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浩
摘要: 作者采用實驗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文獻資料研究法、數據統計分析法等實驗方法,對學校三年級四個班的193名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年的以作業本為載體,加強家校聯系,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實驗研究,實驗表明,該方法在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改變家長觀念上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 體育新課標作業本習慣培養
1.前言
《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指出,體育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大多數孩子希望參加有智謀、有技術的游戲。在小學階段,孩子依靠課程和有效的教學設施有嘗試各類運動項目的機會。包括戶內或者戶外的、冬天或夏天的、有組織或沒有組織的、自娛的或競爭的體育活動。他們盡情地享受運動樂趣,學習新的技能,進行集體練習,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但是,這些鍛煉都有很大的隨意性,并非學生的一種鍛煉習慣。由于家長重知識學科的學習,如英語、語文、數學,或重藝術類考級項目的學習,而往往將體育學習、體育鍛煉視作可有可無,殊不知沒有強健的身體,一切都是空談。
我們希望通過作業本的形式,在加強學生在校的體育指導,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同時,加強與家長的聯系,使其轉變觀念,力求能改變家長的觀念,形成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互動,達成共識,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2.實驗時間
2008年9月—2011年6月(三年六個學期)。
3.實驗對象
學校一年級(1)—(4)班184名學生,其中(3)、(4)班為實驗班,(1)、(2)班為對照班。
4.實驗方法
4.1實驗法
實驗班施加因素為:每周教師布置一項學生單獨或與家長合作完成的身體鍛煉作業,并記載在統一的作業本上,另要求每周完成一份體育小新聞摘抄或向老師提一個有關體育鍛煉方面的小問題,家長簽字后于每周二上繳,教師批改(或回答提問)后,根據作業的質量,給予一定形式的獎勵并發還。從第二年開始上繳作業間隔改為間周一次。
4.2問卷調查法、訪談法
實驗初期與實驗后期各對學生與家長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并結合訪談法,了解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形式、態度、喜愛度的前后變化程度和家長對作業形式的認可度,家長對學生體育鍛煉認可度的變化程度。
4.3數據統計分析法
對實驗中所積累的數據進行統計并進行對比分析。
4.4參考文獻
閱讀相關理論,獲得理論依據及相關信息。
5.實驗方案
5.1確定作業內容
5.1.1身體練習項目
(1)原地高抬腿跑15秒一次,每天三次。
(2)坐位體前屈20秒一次,每天四組。
(3)小游戲(親子游戲):“蠶寶寶”。
(4)親子游戲:小吊車。
(5)舉重物:舉書包(1.5—2公斤)10次,每天三組。
(6)跳短繩80個,每天三組。
(7)仰臥起坐16個,每天三組。
(8)親子游戲:摸膝蓋。
(9)其他感興趣的項目,如:騎自行車、溜冰、滑板車、羽毛球、游泳等,根據情況自由選擇。
5.1.2常規作業
每周一條體育小新聞或一個小問題。
5.2制定作業方法
在教學同一內容時,對照班與實驗班按同一形式布置作業,但不強調家長參與。而實驗班則在同等條件下強調家長參與,并結合多種形式的獎勵。
6.結果與分析
分析:通過以上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班學生家長與對照班學生家長在對待孩子課外體育鍛煉的態度上相差不大,而在實驗后,實驗班學生家長在“十分支持”和“支持”孩子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人數增長幅度有顯著提高,而對照班幾乎保持原樣。
分析:從上圖的統計表格不難看出,實驗后在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自覺程度與實驗前相比,在“經常”參與這一項的人數增長幅度非常顯著,而對照班則沒有明顯的改變。
在對家長,學生的訪談中,兩組家長在實驗前幾乎都對體育鍛煉持同樣的態度,即學校里練練就可以了,課外就沒必要了。而在實驗后,實驗班家長普遍認為這種作業本形式非常好,既讓學生有鍛煉的方向、內容,又增長了體育知識,部分家長(特別是白領階層)表示,為了陪著孩子練習,自己也養成了每天鍛煉的習慣。另外,由于作業本上還經常會有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有每次測驗的成績記載,因此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在校學習的情況,同時也縮短了體育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
從對照表中可以看出,通過體育作業本每天體育小練習的鍛煉后,實驗班學生在五項身體素質測試成績上普遍要高于對照班學生,特別在坐位體前屈項目上,這證實了小練習的作用。
7.結論與建議
7.1小學生最樂意干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凡是主觀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很難做好。所以,培養他們體育鍛煉的習慣應當從培養興趣入手。好玩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老師的任務就是保護和發展他們的體育興趣。一般地說,經常給學生講名人鍛煉身體的逸聞,與學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是提高小學生體育興趣的有效途徑。在布置課外體育作業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既要多變化,又要簡單易行,還要考慮家長的參與度,比如要求學生與家長進行比賽等。
7.2體育鍛煉把實際活動放在第一位,強調通過具體運動增強體質是無可非議的。但體育不是一種單純的體力活動,只有在鍛煉過程中注意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術,才能提高體育鍛煉的成效。因此,小新聞、小問題無疑在學生學習體育知識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雖然學生有時提出的問題幼稚可笑,但教師應該給予明確的答復。有時,教師也可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3小學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覺性和毅力,對事情的興趣較容易轉移,如果班主任和家長放松對他的督促,他在體育鍛煉上就可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這樣自然就會削弱體育鍛煉的效果。因此,家長和老師要幫助孩子制訂鍛煉身體的計劃,明確鍛煉的目標和內容,規定鍛煉的次數和時間,使學生的課外鍛煉有計劃,有目標,避免隨意性。學生家長在可能的情況下與學生一起鍛煉,這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保護學生的安全,不斷提高學生的技巧,又是對學生最好的督促。經常鼓勵孩子堅持鍛煉,并且每隔一段時間(如一周、兩周、一個月)檢查孩子鍛煉的情況,指出孩子進步的地方,告訴孩子應當改進的地方,這是孩子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催化劑”。
7.4體育作業本可作為教師與家長聯系溝通的橋梁。教師可以通過作業本將學生在學校體育學習中的情況及時告知家長,家長也可將對教師教學的建議、要求等告知教師,以便教師在教學中及時改進。作業本上經常出現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既可讓學生增強鍛煉信心,又可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明確孩子鍛煉的重點,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孩子的提高。每次考核成績的記載,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以便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目標,不斷進步。
7.5實踐表明,在學習中經常受表揚的學生無論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還是在學習興趣的保持、學習習慣的養成上,都要比被忽視的同學強許多,因此,教師在每次批閱學生作業時,不妨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給予一定的獎勵,比如:一顆紅星、一張貼紙、一塊橡皮、一本本子、一支鉛筆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作業完成的質量和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學校體育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體育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2001.
[3]體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蘇州市第十七屆小學體育論文報告會論文選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