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清
新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感受到了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的活力。的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我們在語文新課程改革中,不能解放思想、樹立新的語文教學理念,不能全方位了解新課程的教材體系,不能構建出一個全新的語文課堂,即使給我們一片語文的大海,我們都可能難以找到和學生一起徜徉的自由感覺?基于以上認識,我認為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當做麥田的守望者,樹立新觀念、了解新體系、建構新課堂,真正做到守護每一位學生的內心、每一位學生的希望和每一位學生的未來。
1.以體驗感受為脈絡
新課程改革對課程有了科學定位,它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這就是說,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的過程。
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個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體。因此,新課標特別強調“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確,語文學習既是認知發展的過程,又是情感體驗的過程,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也要關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僅僅屬于認知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而且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
語文課堂教學以體驗感受為脈絡,就是讓學生用身體去親自經歷,用心靈去親自感悟,讓學生充分體驗閱讀,體驗寫作,體驗實踐,體驗探究,使語文課堂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體驗感受而又富于個性色彩的過程。
2.營造輕松的氛圍
教師首先必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用愛心去呵護學生創新的一切靈性。因為,呵護學生創新的靈性是喚起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上應努力營造民主、寬松、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要使學生毫無顧慮地積極參與學習,形成主動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諧、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融洽,討論、質疑的機會多,創新機會才多。教師只是學生的“朋友知己”,引導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難,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寬容、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導,更好地積極參與學習,并在學習中得到個性發展、張揚,激發創新意識。具體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要學會傾聽,且不是站在講臺上聽,而是走到學生當中,與學生進行身體與思想上的近距離接觸,讓學生感到,老師不是權威者,而是傾聽自己的朋友。這種情況下,學生思想的火花會迸發而出。
3.創建開放的語文課堂
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應是開放、有活力的。開放的語文課堂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開放設計。這不僅包括語文學科課程,也包括語文活動課程和語文綜合學習課程,課程內容除了面向教材,還要面向校園、學生、家庭、社會、自然界開放。開放的語文課堂可以將學生放歸自然,讓學生感悟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悟大自然的雷鳴閃電、山川河流、花鳥蟲魚……還可以帶學生走進社會,讓學生融入社會,感悟人生的悲喜哀歡,感悟社會的飛速發展、經濟的突飛猛進、科技的日新月異……例如,教學朱自清的《春》,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春游,通過踏青賞春,讓學生感受明媚的春日陽光,引導學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時代的春天……
開放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求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交流和互動,還強調師生對課程、教材、教法的意義重建;不僅要植根現實,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還應密切關注社會信息化的進程,以推進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這不僅需要語文教師與學生對所學知識作橫向的拓展,還要作縱向的延伸;不僅要拓展知識,而且要在拓展與延伸的過程中自然地掌握學習的方法。
打造開放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幫助學生的自我充分發展和實現為宗旨。為此,教師要積極打造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成長發展的環境,讓語文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將語文化做他們生命中的一潭甘泉,滋潤其一生。對于傳統的優秀的語文學習經驗和方法,教師要繼承并發揚,同時采用當代的新技術、新方法來教授語文和發展語文。
4.創設最佳教學情境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運用多媒體的優勢來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多媒體集聲音、圖像和動態畫面于一體,使教學更形象、更直觀、更生動,更有利于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所以很受學生的歡迎。在創設教學情境上,一是可以用在課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在教學的一開始就能吸引學生,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與教材相適應的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生起求知欲望,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二是運用在課中,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遠、國度的不同等原因,教師單憑一張嘴、一支粉筆很難讓學生在很短時間里真正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而這又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出多媒體課件,可以創設甚至再現文本的情境,幫助學生在特定的氛圍里,盡可能地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從而突破課文教學的難點。三是可用在課終,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一篇好的文章講究“鳳頭豹尾”,同樣一節好課,老師也要善于在課堂結束時,把氣氛推向高潮。在課堂的結尾處,運用自制的電腦課件,或欣賞優美的畫面,或一首催人奮進的歌曲,或朗誦一首聲情并茂的詩歌等,用到好處,都可以收到曲終奏雅、回味悠長的效果,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