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泉
人是世界上最為能動的社會群體,作為個體,與周圍的人和事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每個人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總是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所以很難說用什么固定的模式去采寫表現。也正是有了這種差異性,能讓我們分辨不同的個體、不同的個性,克服千人一面的同質化思維,進而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特點,全方位地進行觀察和思索。但在實際寫作中,由于采訪不深入,或者先入為主、或者想當然,結果使人物報道出現了“似曾相識”的雷同化現象,體現不出個性,也樹立不起應有的典型。如何克服人物報道的同質化現象,筆者認為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個性彰顯特質主題和人物的非彼性
個性蘊涵于細節,個性樹起鮮明形象。人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由一個個片段組成。表現新聞人物不是寫小說,它一方面受篇幅限制,另一方面需要選擇真實的事件來樹立起鮮明形象。因此要選擇有情節的事件。情節是事件發展過程的片段。采寫人物情節,要抓細節、抓個性,尋找把握被采寫人物的獨特之處。不僅要搞清他做什么、怎樣做,更要探究他為什么這樣做。這種探究的過程也是提煉特質主題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在了解大量具體事實的基礎上,發現其最有價值的地方并加以表現。個性化的情節表現個性化的人物,個性化的人物又表現特質主題。由此可見,這種獨特個性也是文章最終能否樹起一個典型、突出一個鮮明主題的關鍵。汝陽電視臺創作的《心愿》就是一個例子。作品《心愿》的主人公狄永志幾十年矢志不渝種樹護林,發誓要種完37萬棵樹,中間有很多感人的細節:克服獨自一人的孤獨、戰勝自身傷痛的困擾、頂住家人親戚的不解、年復一年種綠了一個個山頭。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作為一名志愿軍退伍戰士,他要完成一個埋在心中的獨特的心愿,為每一位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戰友栽上一棵樹,樹起一棵棵長青不老的“豐碑”?!缎脑浮方沂镜闹黝}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戰友之情。然而,最初作者是要把這些素材作為綠化或環保題材去做,如果那樣,就不免流于普通化、表面化了,當然也就談不上特質主題和人物的非彼性,更揭示不了狄永志為什么能堅持幾十年種樹且要種37萬棵樹的行為的原因和心思。
報道的精彩來自于采訪的深入細致。最能表現一個人個性特點的,往往就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者一件用具等。譬如《心愿》中,狄永志晚上常提的一盞馬燈,那是他晚間照明的工具,也是震懾壞人的警示標記,還是家人知曉老狄平安的信號;狄永志累的時候,隨口哼唱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是他幾十年不改的曲調和軍人本色。
二、角度透視最美環節和人物的思想性
抓角度就是選擇站在什么點和面上去看人物,抓好角度可以克服寫人物的千篇一律?!皺M看成嶺側成峰”,角度不同視覺效果也是不同的。另外,具有社會性的人,總是要和外部發生聯系,工作中的、生活中的,同事間的、朋友間的、家庭成員間的,經濟方面的、政治方面的、文化方面的等等。對人物外部聯系了解越多、越具體,就越容易發現人物最美環節的角度。找到了“最美”角度,就找到了人物的閃光點,從而更易寫出點睛之筆。報道中的點睛之筆,其實就是在采訪中采訪者認真觀察、了解以及思考的結果。
江西省鉛山縣陳坊鄉郵政所郵遞員羅細英工作15年來,行程20多萬公里,踏破了60多雙運動鞋,累計投送報刊60多萬份,投送信件、匯款、包裹等近30萬件,從未發生過報刊和信件積壓、丟失和延誤。她的事跡感動著人們,也感動著媒體記者。看看以下欄目、網站的報道標題:
【草根故事】:一個人的郵遞路
【身邊的感動】翻越深山傳真情——“山鄉鴻雁”羅細英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7月26日報道】:行程已達12.4萬英里的中國“超級女郵遞員”
從上面的標題,不難看出媒體都不約而同地把視角聚焦到了數字和艱辛郵路上。羅細英從1996年5月進入郵電系統,兩條山間的郵路一走就是15年。一條是自行車郵路,往返約70公里;另一條是步班郵路,往返約40公里。羅細英一天走一個郵路。光步班就要翻30多道山嶺,涉20多道灣。一年365天,有184天行走在郵路上。單單羅列這些數字,就會讓人震撼。可是,以上媒體對同一題材的報道又各有側重:【草根故事】側重于一個人“孤單”的演繹上;【身邊的感動】則側重于“真情”的堅持;而【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則把“行程”的長度作為“超級”的支撐。通過以上不同角度的報道,反映出了羅細英的敬業、執著、堅持和特有的韌性,透視出的是底層人物的人性之美。
三、個性化的語言、舉止排除同質化言行
言為心聲,思想支配行動。寫好人物,就要抓住個性化的言語和動作。有些人在采訪中不注意觀察人物的特征動作、個性化語言,采用習慣的一般化寫作。譬如在敘述、描寫中,用別人常用的詞語,如“他接著說”、“他興奮地說”、“他高興地說”等,這些詞語用在誰身上都可以,根本不能突出一個人的個性特點。更有甚者憑道聽途說或者想當然去寫人物,結果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更遑論個性化了。蘇聯記者波列沃依有一次去工廠采訪一位先進工人,當時這位工人大叔戴著帽子接受了采訪,回到編輯部寫稿時,波列沃依為了生動,想當然地加了一段細節描寫:“他早早地起來了,穿上了節日盛裝,刮了刮臉,對著鏡子仔仔細細梳了梳頭,然后對老伴兒說,‘嘿,親愛的,我上班去了?!备寮浅鰞商旌螅瞎と司驼业骄庉嫴縼砹?,他當場摘下帽子,波列沃依尷尬地看到,老人的頭上連一根頭發也沒有。凡此都是寫好人物言行的大忌。
《河南日報》刊登的通訊《英雄不老》,敘寫了濮陽市范縣白衣閣鄉英雄老人李文祥的故事。記者在采訪英雄老人時,問他:你想過自己會死嗎?他卻淡淡地說:鋸響就有末兒,戰場上哪有不死人呢。真死就死了吧,反正是為人民而死。記者問:你還想起那些犧牲的戰友嗎?他先搖頭:想有啥用?不想??蛇^了一會兒,又仰天緊緊閉了一下雙眼:睡不著的時候想?。∵@段敘寫李文祥老人個性化的語言、動作就真實感人,很準確地表現了老英雄九死一生錘煉出來的淡定超脫以及為創立新中國而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也表現了生死戰友的特殊感情。
魯迅說過,要寫生動文章,就要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用動詞描寫個性化舉止,也可以借鑒文學作品的寫法,譬如,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边@首詩通過“開封”這一細節行為的刻畫,把旅居異鄉思念親人的復雜感情,傳神入畫地表現了出來。
四、典型的心理特征挖掘閃光的個人魅力
典型心理特征,就是要找到人物心路歷程或精神內涵中富有表現力的地方突出來寫。在《河南日報》長篇通訊《英雄不老》中有一段:
老人感慨:“當一名共產黨員,說容易也容易,一心干革命,黨叫干啥就干啥;說不容易也不容易,啥事都要帶頭,都要比一般群眾強,吃苦在前,享福在后?!甭犛浾哒f,現在也有黨員很享福時,老人凜然搖了搖頭:“不享福!現在老百姓還沒享福呢,還有好多窮人,咱能享福?啥時候老百姓幸福了,咱就享福了?!?/p>
這段話很好地反映了李文祥老人對共產黨員認識的心理活動,抓住了典型的心理特征。在英雄老人的心里,黨員就是吃苦在前、沖鋒在前、犧牲在前、享受在最后的人,老百姓還沒享福,黨員先享福那是絕不允許的。
再如,獲得省好新聞獎的作品《老申失算》,講的是農村能人老申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打錯算盤,結果在承包荒山時,輸給別人的新聞故事。整個新聞故事由老申的心理活動推動,先是盤算村里有實力和他競爭的老孫,是個“樹葉落下怕砸了頭”的主,后又考慮有心思和他比拼的老張,是個“心小如芝麻”的人……思來想去,老申確信,這村里能承包荒山者非他莫屬。于是,放心地睡了一夜。第二天,群眾大會上,他最不看好的老孫竟然最終拿到了荒山的承包權。故事一波三折,老申的心理描寫生動傳神,極強地反映出改革大潮下,山鄉農民思想發生的深刻巨大變化。
人物報道可以采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比擬、聯想等多種文學表現手法,但不允許虛構。不管如何表現,都必須以真實為基礎。寫好人物并不神秘,需要抓住個性,摒棄同質化的言行和思維;用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個性化的動作、個性化的心理路程(單純的、矛盾的、高尚的)組成個性化的情節。
(作者單位:汝陽電視臺)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