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擇業過程的心理問題分析
(一)焦慮心理
擇業焦慮是目前大學生的一種普遍心態。其基本心理狀態是擔心四年的大學苦讀,如果畢業即失業的話,則上對不起父母,下對不起自己的青春時光。能夠找到一份工作的,則考慮的是工資收入多高,工作能否找到適合發揮特長、利于自身成長,自己的理想能否實現。一句話,擔心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等。大學生會因擇業焦慮產生急躁情緒。急躁往往使他們煩躁不安,無所適從,甚至產生危機感、迷茫感,乃至恐懼感。
(二)膽怯心理
自卑心理。一些學生來自經濟落后的邊遠山區,與廣東珠三角市區經濟優越的學生形成對比,在找工作中產生自卑心理,甚至認為找工作靠關系,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成績差也能找到好工作,家庭貧困的學生成績優異也沒用。由膽怯而導致在找工作中缺乏主動,不敢自我挑戰,面對困難,甚至會喪失插肩而過的機會。
(三)盲從與攀比心理
盲目、從眾表現在擇業過程中就是忽視自身特點,對自我缺乏客觀正確的分析,不從自身的實際出發,他們在求職中攀比,且往往傾向于如工資、待遇、工作環境等眼前利益,沒有充分考慮個人特點及職業發展前景。這種心理往往是由于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對外界環境估計不足,缺乏對就業形勢的清晰判斷,過分注重經濟意識和區域觀念,講究地區經濟發達,地理位優越,待遇優厚,不愿意嘗試到經濟一般的地區、規模較小的單位工作,結果一直等待合適崗位出現,“高不成,低不就”,雖然專業熱門、素質優秀,卻成為了就業大軍中的掉隊者。
(四)挫折與依賴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阻礙時產生的緊張心理狀態。由于一些大學生由于在平時沒有認真學習和積累經驗,求職的知識、能力、心理準備不充分,在因幾次求職受挫后,就容易自慚形穢,喪失自信。挫折會產生恐懼心理。于是,在就業中過分將找工作寄希望于父母、學校、親戚、熟人等,沒有自己的主見,行動消極等。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疏導策略
(一)學校與社會方面
1.引導學生明確職業方向,促進合理定位。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合理定位,形成良好的職業理想、就業觀念和擇業心態十分重要。就業指導應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涯的全過程。首先是引導合理定位,進行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然后是幫助學生了解求職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培養職業意識。臨近畢業就業指導在于逐步引導他們更好地了解本專業的狀況及社會需求,不斷調整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期望值,使其更具客觀實現的可能性。高等學校還要加大就業指導工作的力度,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在學校開展就業心理輔導活動,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通過專題心理講座、主題心理報告、心理沙龍等形式,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以及自我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消除負性情緒的心理困惑,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
2.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值得注意的是,就業指導既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系統全面地開展一些面向全體學生的活動,又要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個別指導即個性化指導,就是要針對個體,縮小選擇范圍,明確適合的目標崗位。即在對學生進行擇業意向測試,了解學生特長和興趣的基礎上,依據他們各自不同的條件和意向,結合職業的發展前景制定出自己的的生涯規劃和就業方案。
3.規范就業市場,幫助大學生消除競爭恐慌。首先是政府要采取切實有效的行政措施,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的就業環境。社會用人單位應盡可能為國家分憂,也應盡量防止用人歧視和偏見,拒絕潛規則,減輕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
4.營造寬松氛圍,緩解受挫焦慮。挫折對于任何個人不可避免,在當前壓力下,就業挫折并非大多人所能幸免的。因此,學校和家庭都應該營造寬松氛圍,幫助學生緩解受挫焦慮。學校不應該過分樹立就業成功這都形象,否則會大面積地引起學生就業緊張感。在家庭,長輩應從實際出發減少對子女在就業過程中的負面影響。首先,從內心深處打破吃“皇糧”、“鐵飯碗”的思想局限,充分認識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不可能“一錘定終身”的發展趨勢。其次,要降低就業期望值,從客觀現實出發,切實估計子女的能力和素質,不對子女的就業崗位選擇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家長們還要積極主動地了解國家的有關就業政策,樹立“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的思想,相信子女能夠在任何工作崗位上有所作為。總之,家長注意培養子女的自主獨立意識,在擇業過程中當好“參謀”,不當“主謀”幫助子女自主擇業,營造寬松自由的家庭氛圍。
(二)大學生個人方面
1.正確認識自己,做好擇業準備。只有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才能改正、完善自己。因此,正確認識自己是成功就業的第一步。只有充分認識、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和特長,才能合理定位自己,對自己做出客觀的評價,理智地對待自己的優缺點,樹立正確的就業目標,在激烈的競爭中變被動為主動。同時,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相信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敢于進取,勇往直前,才能增強抗挫折的能力,做好迎接未來挑戰的準備。
2.接受客觀現實,主動適應社會。高校的擴招使得大學生已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驕子,只是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中的一員。當前情況下,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客觀現實,我們只能夠是坦然接受而不是徒生抱怨,應正確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積極動適應環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注重理想、信念和責任感培養,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還要大學生加強人格鍛煉,提高的人際交往能力,主動融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
3.正確對待競爭,化解擇業壓力。大學生不僅應當積極排除各種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和壓力,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期間要培養自信心。首先,大學生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面對現實,不放棄理想,當遇到壓力或挫折時,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這是進行自我調適的基礎。其次,要學會使用一些常用的自我調適方法,通過自我調適和自我救援,以避免造成心理問題。在專業學習的同時,要積極培養與職業生活直接相關的心理品質,如興趣、意志、競爭力、耐挫力、創造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與獨立生活工作能力等,積累職業經驗,養成職業習慣,塑造職業品格。能夠化壓力為動力,變被動為主動,揚長避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逐漸增強應變能力。
注:該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立項課題“陜西省大學生就業心理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SGH10082)、陜西省教育廳2009年度科學研究計劃項“陜西省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09JK265)成果
(作者簡介:馮霞,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