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輿情是在校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對校園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校園管理以及其所關注的其他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焦點”、“熱點”問題等所表達的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它是反映大學生思想動態的風向標和晴雨表,主要通過校園新聞網、學生網站、論壇、博客、微博和QQ等載體予以強化。
筆者以百度貼吧上的“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吧”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吧”2011年1月1號至2011年10月11號的學生發帖、跟帖等信息進行跟蹤、收集、匯總,以期得出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共性。
貼吧將文章分類為“學院消息、吧務管理、天中情溢、感慨雜論、游戲一下、茶余飯后、吧務外交”等板塊。截止至2011年10月11日,“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吧”內帖子主題數為6425個,貼子117576篇。通過對這些詞匯進行分類,并對貼吧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統計出了200個貼吧上出現的高頻詞匯。占45.54%的詞匯大多集中在大學生個人的休閑娛樂、生活、情感上,這類話題永遠是大學生關注的熱點;生活求助次之,占28.22%,特別是新生開學之時,如咨詢、求購、兼職等生活求助類信息較多;第三,情感問題也是貼吧上常出現的,占21.29%;第四,校園開展的各項活動、事件的動態也會吸引同學們的眼光。貼吧調查表明,近60%的議題同大學生專業學習、情感交流等有關,30%的話題是質疑、詢問學院、系的政策、方案、活動等情況,而與社會相關性最大的時政新聞類卻比較少,相較于其他類別的帖子,此類帖子明顯瀏覽率高,跟帖率少。
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們關注的話題更多的是圍繞著自身興趣愛好以及需求展開,涉及大學生自身生活的板塊人氣指數最高,不同于其它貼吧集中于社會時政熱點問題,這與他們處于高校這一相對封閉的社會空間息息相關。高校網絡輿情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更能及時、真實地反映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狀態與思維動態。
大學生的網絡主體性是指“大學生在參與和開展網絡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獨立意識,控制和駕馭網絡社會各種生活的能力以及根據自己的需要能動地選擇網絡資源并創造性地參與網絡各項實踐活動的特性”。大學生處于身心成長的特殊時期,社會經驗的缺乏、閱歷和認識水平的局限性,使他們在面對來自網絡的各種復雜信息和現象時,缺乏判斷和選擇的能力,表現出明顯的從眾性、隨意性;而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因網絡的匿名性、開放性的特點,又表現出很強的自主性和隨意性,產生一種“無責任狀態”,想炫耀就“曬”、想說就播,完全不計后果。
由于網絡載體的特性,在網絡中大學生更多的表現為以“看”和“聽”為主的行為方式,而缺乏獨立思考的精神。他們并不習慣針對某一議題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是傾向于瀏覽和分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且往往是不假思索地直覺認可,并反復轉發與自己看法相似或者引起共鳴的信息內容。
高校網絡輿情大多由社會突發事件觸發,或是維護自身利益,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預見性。參與的主體目的比較單純,其出發點是為了表達大學生對國家和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未來主人的責任感,并沒有社會輿情問題那樣明確的利益訴求。因此,輿情問題的參與主體組織關系松散,無明確的計劃、復雜的政治背景和較明確的主觀惡性。
互聯網的氣氛促使觀點相近的人群互相認同聚合并頻繁溝通,溝通中往往更自由,更容易產生傳媒學者James Stoner提出的“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現象。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近似的年齡、類似的經歷及生活習慣,相互關系持續時間長,相互交往頻率高,因而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彼此間價值觀更容易達成一致,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使得輿情問題發生時,輿情的傳播阻力小,速度快,極易獲得群體的一致認同。
和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因其開放性、便捷性和虛擬性等諸多特點,使得傳播具有難控性的特點。在網絡上沒有一個機構或部門能夠絕對控制和支配網絡信息的流向;而對大學生來說,活躍的情感,易為人左右的主觀性,只要上網,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瀏覽自己感興趣的網頁和信息,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發布者,進一步加大難控性。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與自由度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加強網絡道德教育。首先,培養自律精神。大學生作為成年主體,擁有自我學習和教育的能力,在網絡道德教育這樣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網絡環境下,堅持網上網下行為的自律精神,實現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這一目標。
提升人文素養。人文素養不僅包括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素養,也包括心理素質、適應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通過各種活動和課程,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藝術鑒賞力、各類信息的辨識能力有所提高,從而在網上信息瀏覽、傳播、評價的過程中,自覺地抵制不良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從而促進道德規范的內化。
教師的引導教育。必須強調高校教師在學生自我學習中的引導教育作用。
開展心理健康的教育。網絡上,據英國蒂姆萊貝教授調查,因特網上的非學術性信息中大約有47%與色情內容有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項最新調查也顯示,約80%中斷學業的(包括退學、休學)大學生都是因為由網絡引發的機能失調癥(IAD?。淳W癮,它會使人像吸食鴉片一樣上癮,甚至瘋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厘清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二者的關系、網絡道德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意義、網絡沉溺的預防和調節、網絡暴力和網絡黃色信息等內容。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的心理干預,引導學生超脫“虛擬社會”,回歸“現實世界”,防微杜漸,維護大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
構建宣傳平臺,把握話語的主動權。據統計,大學生在遇到與學校管理相關的問題時,最相信的還是學校官方網站發布的各類信息,因此校園網應及時地發布關于學校管理和學生關心的問題的權威信息,以確立自身的地位;加強主流媒體網站的建設,用正確、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增強先進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構建網絡宣傳隊伍。面對迅猛發展的網絡,必須加緊建設和打造一支“兩棲型”的教師工作隊伍,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扎實的理論功底,相關的學生管理經驗,熟練掌握網絡技術,熟悉網絡語言,善于開拓創新;其次,組建專職網絡輿情監控隊伍,負責網絡輿情監控的主要任務和兼職網絡宣傳管理隊伍的教育、管理工作;另外,要選拔和培育一批學生黨員、班干部等學生骨干,作為兼職網絡宣傳教育隊伍,充實到論壇管理者、版主等位置上去,充分發揮他們作為學生一員的優勢,及時發布正確言論,引導網絡輿論情形發展。
【參考文獻】
[1]瞿暉,董雨.高校網絡輿論存在的問題及引導策略[J].新聞愛好者,2011,(2).
[2](美)唐.泰普斯科特.數字化成長——網絡時代的崛起[M].陳曉開,袁世佩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馮鵬志.延伸的世界:網絡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李少華,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