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
【摘要】學困生家庭作業設計在各科教學中都是常談的一個話題,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尤為突出,并且至今也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已漸漸成為廣大教師的普遍共識,同時也是大家關注的難點。本文就農村小學學困生數學家庭作業如何優化設計進行一些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學困生 數學家庭作業 優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095-02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家庭作業仍是教師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教師應從家庭作業的主體——學生出發,既要在具有趣味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前提下設計家庭作業,又要引導學生通過創造性的作業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讓家庭作業成為學生放飛潛能的天空,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但是在現實教學中,我們的學生要完成的作業都是統一內容、統一形式、統一要求、統一批改的,沒考慮過學生的差異性。有些難度較大的作業部分學生無法完成,給他們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壓力,打消了學困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甚至嚴重影響了學困生的身心健康,導致厭學心理的產生。再加上現在農村小學班級人數不斷增多,學生差異性大,外來務工子女人數較多。逐漸地學困生也日漸增多,他們積極性低,沒有自信,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完成率低,因而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作為一名一線工作的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對學困生家庭作業設計的現狀和改進措施進行反思,以適應實施新課程的要求。
一、農村小學數學“學困生”成因分析
本人長期在農村小學任教數學,通過對學困生的觀察與研究中得知,農村小學數學“學困生”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身原因:①數學理解能力較差。在調查中,90%的“學困生”在回答為什么數學成績不好時,都說是因為自己“笨”、“不聰明”,這實際上是他們的數學理解能力有待提高。②學習方法不正確。“學困生”在上課時經常開小差,懶于思考、怠于回答問題。對于新知,他們往往是死記硬背,記得慢,忘得快。此外,“學困生”的學習自覺性就很差,他們必須在家長、老師或班干部的監督下才能學一會兒。
2.教師原因:現如今農村學校老師大多數住在城區,天天往返于家校之間,很少有時間對學困生進行輔導。此外,部分老師沒有因材施教。不能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開展教學,卻經常讓全班同學做同樣的作業,這樣就導致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吃不了”的學生不僅品嘗不到成功的喜悅,還會受到家長、老師和同學的歧視,造成他們對學習無興趣,自信心下降,成績會越來越糟糕。
3.家庭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下的農村,絕大多數年輕的父母都外出務工,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往往是疼愛有余、嚴厲不足,因為知識的原因,輔導更是無從談起。一些學習自覺性、自制力差的孩子就會由拖拉作業到不做作業,很快淪為“學困生”。
4.學校原因:農村小學由于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制約,無論軟硬件還是地理位置與城區的學校相比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從而導致農村小學學生生源的質量要比城區學校差的不良局面。
5.社會原因:由于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學生沉迷于網吧、游戲廳等。另外,他們受到就業難的影響,同時產生讀書無用的觀念等等,這些都對他們的學習產生著消極的影響。
二、學困生數學家庭作業形式探究
鑒于實踐,認為優化數學家庭作業設計是通過內容的多元、題型的多元、方式的多元等實現的。其立意在于演繹數學來自生活的根本,親近學困生,激發學困生作業練習的情趣,適應學習個體差異需要,置學生于自主參與的境地,有效地牽引學生對知識“反芻”,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另外變作業練習的過程為探究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得到智慧的啟迪、問題思維模型的構建、豐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自覺探究者和發現者。這樣的作業,就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1.建立學習小組,設計具有生活化的家庭作業。
我們在認真分析教材,找出所學知識體系與生活的聯系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設計各種貼近學生生活,應用性的家庭作業。后進生都缺乏競爭意識,往往有自暴自棄的思想,不愿意去認真學習、認真完成作業。所以我就把班里學生按不同的層次分成幾個小組,而且不同的小組完成作業的難度不同,讓他們在自己的小組中比一比誰做得認真、做得好、進步快,這樣雖然教師的工作量大很多,但好、中、差的學生都能照顧到,能提高班級的整體水平。
2.提高學習興趣,設計可操作性作業。
大部分“學困生”對數學沒有興趣,上課無精打采,懶于動腦,下課不做作業。可見要想提高“學困生”的數學成績,首先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動手動腦的活動過程,既是他們活動得到滿足的過程,也是對知識進行探索、理解、應用和發展的過程。小學生接受的信息量激增,渴望實踐、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更為強烈。而現行教材普遍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而缺乏學生動手操作的題目。
3.耐心引導,設計趣味性作業。
“學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轉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們理解力差,掌握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普通學生要多得多。對于新知學習他們往往不去理解,死記硬背,記得慢、忘得快。我們充分結合數學本身獨具的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等特點,努力挖掘各種內在因素,創設情境,耐心引導學困生探索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興趣,使他們由被動的“要我做”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做”,從而搞活了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和價值,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使數學知識充滿情趣。
4.家校聯系,設計開放性的作業。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時間最長的一位老師。因此,孩子的學習態度養成、學習習慣培養等,都與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系。“學困生”的家長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教育方法上或多或少都有其不科學的地方。如果不改變家長對待學生的態度、教育方法,那么老師對“學困生”的轉化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老師一定要取得家長的配合,家長、老師擰成一股繩。開放式數學家庭作業打破了傳統家庭作業中條件結論惟一的格局,給傳統教學內容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數學問題,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
5.豐富學識,設計數學小報。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證明,數學為其它學科提供了思想和方法,在其它學科都可以看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在實踐探索中,我們結合其它學科的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數學小報,我讓家比較近的幾位同學結成學習小組,由他們共同出刊數學小報。小報的內容十分廣泛,可涉有數學故事,數學笑話,單元知識小結、數學家秩事,趣味數學,帶數學的文學作品、數學與生活等內容。編寫數學報,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識,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鍛煉了學生搜集信息、運用信息、組織信息的能力,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總之,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教師要以發揮學生自主潛能為出發點精心設計作業,變機械重復為靈活多變,變單一的知識鞏固為知、能、創的綜合訓練,使學困生在探索與創新中品嘗成功的喜悅。只要我們廣大教師能夠付出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并輔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式,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一定會給學困生一片嶄新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張良明《改革家庭作業形式》,《教師之友》2003年第8期
[2]高威華《精心設計作業,放飛學生潛能》,《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03年第1、2期
[3]鄭小珍《新課程理念下數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判》,《小學教學設計》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