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宏光
摘要: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倡教師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激活課堂,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活動競爭機制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阿莫納什維利的合作競爭教育理論認為: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群體的力量是無限的。合作競爭的學習方式,能促使小組同學之間互學、互助、互比、互勵,把學生引入熱烈競爭的活動當中,能充分發揮團體中每一個個體的力量,通過學生之間的群體智力互補,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關心和友愛,而且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展,讓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讓我深深感到:學生要學好語文,教師必須充分培養他們自學、自思、自悟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在發展獨立性的同時,自尊心、好勝心、榮譽感也在增強。根據這一特點,我認為:把競爭機制有效地引進課堂教學,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即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逐步樹立競爭觀念,培養自強意識和不怕困難挫折、勇于爭先求勝的進取精神,以強化學生自學、自思、自悟的內驅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回顧教學工作之路,只有引入競爭機制,在“活”字上下工夫,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此談談其具體做法。
一、合理分組,做好準備
分組前,通過摸底測試、問卷調查、談話聊天、家訪、觀察等多種方式與渠道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性格愛好、學習態度、家庭環境等,為合理分組奠定基礎。
分組時,教師應根據之前收集到的各種信息,盡量考慮各種“人才”的和諧搭配,使競賽的客觀條件盡可能統一,然后將全班按好中差搭配分成若干個小組,使分組顯得相對公平合理,并讓小組的同學為小組起名,如“神鷹組”、“熊起組”、“團結組”等,為展開競爭創造條件。
二、競賽教學,激發興趣
競賽教學的結構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教師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競賽集體,每堂課競賽開始基本分為零,教師把準備好的不同類型的問題交給學生預習準備,讓學生查閱資料,借助工具書開展自學與討論等活動。
2.實施階段。首先,學生在課堂上把自己預習時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幫助解答;其次,教師提出學生沒有涉及的重點、難點問題,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后回答;最后,落實基礎知識,進行小組PK賽。這些問題有易有難,有必答,有搶答,不會的不扣分,特別精彩的可獎分(也可物質獎勵)。教師適當點撥,集思廣益。
3.評價階段。教師以激勵性的話語對學生積極評價,給學生打氣、加油,讓他們體驗到成功。這樣學生必然會為下一次語文課的到來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以多種競賽形式和不同的競賽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小組進行課文朗讀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書寫比賽、背誦比賽、表演比賽、成語接龍比賽、問答比賽等。當然也可按男女分成兩大組進行比賽。比賽結束后,小組長對各組得分情況進行總結,評選最佳小組和最佳組員,并在學生個人成長檔案中給他們加上相應的分。學生對這些活動樂此不疲,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又如:在學習《陋室銘》一文時,我把競賽貫穿始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我首先布置了預習,讓學生為小組競賽做好充分準備。接著我在課堂上設計了“朗誦比賽”、“文學常識知多少比賽”、“課文翻譯搶答比賽”、“內容理解你問我答比賽”、“背誦PK賽”。學生在這節課上的表現異常活躍,思維特別敏捷,記憶力超乎尋常,回答問題的精準度是我沒有料到的。競賽讓課堂活了起來,充滿了活力。
三、注重實效,積極評價
1.在引入競爭機制時,應緊扣教學目標,抓住重點、難點來設計競爭策略,要避免走形式,不重內容的現象。課堂氣氛表面熱熱鬧鬧、沸沸揚揚,下課忘得一干二凈,一無所獲,這當然是不行的。我們要注意學習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競爭形式的設計要因教材的變化而變化,不能千篇一律,形式單調。不同的形式要變更使用,不能讓學生感到僵化古板。形式的設計要能調動全體學生學習主動性,要注意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起來,不能濫用,要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最高標準。
2.在競爭中,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這是非常精辟的見解,因為活的方法總比死的知識有用得多。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不但在學生時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在步入社會之后,對其終身學習和繼續發展也有著深遠影響,可謂受用一生。在競爭中,教師不應僅僅滿足于學生答對了,還應去探尋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更應對各種類型的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作出歸納與總結,使學生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3.在運用競爭機制的同時,教師要注意評價用語。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中強調了“賞比罰更重要,更有力”,對于相對落后的組或個人,多用鼓勵性話語,避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還有,在小組競爭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小小的摩擦,這需要教師積極引導,讓競爭在公平、公正、團結、友愛的氣氛中進行。競爭只是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
我認為只有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才能促進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語文、學好語文。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活的語文課堂是令人羨慕的,在全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多研究學生,做到心中裝著學生,眼中看著學生,有的放矢地教學,不要刻意去經營、設計,相信自己,課堂自然會充滿生機,也將會更加生動、有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成云.心理學(本科)[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3][蘇]阿莫納什維利.《實驗教學體系與教育論著選讀》第四輯第八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