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霞
摘要: 象似性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強調語言與現實的聯系。本文從認知的角度,以語篇象似性理論為指導,對新視野教材中的語篇進行分析。
關鍵詞: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語篇教學語篇象似性語篇組織
一、引言
隨著對語言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由低層次的單純語言知識傳授逐漸向高層次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轉變。哈里斯(Z.Harris)曾提出:“語言不是存在于零散的詞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連結著的語篇中。”語篇教學越來越成為廣大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范疇。本文就從認知的角度,以語篇象似性理論為指導,對新視野教材中的語篇“The Challenging Friend I didnt Know”進行分析。
二、語篇象似性與語篇組織
語言形式在音、形或結構上與其所指(客觀世界、經驗結構、認知方式、概念框架、所表意義)之間存在映照性相似對應的現象,這就是語言的象似性,它存在于語言的各個層面。語篇的組織結構受客觀世界、經驗結構,認知方式、概念框架、所表意義和人的心理活動影響和制約,所以在語篇也存在象似性。鑒于象似性理論和學者們的前期研究,語言與其結構之間的象似關系可以通過時間順序象似、心理活動象似和標記象似結合新視野中課文文本探討語篇中的象似性特征。
(一)時間順序象似
時間順序象似性反映了語言符號的排列對應它們表達的實際狀態或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在語篇內部,段落和句子的排列也具有時間象似性。
這個語篇以詼諧幽默的方式講述了兩位從未謀面的“好朋友”因為一位相同的姨媽而不斷同對方比較,知道雙方見面才揭曉彼此的真實感受。語篇的組織是以兩個朋友的不同階段的比較為主線,所以有非常明顯的時間標志詞:“Both of them started school on the same day...”,“It was during the time of schooling...”,“Time went on—the time after their schooling...”,“during the next forty years...”,“Late that year,in November...”,清晰地時間順序設置能使讀者一目了然。
(二)心理活動象似
語篇結構與描述的心理過程存在某種相似性,也就是說文本順序體現作者、敘述者和思考者的思想順序。我們來看其中的John的話語:
“But it was worse for me,”he said.“Ive always been undersized,and I always had these.”He touched his glasses.“And there you were,tall and handsome,and so clever too.I had to do something;and all I could ever do was sums,and nearly killed myself at games in an effort to be liked by others.I might almost say,”he said,with something like resentment,“that because of you Ive been doing sums all my life!
這段小語篇從John的角度來敘述的,語氣中帶有明顯的自卑的語氣。他首先說到“你”那么高大、帥氣,而“我”卻不僅矮小還戴著大大的眼鏡,這反映了John心理上的不自信。接著從John的不甘落后的心理出發講述他如何一直努力致力于數學研究,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作者同樣在字里行間透漏出“我”的心理變化過程:作者說:“John was dealing expertly with advanced math,just cruising through,”然而“I was practically slamming my head against a wall trying to learn percentages.”在后來發現“我”能寫作,所以“我”就一直通過寫作追求心理的平衡。“我”寫作的內容都是關于高高在上的:“rockets and spacecraft,things that would take men high up into the sky.”同樣反映了現實中我要超越John的心理愿望。
(三)標記象似
認知語言學認為,突顯原則對語言概念和語言結構起重要作用。語言交際除了客觀地記錄真實世界外,還要為一定的交際目的服務,因此,事件、概念和過程的敘述順序要受到交際目的的制約,語篇結構會因此改變順序。王寅(1999)認為:“有標記項象似于額外意義,用有標記語言項代替無標記語言項時,便會偏離常規,可產生突出效果,則會使語篇帶有一定的文體色彩。”
語篇的開頭就提道:“John Bullyer and I met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we were both in our early sixties.”此處很明顯采用倒敘的方法,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生懸念,帶著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兩個朋友到了六十多歲才第一次見面?這樣就更能吸引讀者,也可以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
文中還用到比喻的修辭手法,如:“Little-John-Aunt-Carries-other- nephew had started school on the same day as I did and had taken to it like a duck to water.”對John在學校的輕松得意進行渲染,更凸顯了“我”的笨拙。
三、結語
語言的象似性強調語言和現實的聯系,反映客觀世界、經驗結構、認知方式等。語篇的組織同樣是人們對于現實世界的理解,認知活動的呈現。這樣語篇的組織不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反映現實世界和人的認知活動的。在語篇學習過程中,學生真正理解語篇的整體結構,對語篇中描述的事件、事物和人物心理以圖畫的形式浮現在腦中,并且用自己的語言使文章再現,從而使學生達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Haiman,John.Natural Synta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a.
[2]Haiman,John.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b.
[3]Nanny,Max.Iconicity in Literature[J].Word and Image,1986,(2):119-208.
[4]王寅.象似性:取得文體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語學院報,2000b,(6):30-43.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