科技政策傳播,多傳播實用性的科技知識和技術。在農村和邊遠地區,由于物質技術條件的制約,還主要通過電視和報紙等傳統途徑獲得科技信息,而網絡、成果展示等傳播途徑難以發揮作用,加之不少農民文化程度較低,應多利用電視等視聽結合的媒體進行科技信息傳播,用形象生動的傳播方式提高傳播效果。另外還應該就防災減災方面的科技知識加大傳播力度,幫助農民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減少因災害產生的經濟財產損失。針對城鎮勞動人口,除了強化信息的淺顯易懂、生動有趣之外,還應就其感興趣的傳播內容如創業致富等相關信息,幫助城鎮勞動人員創造財富、積累財富。針對未成年人應盡可能采用圖文并茂的雜志、畫報,也可以將科技知識融合進漫畫書、動畫片中,讓他們在娛樂中學到科技知識。
媒介融合時代,應注重新媒體的使用。當今科技高速發展,新媒體新渠道日新月異。渠道的多樣化,要求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探索科技宣傳工作的新方式。隨著衛星技術、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步,以及這些技術在廣電、通信領域的全方位滲透與應用,傳統媒介的界限漸漸模糊,新媒體形式層出不窮,媒介終端可實現功能逐步強大。媒介融合時代已悄然到來,并對大眾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因此,科技傳播主體應跟隨時代潮流的節奏,積極探索新媒體在科技傳播中的使用。
[本文為廣東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項目《廣東省科技宣傳與公眾認識科技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010B070300002)資助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姜巖.大眾媒體已成為科技傳播主渠道[N/OL].http://news.163.com/07/0518/12/3EP9RQB9000120GU.html.
[2]華中強.從我國報業產業化歷程看科技類報紙發展方向[N].大眾科技報,2006-11-14.
[3]李繼承.論當代中國科技傳播結構的變遷與前景的變革[D].中共中央黨校碩士學位論文.
[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3130.htm.
[5]亢寬盈.培育我國科技傳播媒體品牌的意義、現狀、目標、措施之研究[DB/OL].http://www.crsp.org.cn/show.php?id=1921&p=1.
(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