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有人說:“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按大綱和課本,扎扎實實地去教就行了。這看法,那看法,雜念那么多,怎能把課教好?”你看,這位“不要看法”的先生,本身就提出一種看法,一種主張。人總是按一定的思想去行動,教學中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實踐著自己的看法。面對新的課程,我們有太多的習慣將失衡,如我們已有的教育思想、教學經驗、工作方式,甚至角色地位等都將受到巨大的沖擊。因此,呼喚一線教師職業角色轉型,要求我們要站在課程改革的前沿,不斷地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將新課程理念溶于教學實踐,使自己的行為盡快地適應課改的要求。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面對新課改,在數學教學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進行探索和實踐。
一、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
我們均有這樣的感覺,多次強調的問題,學生總是不感興趣或記不住,殊不知在講的過程中也許是所創設的背景不切合學生實際。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來設置教學背景。新課程提出,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堂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經歷、體驗”。舉個例子:對于初中數學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七章第五節“里程碑上的數”,我是這樣處理的:由于我所在的二中是鄉下學校,學生來上學多是父母開摩托車送來的。基于以上情況,上課前我就提問學生:這個星期大家是通過什么交通工具來到學校的?此時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接著提問:有哪幾個是坐摩托車來的?然后選擇班級里一位學生為實例套用書本上的例子,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
二、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教學中要“活用”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接近生活的情景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所以我認為在此前提下,我們可以結合學生實際,適當地改變例題。舉個例子:初中數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六章第一節“l00萬有多大”,我分析了教材以后,覺得書上的幾個例子沒什么聯系,連接不夠自然,所以我做了如下修改。引例:“2012年中考來臨之際,讓人聞風散膽的非典卷土重來,省教育廳緊急通知:為了安全,全省100萬考生將放在一起中考,可喜的是科學家研究發現本地有一種草對抗擊非典有神奇的功效,所以省教育廳決定調運100萬粒草到考試的地方,請估計100萬粒草大約有多重?”此時學生情緒高漲,每個小組都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來。接著故事繼續發展下去:為了安全,當年參加中考的你決定走路去考試,嘗到了古人徒步上京趕考的滋味,已知你從家里到考試的地方一共走了100萬步,請估計你家離考試的地方大約有多遠?在進考場以前每位考生都帶了一本數學書在復習,請估計把這100萬本數學書摞在一起有多高?這100萬名考生在一起考試,請估計約占多大的地方,需我們的教室幾個大?由于本地農民對社會貢獻巨大,因此省政府決定撥給本地農民100萬元人民幣,請估計裝100萬元人民幣,需要多大的皮箱?隨著一連串的提問,學生情緒越來越高漲,興趣越來越濃,本堂課也收到了預想的效果。所以我認為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
三、利用分好的小組開展協作學習。
多年來,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影響,我們在教育中往往把教師視為知識的灌輸者,把學生視為知識的接收器;教師將現成的知識“填鴨式”地塞給學生,學生接受現成的結論,獲取不需“咀嚼”的真理。這樣的教育與培養自主動性素質是背道而馳的。針對這種弊端,我認為教師應著力使“教”轉化為學生自主、有效的“學”,使學生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我認為“自主協作學習”課堂應具備以下六個特點:1.學習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2.從教學對象看,要求全體學生不僅自主參與,而且融洽合作;3.教學關系為民主、互助、合作、愉悅;4.教學方法是啟發、導學、激勵、內化;5.教學要素包括語言、工具、形象、價值、人際關系;6.從評價方式看,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習過程。
對于小組協作學習的構建,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小組建立:權衡全班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能力和已有知識的高低、身體素質的強弱、情趣愛好等諸多因素進行分組。(2)設立目標:每個小組根據自己成員的不同情況設立目標或每堂課根據老師提出不同的要求設立不同的目標。(3)相容心理:小組間的成員應相互鼓勵,和睦相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不能相互排斥,相互攻擊,相互歧視。小組間的心理相容是團結的基礎,也是實現目標的保障。心理相容可以為創造性的活動提供積極樂觀的心理氣氛,使成員保持良好心境,有利于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4)互補智能:在小組內各個同學在知識基礎、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同學應共同協作,取長補短,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5)激發競賽: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中,多采用競賽方式,對于發揮學生的能力和潛力有促進作用。因為,個人與個人的競賽多數會挫傷一方的積極性,而小組與小組間的競爭更能促使小組成員相互團結,使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合作學習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在于變師生間的雙向交流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此類教學模式減少了教師講述這種單向式信息交流方式,增加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這種雙向和多向式信息交流方式,使學生在檢查對方的過程中學會檢查自己,在評價對方的過程中學會評價自己,在橫向信息交流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其自主能力在參與課堂教學的組織過程中得到培養和鍛煉,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組織者。然而現在的很多課堂是優等生展現風采的舞臺,忽視了全體學生的共同參與,哪怕是在小組交流中,后進生展示和參與的機會也微乎其微。教師在進行合作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都有參與、討論和表現展示的機會。
數學知識有“學術”和“教育”兩種形態,我們要善于把學術形態轉化為教育形態,善于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加工,創設情境,美化、易化、規律化,使之易于被初學者消化和吸收。為此,我們一方面要用現代的數學教育思想(包括數學科學方法論),用現代數學思想剖析教材,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學設計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