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震
摘要: 當前,傳統的道德教育面臨著實效低下的困境。從職業中學道德教育的現實來看,忽視甚至是蔑視受教育者的道德主體性,不考慮學生的道德需要,是造成道德教育缺乏針對性、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在政治課堂上利用角色扮演法發展學生的道德,是提高教育教學實效的一種有益嘗試。
關鍵詞: 道德需要角色扮演法政治課教學
心理學認為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所謂道德需要,就是人們對道德所具有的滿足自我與社會的價值、意義的認識而產生的自覺遵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范、踐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傾向。①道德需要是主體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社會表現形式,表現為主體在實現物質和精神的價值對象過程中對有利于人類和自身生存發展的社會關系的追求、占有和在社會關系中獲得肯定,完善和超越的意向。
當前,傳統的道德教育面臨著倫理學上的困境。馬克思認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②因此,人在道德上的發展和完善,以及道德主體性的發揮應該是最為主要的決定因素。但是,從職業中學道德教育的現實來看,我們往往忽視甚至是蔑視受教育者的道德主體性,不考慮學生的道德需求,把學生違反校紀校規或者不道德的行為歸咎于學生道德認知水平不高,總是試圖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輸或者要求來促進受教育者的道德發展,造成道德教育缺乏針對性,效率低下。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采用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合作教學法等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從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角度來看,角色扮演法是其中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角色扮演是一種使人暫時置身于他人的社會位置,并按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態度行事,以增進人們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育德方法。③角色理論認為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進行著角色扮演,通過角色扮演可以辨認和理解他人所使用的交往符號的意義并預知對方的反應。正是由于“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使人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對人際關系的困惑和沖突進行清晰的反思和自我調整,改變對事態的看法,重新體驗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在生活德育理論指導下的角色扮演法常用的做法主要有啞劇表演、問題故事、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換、雙重扮演、魔術商店等。
在開展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就使用角色扮演法進行了一些嘗試,基本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如在講解產品質量法中“生產者和銷售者的法律責任”相關知識的時候,我在課前根據書上提供的“顧客理發店理發,被劣質洗發水弄傷眼睛”的案例讓學生自己創作并表演情景劇“誰之過”,意在讓學生自己發現作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反推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責任。
首先,提供給學生整個小品的大致思路,并結合學生的意愿挑選出4名學生分別扮演理發店老板、推銷劣質洗發水的小販、顧客和路過群眾。其次,由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材料描述,加上合理的想象,創作各個人物的個性臺詞,并進行簡單排練。最后,上課時間到了,表演開始了……劇中人物一個個上場,無論是貪圖便宜的理發店老板,還是推銷“三無”洗發水的小販,抑或是受害的顧客和路過的群眾,其言語和心理都符合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原型,贏得臺下學生的陣陣喝彩。隨著小品的演出,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不由自主地進入到劇中角色中去,消費者的權利、銷售者和生產者的責任自然而然成為他們內心自發的需要。
又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經濟政治與社會》中價值規律部分的內容,我們讓學生進行課前調查準備,以消費者的身份去了解市場上服裝、家電、食品等商品價格和供銷的狀況。在開展教學的時候,由學生匯報各自調查的結果,然后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為什么不同商品的價格不一樣?同樣的商品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價格一樣嗎?會怎么變動?你認為商品的價格會一直上升或者下跌嗎?為什么?因為激發了消費者的需要,所以學生很容易進入到對問題的深入思考中……在對知識點的探究和歸納之后,再播放網絡視頻歌曲《蒜你狠》,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價值規律正確認識當前的物價問題。這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形式,不但完成了對知識點的掌握,而且樹立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當然,我們看到了角色扮演法作為一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育教學手段,在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培養學生的溝通、自我表達等社會交往能力,激發學生對生活實踐的反思和內省自身行為的社會評價等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同時在使用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首先是適用性的問題,即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角色扮演法。一般只有學生有過生活體驗或者一定認知的職業角色才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角色扮演,進而使學生產生共鳴。其次,角色和場景設計對教育者的挑戰性。生活的復雜性決定了角色的復雜性,不同角色在不同場景的言行舉止各不相同。為了讓學生正確體驗和表達所要扮演的角色,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場景和處于該場景的角色特質,防止出現簡單化、表面化和虛假人工化現象。另外,在角色扮演時不能只顧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忽視知識點的傳授。教學手段是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的,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可能對角色扮演活動本身很感興趣,但往往會一發而難收,這時候需要教師的有效掌控,把握好表演的時間和“度”。最后,對角色扮演效果的評價問題。角色扮演的學生往往會受到第三者(老師、觀眾或其他扮演者)的影響,不是從表演者自身的思想出發來詮釋某種角色在特定場景的表現,而是顧忌自身表演是否符合“標準”,這樣就變成刻板的模仿或者說是演戲。而這違背了利用角色扮演來感悟和內省的初衷。因此,在角色扮演前必須盡可能地讓學生理解扮演的目的和原則,并在過程中多用肯定性評價以培養學生接近真實、敢于表演的精神。
注釋:
①陸紅霞.道德需要:道德教育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J].當代教育論壇,2005,(3),下半月刊.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286,326.
③汪鳳炎等著.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10: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