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在謠言頻現的微博時代微博辟謠的形式及困境。根據主體的不同,本文將微博辟謠分為微博用戶自發辟謠、專業的辟謠組織及第三方監管辟謠三類,并探討了在對辟謠的內容、權限、標準等不斷產生質疑之聲的當下,如何尋求微博辟謠出路的問題。
【關鍵詞】微博;謠言;辟謠
作為最新最熱的信息發布和接收平臺,微博自誕生之日起,就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全球。微博幾乎融合了所有傳播類型的優勢,加之進入門檻低、自媒體特性、簡單快捷以及和手機媒體的高度融合,幾乎成了平民搶回話語權之標桿,無數微博客為之搖旗吶喊。然而,在這場庶民的狂歡中卻漸漸有了些不和諧的語調。從金庸先生的“被去世”到山西地震;從擔心日本地震導致海鹽被輻射引發的搶鹽風潮,到冒稱是“7·23”動車事故中遇難者家屬在微博上留言,謠言已經成為受眾在使用微博時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難題。
微博辟謠的形式
鑒于微博謠言的盛行及其帶來的一些不良后果,不少專家、學者及微博客們開始冷靜思考這一問題,努力尋求破解之道,微博辟謠應運而生。就目前來看,根據辟謠主體的不同可將微博辟謠分為三種形式:
(一)微博用戶辟謠
這類辟謠方式的主體多是微博的使用者們,不僅包括普通的微博客,也包括微博達人和加V用戶。辟謠的方式主要是在謠言的多級傳播途徑中,當微博客們在接觸到謠言后,依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證據對謠言提出質疑、進行駁斥并說出真相。如在金庸先生“被去世”這一謠言傳播中,加V用戶著名記者閭丘露薇就是最早對這一消息進行辟謠的名人之一。此外,普通用戶的多點質疑也成為粉碎謠言的重要途徑。這類辟謠方式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個體性和被動性的特征,是目前微博辟謠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正是因為這一方式的存在,使微博在成為謠言溫床的同時,也成為謠言的粉碎機,實現了謠言在傳播過程中的自動消解和中斷。
(二)專業辟謠小組
這類辟謠方式的主體多是一些有組織的專業辟謠群體,其中不僅有純民間的自發辟謠團體,也包括微博平臺的專門用于辟謠的官方賬號。以新浪微博為例,目前活躍在這一平臺的專業辟謠小組不下百余個,既有新浪微博辟謠的官方賬號——“微博辟謠”,還有諸如“辟謠聯盟”、“謠言粉碎機”、“各種辟謠”等純民間自發辟謠組織。以“辟謠聯盟”為例,這一組織成立于2011年5月18日,是網絡上首個民間辟謠組織,目前微博粉絲已逾7萬人,已發各類辟謠微博近200篇,微博轉發量多在三四百條。正如該聯盟的創始人之一吳丹紅所說,辟謠聯盟囿于精力和能力所限,雖然只關注微博謠言,但是卻將之視作“自媒體時代,作為公民的一種社會責任”,其目的在于為凈化微博輿論生態貢獻力量。[1]然而,即便同為專業辟謠小組,由于背景的不同,官方辟謠小組顯然比民間辟謠小組有著更大的影響力、公信力及處罰力,從新浪官方賬號“微博辟謠”高達60萬的粉絲數及每條微博轉發量動輒過千甚至過萬的數字中就可窺得一斑。總之,不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這類組織在謠言的清理過程中都體現了較高的組織性和主動性的特點。
(三)第三方監管
除上述兩種辟謠方式外,微博中謠言的傳播與擴散還受到第三方的監管,即非微博使用者及微博平臺提供者的第三方力量,如傳統的三大媒體及12321舉報中心等。這一類型的監管力量也不可小視,特別是當微博謠言引起了比較大的社會反應時,像在搶鹽風潮中,傳統媒體的快速跟進和對謠言的澄清,以及2011年8月3日央視朝聞天下欄目以微博造假現象為主題作的專題報道《微博的倫理底線在哪里》等一系列行為,既是對謠言的辟除,也是對微博造假現象的第三方監管。更勿論專門接受網絡中不良與垃圾信息的舉報處理、調查分析及查處工作的12321舉報中心電話了。
微博辟謠存在的問題
盡管目前的微博辟謠存在著多種形式,辟謠者也做了諸多工作,但質疑之聲卻一直不斷,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辟謠工作的困難性
相較于謠言傳播的數量大、速度快、非理性、裂變增殖,辟謠者卻必須以冷靜、嚴謹、步步求證來對抗,這一先天性的劣勢不僅造成辟謠行為的滯后性,也給辟謠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以新浪微博官方辟謠小組為例,根據新浪公司2011年8月18日發布的財報,新浪微博注冊用戶數已突破2億大關,但面對海量的用戶和信息,新浪的微博辟謠小組僅僅是包含7個人的團隊。雖然實行了24小時三班倒的機制,七個人仍忙得日夜不停連軸轉,即便是在面臨緊急情況時能從其他部門抽調人手以補不足,卻仍難滿足辟謠工作的需要。[2]此外,由于微博平臺特有的轉發機制和群體文化,一條謠言的微博往往在很短時間內就被多次轉發,甚至在幾分鐘內就能轉發上千條。而處理這類謠言,辟謠小組卻要撥開重重迷霧,追尋謠言的始作俑者,且要掌握百分之百的證據才敢于進行辟謠。雖然民間辟謠組織相對靈活一點,可以發動網友進行事實的求證,但即便如此,辟謠工作仍面臨重重困難,受到種種質疑。
(二)辟謠及處罰的標準不透明、不統一
目前對辟謠工作質疑聲最大的就是此類組織辟謠標準的不透明和不統一,特別是前者。究竟如何認定謠言,用什么作為證偽的依據,辟謠的范圍是什么,以及對謠言發布及傳播者的處罰到底有何準則等,既沒有公開的標準也沒有統一的范式,因而引發了批評者對辟謠組織“選擇性辟謠”、只辟“民謠”不辟“官謠”等種種質疑。此外,有官方背景的辟謠小組除了進行真相說明外,還掌握了一定的處罰權,如給微博信息貼上“不實信息”、公布用戶名、禁言甚至銷號等處罰措施。但這一舉措目前也多以人治及所謂的“內部標準”來進行,從而遭受了諸多批評。
(三)誰來監督辟謠組織
任何權力都需要得到監督,辟謠組織也不例外,謠言需要借助辟謠來證偽,那么辟謠又借助什么來證實呢?當所謂的“謠言”和“辟謠”發生沖突時,受眾該相信誰,又有誰可以來充當公平和正義的裁判?特別是擁有處罰權的官方背景的辟謠組織,其處罰是否得當,處罰權力是否會濫用,同樣需要第三方監督。任何一個缺少監督的、一家獨大的力量,都不利于微博信息的雙向通暢流動以及微博這一平臺的健康正常發展。
(四)辟謠是否會導致話語權的衰退?
微博之所以成為當代最熱門的媒介平臺,與它信息的自由發布、平民化的姿態、準入的低門檻及使用的便捷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換言之,微博給了使用者極大的話語權,而話語權的賦予也促使微博客對微博使用的態勢積極。因此,辟謠行為是否會影響部分微博客傳播信息的積極性和觀點意見的自由表達,從而最終導致話語權的衰退,也成為質疑者們擔憂的問題之一。
微博辟謠的出路
在微博時代,當謠言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之際,積極探索更有效、更合理的辟謠之道顯然是信息傳受雙方都希望做到的。要實現微博生態的凈化,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要保障信息自由且通暢地流動,以實現微博的自凈功能。謠言的產生往往伴隨著信息流通的不對等和不通暢,而謠言的解決更要依靠“觀點自由市場”優勝劣汰的機制。微博雖給了謠言以傳播的平臺,但更能依靠其自身凈化的功能將謠言進行消解,其前提是保障信息流通渠道的暢通無阻。第二,要建立合理且完善的網絡秩序,加強對特定用戶的監管。盡管微博有自凈的功能,但合理且完善的網絡秩序可以加快謠言的中止,降低謠言可能產生的社會不良影響。因此,就微博而言,對特定用戶,即影響力較大的經過認證的加V用戶和機構及微博達人的監管,也是減少謠言的有力措施。第三,要提高微博使用者的媒介素養,輿論領袖要當好把關人。就微博用戶自身而言,要把不信謠、不傳謠作為最基本的微博使用準則,而影響力較大的輿論領袖們更要珍視自己的影響力,謹言慎行,當好信息傳播把關人的角色。
總之,謠言不始于微博,也不可能終于微博,微博的海量信息造成的謠言頻現雖是目前困擾微博客的一個問題,卻不能阻擋“微革命”的滾滾洪流。而微博辟謠正是這一信息革命的先頭兵,縱然目前其業務尚未熟練,但假以時日,必然能成熟應對謠言的攻擊,保護微博的正常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可成,運安琦.微博官方辟謠的界限在哪里?[N].南方周末,2011-08-11.
[2]百度百科.辟謠聯盟[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231986.htm.
(作者為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講師,傳播學碩士)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