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咸陽·巖梅蘭馨】一線體育教師要搞體育教研,首先是建立在實踐驗證的基礎上,即先上好課。而要上好體育課,除了主觀條件“個人能力”之外,客觀條件的“物”之一場地器材是關鍵。有了充足的場地器材并能有效運用和設置,才有可能真正上好體育課。教師為了上好課,就得精心準備具體的實施過程,這也就是最具實效的另一種教研行動,如果,場地不能保證,器材奇缺短少,連最基本的課都沒法上,那么,搞教研根本是無稽之談。千里馬餓著肚皮,寸步難移。
【陜西西安·周國平】體育教研問題根源——“物”的基礎應該是本身有良好的扎實的基本功及能力,才能在物質和物品上得到收獲。“物品”就是器材場地,沒有好的條件基礎,教研就成了擺設,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教研就在“物”上面受限制了。
【江蘇邳州·趙以超】在體育教研中能用到什么樣的“物”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體育器材,當然這是實實在在的物,是真實的物。但是如何合理地安排這些物來為我們教研所用,是一個問題。舉個例子:在上前滾翻課的時候,需要用到海綿墊子這個真實的物,但是根據班級的人數和場地的位置,怎樣擺放海綿墊子?我認為是需要點想法的。還有這些海綿墊子能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什么好處呢?第一,能保護同學的衣服和身體不受到地面的磨損和傷害。第二,小的海綿墊子的寬度大約在50厘米的寬度,給學生一個滾翻的路徑,不準許滾到地上去。這也給學生的大腦里一個正確的滾翻路徑,必須是要“正”。我認為這也是教研需要“物”的地方。
【江蘇鎮江·華向陽】物的因素往往和人的因素分不開。談到物,很多人立刻想到場地、器材,但有的教師會被物所困,有的則會充分利用,如利用跳繩(長繩)、橡皮筋代替跳桿,有的還會自制開發器材,在小場地上做出大文章。
【甘肅·dashirong】作為一個農村中學,我們什么教具都沒有,只有幾塊墊子,但我們有廣闊的天地,如春季陽光溫暖、滿眼綠色、空氣清新,可以利用地形,帶學生到戶外運動,感受自然。
【江蘇揚州·陳忠】器材的成人化、形式化、不當選用、安全性以及取放細節都會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器材是體育課堂教學的載體,如缺之則技能形成較難。二、體育教研基礎之物——理論技能與經驗二、體育教研基礎之物——理論技能與經驗
三、體育教研易忽略之物——數據、氛圍與元素【江蘇邳州·趙以超】體育教研對于物的要求并不全是實在的物,當然也有一些空間上的“物”。從教研的研究過程來看,必備的教科研程序必須要掌握。有些一線老師認為教科研是專家學者的專利,和普通的老師沒有多少關系,連最基本的研究程序都搞不懂。這是第一個缺乏的物。第二個缺乏的是數據,搞科研很多時候需要用數據說話,我們一線老師在上體育課的時候沒有專門測量數據的習慣。當然這里的數據有很多,比如說身高、體重、肺活量,還有很多的只有在上課的時候才能測到的數據我們沒有辦法去測。所以對于教學的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空洞的想、當然的在那里杜撰。
【浙江嘉興·鄭春輝】體育教科研受“物”的因素影響還表現在一所學校或一個團隊是否具有積極向上的教科研氛圍。體育教師除了日常的體育教學還要搞群體工作、運動訓練,進行體育活動的組織等工作,頭緒很多。但直接參與的體育活動多,體會、反思就會豐富,這正是體育教科研的寶貴素材,如果能夠靜下心,認真總結,撰寫科研文章則更加難能可貴,研究和寫作也會成為一種習慣。反之,如果沒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教科研氛圍,再多的想法也不能形成文字,更加不能指導體育教學實踐了。
【江蘇南京·李安成】體育教研的“物”,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物質元素”。世間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離不開物質元素來支持、支撐的,所以學校的體育教研開展也確實離不開物質的保證。針對物質元素這個問題,作為體育教師應該如何面對、面對的心態就顯得十分關鍵了。
一是,有物質元素支撐的學校是幸福的。這類學校的體育教師都有職業認同感、價值觀,實現個人成就感,同時,也有很高的歸屬感。首先領導一定重視學校的教育科學研究理念,堅持走科研興校的道路,所以身處這樣的學校教師都具有很強烈的幸福感。
二是,既不太鼓勵也不打壓的學校是無序的。這樣的領導是個典型的“搗江湖”角色,讓你始終保持“中庸之道”而走一步看一步。
三是,完全沒有什么教科研意識的學校是痛苦的。如果你在這種學校就只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專業化、自由化的道路,把自己做大做強,好靜心等待伯樂來選擇你了。想必到那個時候,你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都獲得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