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紅
我國傳統的數學教育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強化儲存的過程,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也就缺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因此,讓學生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成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難點。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數學學科的抽象性、邏輯性、準確性特點,學生常常會出現厭學現象。所謂厭學,就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注意力分散或違背正常的教學活動要求,教與學兩方面不協調,表現在上課不專心聽講,課后作業不會做,不能按時完成又不復習鞏固,也就是不想學習、不會學習,對學習失去信心。這種現象導致不少學生從不聽不做到不會聽不會做,從而形成數學偏科。
要解決這一難題,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認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個性特征,給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提高,從課上的提問到課后的作業布置,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盡力而又輕松地去完成,享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可以根據數學學科的數形結合特點培養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了興趣,也就產生了學習動力,形成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一、改進師生關系,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揭示出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怎樣改進師生之間的關系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1.要加強與學生的交往。
教學中應有互動、協調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和表達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是交往。
2.在教學中要改進評價方法,使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學習更有自信心。
評價中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重視學生得出的結論,又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既重視學生在評定中的個性化,反應方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導讓學生在評定中學會合作與交流,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生活中的圖形》一章的學習評價可分幾個方面進行:上課回答問題的情況;在家折疊與展開圖形的情況(可由學生評比);小組討論時的發言;書面測試;作業情況;與老師的談話,等等。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在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二、改變教學途徑,重視數學活動
1.質疑。
“學貴有疑”,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意識,首先應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其次根據具體的內容,誘導學生通過觀察、類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去大膽地解決。教師要善待學生提出的每個問題,能提出問題說明學生認真思考了問題。
比如在“集合”的教學中,學生對“空集”的有關問題提出質疑:為什么要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此時若簡單地用“這是規定”來解釋,實際上是一種搪塞,學生是不會滿意的,也失去了一次發展學生思維的良機。因此我放手讓學生去爭論,并在爭論中給予啟發、提示。結果,學生聯想到許多有關的問題。
2.探究。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創設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研討的問題情境,把教材中闡述的內容創造性地組織成生動有趣的、有利于學生探究發現的研究材料,讓學生從中自主掌握有關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這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3.實踐。
教學中注意挖掘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再現數學的抽象過程,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思考、提出、構造問題,鼓勵學生去猜想、實踐,學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探究性學習向課外延伸,這樣做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有用的。
總之,只有學生對數學學習感興趣,才愿意學習數學,才能學好數學。因此每一個教師都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作為教學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