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登忠
縱觀新課改省份的高考歷史試題,不難發現新史觀是高考歷史試題之靈魂。歷史復習當然要重視新史觀,吸納新理念。
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的新史觀,如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文明史觀、生態史觀等新史觀明顯地影響著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復習中應加強對新史觀的教學與理解運用。這幾種新史觀大體概述如下:
例如新航路的開辟的影響:
早期殖民擴張,災難屈辱落后——傳統革命史觀
人類文明發展,交流碰撞發展——文明史觀
市場雛形出現,分散走向整體——全球史觀
資本主義發展,落后地區開發——現代化史觀
促進物種交流,豐富人民生活——社會史觀
任意開發拓殖,破壞自然生態——生態史觀
一、新史觀的介紹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征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而且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西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關鍵詞:分散到整體、世界市場、全球化、區域化。
例如:2008年山東卷:新航路的開辟﹑20世紀70年代國際關系的多極化趨勢。2008年江蘇卷:歐洲共同體的建立與美國重視歐洲地位﹑全球開始統一的時期。2008年海南卷:新航路的開辟促成國際分工﹑19世紀中期世界市場形成的表現。2008年廣東卷: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背景﹑西歐國家的復興和兩極格局的削弱。2008年寧夏卷: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各地橫向聯系進一步加強。
例.某中學老師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史學范式來認識“近代中國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觀的是()。
A.它是西方列強對華商品和資本輸出的基地,是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標記
B.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C.它是近代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前沿陣地(現代化史觀)
D.它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最早開始走向近代工業文明的地方(文明史觀)
1.文明史觀。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征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準,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以文明史觀為指導,我們要重點理解并掌握資本主義發展從手工工場時代到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的演變過程,復習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三權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對今天人類社會的發展依然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關鍵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傳承、交流、融合。
文明史觀在新高考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如:2008年江蘇卷政治文明中的郡縣制﹑三省六部制﹑羅馬的法律制度﹑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物質文明中的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和英國的工業革命,精神文明中東西方先哲的思想比較﹑近代中國人思想觀念的轉變﹑牛頓的科學貢獻等。2008年廣東卷政治文明中的宗法制﹑君主專制﹑雅典的城邦制﹑中國的1954年憲法等。物質文明中的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西漢經濟發展概況﹑蘇聯改革﹑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背景等。精神文明中的王陽明和康有為的觀點﹑人文主義思想﹑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觀點等。2008年海南卷政治文明中宋朝的樞密使﹑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法國的共和制等。物質文明中的世界市場的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抗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概況﹑東南亞國家聯盟發展的概況等。精神文明中法家思想觀點﹑人文主義內涵﹑孟德斯鳩的觀點﹑孫中山的民生主義。
2.現代化史觀。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征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日本是傳導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關鍵詞:工業化、市場化、民主化、法制化、科學化、理性化。
現代化史觀在高考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其中2007年廣東卷的第29題非常具有典型意義。
3.社會史觀。社會學和歷史學結合的產物,認為和歷史上的經濟、政治、文化問題一樣,社會問題也是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歷史,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關注平民百姓、關注與蕓蕓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也可理解為“非英雄史觀”,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動史、社會保障史、人與環境關系史等。
關鍵詞:社會、生活、環境。
4.革命史觀或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創立,《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它形成的主要標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是:認為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性質和活動受制于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盛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新高考中已經開始淡化這種史觀。
關鍵詞:生產力,革命,階級斗爭,反抗,侵略。
5.生態史觀。歷史流變中人與自然、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總結人類處理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教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協調發展是生態史研究的主旨。
二、史學觀念的轉變對高考歷史命題的啟示
從以上的高考試題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以下的特點。
1.文明史關涉及的內容最多,而且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三個部分幾乎是三分天下。
2.以重大歷史事件為依托,以新的史學觀念為方法,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這種重大事件是考生非常熟悉的,命題者的意圖不在于單純地對知識的考查,而是把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為一體,因此難度加大,例如2007年廣東卷29題。
3.全球化視野下,單一的考查某個國家的文明進程比較少,往往是不同國家不同時間內文明進程或現代化道路的綜合考查,人類文明的互相借鑒與學習很重要。
4.對史觀的考查不是單一的,往往是幾種新的史觀綜合在一起進行考查,例如2008年江蘇卷的23題考查中﹑美﹑蘇﹑英的經濟發展模式。實際上是全球化視野下的,各國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比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