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輝
摘要:運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對2000~2011年我國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進行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貨幣供應量、經濟增長率、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上能夠解釋通貨膨脹的形成。無論是短期或長期,產生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在于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適應性預期,但長期內它還受到貨幣供應量、經濟增長和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影響,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對于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不明顯。因此,短期內治理通貨膨脹應以降低對通貨膨脹的適應性預期為主,長期內還應兼顧其他因素。
關鍵詞:通貨膨脹;向量自回歸模型;貨幣供應量;經濟增長率;匯率;輸入性通貨膨脹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2)06-0044-04
2007年初開始,我國經濟出現了新一輪連續的較為明顯的通貨膨脹,2007年12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6.5%,創11年來新高,CPI漲幅全年累計達4.8%。2008年第1季度,CPI總體漲幅達8.0%,隨著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我國CPI同比增長率持續下滑,至2009年7月下降為-1.8%,不僅成為經濟萎縮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次貨危機以后,在國際市場需求大幅減少的形勢下,我國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國內市場內需,刺激經濟增長,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經濟企穩,并于2009年上半年完成了“V字型”復蘇,2009年11月我國CPI實現同比正增長。隨著經濟刺激政策的效果不斷延續,通貨膨脹壓力逐漸增加。在2010年7月和8月,我國CPI同比分別上漲3.3%和3.5%,創下22個月以來新高后,2010年末,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由保增長轉向抗通脹,政策逐步收緊。2011年6月和7月,我國CPI同比漲幅躍升至6.4%和6.5%,在此背景下,通貨膨脹問題再次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
一、文獻綜述
國內外關于我國通貨膨脹成因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1.貨幣數量拉動的通貨膨脹。Chen(1997)研究了我國長期內貨幣需求量與通貨膨脹的相互作用機制;Hasan(1999)驗證了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對我國通脹的推動作用;劉霖、靳云匯(2005)通過協整檢驗,分析了貨幣供應、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而孟祥蘭和雷茜(2011)則進一步從長期和短期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發現短期內物價水平與貨幣供應量之間相互促進。
2.實體經濟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Gerlach等人(2005)在菲利普斯曲線模型中加入未觀測到的遺漏變量,驗證了1982~2003年期間產出缺口對中國通脹的影響;王煜(2005)根據菲利普斯曲線,運用VAR方法研究了產出缺口對于我國通貨膨脹的貢獻。
3.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Kojima等人(2005)通過VECM和SVAR等方法檢驗了電力產出缺口、單位勞動力成本及工資缺口、進出口原材料價格等因素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李力、楊柳(2006)實證研究了1996~2005年間我國通脹的成因,通過建立ARMAX模型,著重分析了中央銀行貨幣供應量、固定資產投資以及能源價格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范志勇(2008)基于超額工資增長率的實證研究,否認了2000~2007年中國存在“工資-通脹循環機制”;丁守海(2008)以1984~2006年數據為樣本,采用VECM模型,發現我國存在從農民工工資——城鎮勞動力工資——物價水平——農民工工資的單向循環和螺旋上漲機制。
4.輸入型通貨膨脹。劉元春、閻文濤(2008)建立了多個變量的VAR模型,認為2006~2008年中國通貨膨脹屬于輸入型通貨膨脹;丁守海(2008)利用Johansen檢驗和VEC模型,驗證了國際糧價暴漲對我國糧食價格的推動作用及其間存在的協整關系;張成思(2009)從人民幣匯率水平和M2/GDP兩個指標入手,分析了匯率水平傳導對我國通脹水平的影響,認為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抑制通脹的效果并不明顯。
現有的這些文獻,大都是從通脹成因的某一類型出發有所側重地選取變量加以研究,缺乏綜合各種因素的實證分析。本文在綜合各類文獻的基礎上,選取包括經濟增長、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貨幣供應量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等指標的諸多變量綜合研究了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
二、實證分析
(一)模型選擇與設定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對時間序列數據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與單方程估計方法相比,VAR估計方法把系統中每一個內生變量作為系統中所有內生變量滯后值的函數來構造模型,從而將單變量自回歸模型擴展為由多元時間序列變量組成的向量自回歸模型。VAR估計方法可用于預測相互聯系時間序列的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并利用方差分解來識別這些沖擊,從而解釋各種經濟沖擊對經濟變量的影響。
(二)數據描述與處理
由于CPI、M2、GDP和CRB數據都有一定程度的季節性,為消除季節影響,運用X-12方法對上述變量序列進行季節調整,同時為減少數據波動和消除異方差性,對各變量序列取自然對數。本文實證分析結果均通過EVIEWS6.0軟件實現。
(三)ADF單位根檢驗
在建立VAR模型之前,需要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變量之間的協整性,本文采用ADF單位根檢驗,檢驗時依據AIC最小化原則確定是否包含趨勢項和常數項,具體檢驗結果見表1。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lnCPI、lnM2、lnGDP、lnNEER和lnCRB序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接受原假設,為非平穩序列,但上述變量序列一階差分后,均拒絕原假設,為平穩序列,且所有變量序列均是一階單整的。
2.滯后階數確定
為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本文依據LR、FPE、AIC、SC和HQ五個準則來判斷滯后階數,具體情況見表4。表4顯示,依據AIC、SC和HQ三個準則選出的最優滯后階數為1階,因此將VAR模型的滯后階數確定為1階。
3.穩定性檢驗
(六)脈沖響應函數
2.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對通貨膨脹率的沖擊。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沖擊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路徑是先上升達峰值后再逐漸衰減。具體情況是:一個百分比的lnM2沖擊對lnCPI的正向影響在18個月左右達到0.0028的峰值,隨后正向影響逐漸減弱,從第37個月開始轉為負向影響,且負向影響呈緩慢增強趨勢。
3.經濟增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對通貨膨脹率的沖擊。二者對通貨膨脹率沖擊的影響趨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差異在于沖擊對lnCPI正負向影響期間的長短和影響峰值到達時期不同。lnGDP沖擊對lnCPI的正向影響期為28個月,峰值在第11個月出現;lnCRB沖擊的正向影響期為26個月,峰值在第9個月出現。lnGDP沖擊對lnCPI的負向影響從第29個月開始,峰值在第41個月左右出現;而lnCRB沖擊從第27個月開始產生負向影響,峰值在第39個月出現。
4.匯率對通貨膨脹率的沖擊。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沖擊僅對通貨膨脹率產生微小的影響,其影響路徑一直逼近在零值附近,無論是正向或負向影響均較小,表明lnCPI對lnNEER沖擊的反應很不敏感。
(七)方差分解
其中,lnCPI對自身的貢獻度在滯后1至4個月時均保持在90%以上,在滯后17個月時仍然保持40%左右的貢獻度,其后基本平穩,成為引起通貨膨脹率變動的主要原因。lnGDP對lnCPI變化的貢獻度在滯后15個月左右逐漸穩定,其后一直在25%上下波動。lnM2對lnCPI的貢獻度在初期直至滯后25個月左右逐漸上升,其后貢獻度基本穩定在22%左右的水平。LnCRB的貢獻度在經歷16個月左右的上升過程后,于第17個月開始緩慢下降并在第26個月以后基本穩定在接近16%的水平。因此可以認為,短期內,我國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自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適應性預期,在滯后一年以上的長期內,通貨膨脹的成因較為復雜,除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適應性預期這一主導因素外,經濟增長、貨幣供應量的擴張和輸入性通脹均造成一定的通脹壓力。
三、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我國宏觀經濟數據,運用VAR模型考察了貨幣供應量、經濟增長率、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輸入性通脹對于我國通貨膨脹率形成的動態作用機制,結合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貨幣供應量、經濟增長率、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上對我國通貨膨脹率具有解釋作用,且上述變量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通貨膨脹率受到自身沖擊時的反應程度顯著大于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經濟增長率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沖擊,但對來自匯率沖擊的反應不敏感。
第二,無論是短期或長期,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適應性預期都是導致通貨膨脹的最重要因素,與短期不同,長期內隨著經濟過快增長對投資和消費的拉動作用、貨幣供應量擴張以及輸入性通脹的時滯效應逐步釋放,通貨膨脹率上升的壓力也隨之增加。因此,在短期內治理通脹的政策應以降低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適應性預期為主,長期內應在權衡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的同時,綜合考慮通脹預期、貨幣供應量擴張和輸入性通脹等因素。
第三,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對通貨膨脹的抑制作用并不明顯。其原因可能是,多年來人民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現象同時存在,對外升值僅在某種程度上緩解部分輸入性通脹,而對內貶值則助長了通貨膨脹壓力,人民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的影響效應相互抵消。這意味著匯率制度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作用有限,應當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擴大匯率浮動區間,緩解巨額外匯儲備帶來的基礎貨幣被動投放。
第四,在目前全球經濟步入復蘇軌道,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震蕩中上漲的背景下,必須重視輸入性通脹的影響。我國應當進一步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和稅費改革,并在初級產品和大宗商品的國際貿易中爭取更多的定價權,防范和化解外部因素造成的輸入性通脹。
參考文獻:
[1]趙昕東,耿鵬.中國通貨膨脹成因分解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10):78-89.
[2]李穎,林景潤,高鐵梅.我國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預期與貨幣政策的非對稱分析[J].金融研究,2010(12):20-33.
[3]蘇劍.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特點、成因及對策[J].經濟學動態,2011(1):50-55.
[4]孟祥蘭,雷茜.我國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及物價水平關系研究[J].統計研究,2011(3):43-50.
[5]孫麗,張巍.后危機時代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基于月度數據的實證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1(4):95-101.
[6]張志文,白欽先.通貨膨脹的決定因素:中國的經驗研究[J].上海金融,2011(6):15-19.
[7]中、美、日三國貨幣供給、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比較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74-79.
(責任編輯、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