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敏
摘要: 語文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這種學習方式的核心是“對話”。對話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在相互平等、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以口頭語言、書面語言、肢體語言等各種語言形式為媒介,通過彼此間的交流和互動,達到各主體互相促進、發展和提高的一種教學方式。作者就應該如何展開對話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語文課堂對話教學教學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應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這種學習方式的核心是“對話”。對話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在相互平等、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以口頭語言、書面語言、肢體語言等各種語言形式為媒介,通過彼此間的交流和互動,達到各主體互相促進、發展和提高的一種教學方式。但在目前,對話教學還只是流于形式,教師往往用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去否定學生的認知行為,“以人為本”還只是空話,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并未能主動地參與、積極地獲得。基于以上情況,筆者認為,在平常教學中,必須構建對話教學的平臺,讓師本、生本、師生和生生通過這個平臺激發思維和創造力,獲得審美體驗和人生智慧。
那么,教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語文對話教學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對話教學應以對文本的充分閱讀為基礎
首先,教師必須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對話教學是心與心碰撞、智慧與智慧撞擊的過程。教師只有課前認真鉆研教材,明確編者編排意圖,了解文本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與思維等方面的發展要求,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才能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引導;教師也只有深入地與文本作者進行情感的溝通,領會文章的寫作意圖,真正對教材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開展對話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真正的思維素養,就在于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夠看見學生的思路是怎樣發展的。”
其次,學生更應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舍得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其實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從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閱歷產生共鳴和感悟的過程,是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的過程,教師應鼓勵學生抓住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火花進行思考和探究,進而更好更深地理解文章。例如,在閱讀《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時,一位學生提出:加西莫多喝過水后想要親吻愛斯梅拉達小手被拒絕后,為何用“充滿責怪和無限悲哀的眼光”望著她?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在思考,我并沒有急于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于是我讓他通過對前后文的反復閱讀自行思考,后來他說他已經能理解了。
二、對話教學應以民主和諧的氛圍為前提
學生是課堂對話的主體,要激發主體對話的欲望,必須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即在平等的氛圍中理解知識、產生聯想、形成共鳴,進而構筑新的知識體系。要營造這種氛圍,可以試著創設符合文本的情境。例如講解《我有一個夢想》時,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觀看了馬丁·路德·金的生平及其慷慨激昂地演講的一段視頻,觀看完畢,學生們也迫不及待地演講起來,自然而然地進入大家共同創設的一種情境中。
當然,民主和諧的氛圍離不開師生人格的平等和教學的民主,沒有民主、平等就沒有對話,民主、平等應貫穿于語文對話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師要將自己看做是學生的學習伙伴,與學生建立親切、友好的合作關系。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對話中,教師不再事事皆知、居高臨下,而是與學生共同求知的學習伙伴,教學過程也不再是對固定答案的推導過程,而是師生在逐步深入的探求中尋求新知的過程。當然,這種民主、平等并不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當出現走題或答題啰唆含混的情況時,需要教師及時地調整和引導。課堂生成的知識、信息往往是零碎、不全面的,這也需要教師對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
三、對話教學以討論為主要手段
在對文本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在民主、寬松的氛圍中,精選的話題由教師提出,學生在理解問題的基礎上自由展開討論,教師可以了解、參與學生的討論。在討論中,學生們各抒己見,通過思維的碰撞,有共鳴,也有分歧。在此過程中,既可活躍思維、提高學習興趣,又可分享別人有意義的觀點和看法。當分歧很大時,教師應客觀公正地加以評判,或讓學生針對矛盾焦點進一步討論,甚或延伸至課外。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擴展學生思路,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學生通過互相啟發和討論的對話形式活躍氣氛,充分調動已有知識,深入分析和探究,發揮主體參與意識,最終達成學習目標。
在一次作文課上,我準備讓學生互批作文,題目是“習慣之后”,事先我已看過他們寫的若干篇作文,許多同學審題不清。學生們拿到的都是別的同學的作文,我讓他們先交互看五六篇別人的作文,這時候許多學生就忍不住互相交流、討論,然后我又通過屏幕展示了幾篇范文,接著讓他們再次自行審題,并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有的學生指著別人的作文據理力爭,有的干脆將題目放大寫在紙上,逐字跟同桌爭論者,有的則向我詢問。最后,每一小組組長作總結性發言,“老師,我們認為作文仍停留在寫‘習慣上是不合題意的。”“我們小組認為‘之后應該是審題的重點,否則題目為何不就‘習慣二字?”“我們小組認為應著重寫習慣被打破后發生的事件”……在討論中學生們已經撥云見日,我只需概括總結幾句,最后我讓他們為別人的作文作詳細批改并寫評語。
四、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是對話教學順利開展的保證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是學生成長的指引者。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自身綜合素質的高低關系著課堂效果的好壞、學生獲得的多少。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具有廣博、豐厚的學科專業素養,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語言技巧,具有一定的教學調控手段和反思精神,新課程不歡迎照本宣科、循規蹈矩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不斷地充實自己,更新觀念,終身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