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摘要: 《梨園春》欄目是河南電視臺在1994年開播的一個以河南地方戲為主的電視晚會欄目。十多年來,它以創新的理念,優秀的藝術,獨特的魅力在中國創造了一個神話,成為河南衛視的一個名牌欄目,對繁榮電視文化事業,推動河南戲曲的發展,以及弘揚民族文化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梨園春》文化傳承功能傳承內容傳承方式
《梨園春》欄目是河南電視臺在1994年開播的一個以河南地方戲為主的電視晚會欄目。十多年來,它以創新的理念、優秀的藝術、獨特的魅力在中國創造了一個神話。1999年3月全面改版后的欄目煥發出新的活力,在全國同類欄目普遍處于低潮的環境中,經過不斷論證和實踐,終于摸索出一條現代電視手段和河南傳統戲曲有機結合的道路,尤其是戲迷擂臺賽的設置,充分調動起戲迷觀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也使欄目收視率不斷攀升。改版第一年平均收視率穩步上升到河南衛視播出節目的第一位達14.26%;2000年至今平均收視率保持在18.6%,最高達35.7%,受到領導、專家和觀眾的普遍好評,成為河南衛視的一個名牌欄目,對繁榮電視文化事業,推動河南戲曲的發展,以及弘揚民族文化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僅次于京劇,居各地方劇種之首。《梨園春》以豫劇為欄目內容,表現形式豐富多樣,自開播以來,廣受觀眾的歡迎,特別是河南觀眾。豫劇是河南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蘊含豐富意義的文化符號。本文主要從文化傳承的內容和方式兩個方面對《梨園春》的文化傳承功能進行探討,既是對此欄目的肯定,又是對豫劇這一地方文化的贊賞。
一、傳承內容豐富,弘揚積淀文化
(一)傳承歷史文化
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自于歷史故事、小說和演義。比如,楊家將戲、岳家將戲、包公戲、三國戲等。歷史故事以戲曲為平臺得以重現,使歷史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在《梨園春》欄目中,不少人演唱《花木蘭》中《誰說女子不如男》唱段: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男子打仗在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請往那身上看,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連啊,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
說起豫劇,也許大多數人聽過這個名段。古時的女子大多數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唱段,打破了男尊女卑的歷史情境,女性角色更加突出,這就為整個歷史的思考提供了觀點價值。同時,這也從某些側面反映出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摧殘,自由意識往往由壓迫而生,女性的反抗意識已嶄露頭角。
清晰的故事已經在歷史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數模糊或真實的人物、行為或思想結合體的再現。《梨園春》欄目為受眾提供了這樣一個公共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大家冷靜地思考豫劇文化,也使得歷史文化以記憶或存貯的方式傳承下來。
(二)傳承民俗文化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感情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梨園春》欄目中,不但有很大一部分唱段是描寫古代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而且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出現的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蘋果,紅了》。
從民俗事象的服飾、飲食、房屋、交通工具、婚戀,到深層心理的祈佛求神、人畜平安、生命輪回,無不在節目的唱段中得以集中體現。另外,民俗活動本身就是當時當地文化的收集、整理、傳承過程,《梨園春》欄目使得在民俗文化產生傳承的“二維”效應,即民俗活動本身和《梨園春》的雙重傳承場域使得歷史在現更加真實,更增加了受眾的記憶碼。
(三)傳承藝術文化
《梨園春》于河南電視臺每周日晚播出,戲迷擂臺賽令人驚心動魄,擂主和參賽者們唱功高超、技藝非凡。欄目開播以來,較以往早期的豫劇表演,其有了固定的劇場,舞臺裝置也較為先進,為豫劇發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于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樸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在電視欄目中演義豫劇,使得藝術更加貼近大眾,它以熒屏的形式記錄下來,更加有利于藝術的傳承與發揚。
二、傳承方式多樣,立足文化傳承
(一)節目形式多樣
自開播以來,《梨園春》一直秉承形式豐富多樣和與時俱進的風格,欄目的收視率居高不下,也傳承和創新了豫劇文化。戲迷擂臺賽的設置,極大地調動了戲迷觀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連續十年成功直播河南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受眾在春節的歡慶中也中感受到豫劇的美妙;欄目先后兩次赴寶島臺灣慰問演出,勾起臺灣同胞的思鄉情懷;赴澳大利亞演出,《梨園春》第一次走出國門,發揚中國文化;南美巡演,在當地掀起了河南熱、中國熱;《擂臺緊急風》,是品牌的繼承與創新;,“十年擂主爭霸賽”,再次掀起戲迷擂臺賽的高超;2011年,“花兒朵朵開”、“梨園一家親”、“戲出名門”等一亮相,又成為一大亮點。節目方式的多樣化,當然為豫劇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電視與網絡結合
科技日新月異,《梨園春》也絕不落后,除了電視節目形式的多樣化外,它還緊隨著時代的發展,開辟了《梨園論壇》這一網絡空間,大眾可以在里面自由地抒發自己對豫劇的理解與看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取得更好的互動效應和傳播效果。《梨園春》這一電視欄目與網絡的結合,有利于欄目的發展,有利于豫劇的傳承,有利于文化的發揚。
《梨園論壇》的設置可以說是一個創新,在各式各樣的帖子里,大眾將豫劇與熱點人物相結合,上傳關于熱點人物的創作或評價。比如,人民英雄任長霞家喻戶曉,《感動中國》頒獎詞寫道:“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個女英雄。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噓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動在百姓心中的豐碑!一個弱女子能贏得百姓的愛戴,是因為,在她的心里有對百姓最虔誠的尊重。”有的人把它改編為豫劇,并在論壇中上傳,使任長霞在大眾口中傳唱,流芳百世。論壇里,大眾還將豫劇與大事相結合。汶川大地震至今回想起來還令人傷感不已,有的人就將它譜為豫劇,并在論壇里復制粘貼緬懷在地震中犧牲的人。豫劇的發展是建立在繼承和創新之上的,只有將前人的經驗、智慧、知識加以記錄、積累、保存并傳給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完善、發展和創造。
三、結語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河南地處中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欄目以豫劇為載體,以傳播豫劇文化為己任,無論在傳承內容上,還是在傳承方式上,都對豫劇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我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冉華.電視傳播與電視文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3]豫劇藝術編輯委員會.豫劇藝術總匯[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
[4]張曉鋒.結構電視:電視傳播學新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3]朱羽君.生命的對話:電視傳播的人本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