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摘 要: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前提,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過程中,對任務要作精心設計,做到精講,點明關鍵,讓學生發揮潛能,獨立探討、解決問題,并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鞏固其興趣。計算機是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離不開最有效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各種器官,充分發揮手腦的功能,達到全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 計算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方法
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必須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人才。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根據現代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研究表明,創造性是人的本質特性之一,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潛在能力。創新思維的發揮,絕不取決于先天生理因素,而取決于后天的努力。這就要求教育者努力實施素質教育,發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思維能力,使他們學得主動、生動、活潑,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一、奠定興趣基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興趣是萬事最好的開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當人對某一事物感興趣時,認識就快;而毫無興趣時,認識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因此若想激發創新思維,就必須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學習興趣又從何而來呢?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興趣的源泉在于體會到智慧能統帥事實和現實,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要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興趣是一種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為創新思維的產生奠定基礎。
1.精心設計任務。任務設計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一個好的任務,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錄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學生不感興趣的事。可設計一個小任務:輸入題目為“自我介紹”的文章,內容可圍繞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這樣學生在饒有興趣完成任務的同時,不僅可掌握錄入文章的基本規則,而且當發生輸入錯誤時,還學會修改文章的技巧。再如,在word中插入自選圖形的放大、翻轉及拉伸的技術是比較晦澀的,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可讓學生畫一幅“樹林”的圖畫,在圖畫中設計大小不同的小樹,并使它們在太陽的照射下,在地面上投影成一片片的陰影。由于該任務生動有趣,可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知識難點。
2.講解內容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量上少講,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去自學、去思考;在質上精講,排除學生已經掌握的和通過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識。重在教學中給學生點明問題的關鍵,發揮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鍛煉其獨立探討問題的思維能力。例如,教學邊框和底紋時,只詳細講解對話框中的一個標簽——“邊框”的操作,至于“頁面邊框”和“底紋”兩個標簽,則讓學生自己體會它們的使用方法。
3.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就應充分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這一行之有效的理論。一個人創造能力的發揮離不開自信,自信是實現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對學生恰如其分地鼓勵,會使學生滿懷希望和自信心,使興趣從外在因素向內在因素轉化,從而鞏固興趣。例如,在每堂課即將結束時,進行作品展示。當自己的作品出現在投影儀或網絡上時,學生們將獲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并在今后的學習中,努力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二、合理利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對于計算機教學而言,最有效的多媒體手段是多媒體網絡教室、計算機、投影機。充分利用這些現代化教學設備,可以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地進行教學,使學生順利地掌握計算機知識,融合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加強創新思維的培養。
1.教師布置任務。如果僅僅靠語言的描述,顯然就是很蒼白的,有了畫面就直觀、易懂,既可明確任務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上課之前,先用計算機投影儀將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展示出來,或是一幅畫,或是一篇文章。從一開始上課就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既有了目標,又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2.教師輔助講解。當需要講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實時播放教師的操作過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清晰、準確地看到,明確操作方法。
3.學生交流討論。當某個學生需要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將他的計算機畫面和他的聲音傳送到整個網絡,使每個學生都能看清他的操作過程,聽清他的聲音。與此同時,其他學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見,達到交流討論的目的。
4.學生作品展示。當學生的任務完成時,利用多媒體網絡展示學生的作品,使學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滿足,延遲興趣的持續時間,從而為創新思維的產生奠定基礎。
三、多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多角度、多層次進行,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各種器官,充分發揮手腦的功能。
1.訓練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指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思維形式,是創新思維的核心。為走出傳統教學中“重求同,忽視求異,重集中思維訓練,忽視發散思維訓練”的誤區,必須克服單純傳授知識的傾向,注重順向思維、逆向思維、多向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創新性。例如,在教學Windows的文件夾操作和文件夾屬性設置后,可故意將學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貝到一個隱含的文件夾中,讓學生上機時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的思維向多種方向擴散,得出“被刪除、被重命名、被設置為隱藏屬性、被復制到其他文件夾中后再刪除源文件”等多種設想、答案。教師再對他們的想法給予分析肯定,并讓他們自己歸納總結。
2.設置疑問,引導思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見,創設“疑”與“思”的良好情境,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要改變教師一堂課唱“獨角戲”的老方法,給學生更大的自我學習和鉆研的空間,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敢于質疑發問,敢于打破常規。要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設計出針對性、啟發性較強的問題,以此點燃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講解“word中的自選圖形”一課時,先用多媒體演示幾幅由各種幾何圖形搭建的房子的圖畫,然后依次提問:①圖中的房子由哪些圖形組成?你們還見過哪些形狀的房子?(幫助學生整理表象材料)②除了現實中的房子外,你們還可以想象出什么樣的房子?(對表象進行初步加工)③閉上眼睛,在頭腦中把你剛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個美麗的環境中,然后利用自選圖形將它構筑出來。(對表象進行再次加工處理,形成雛形)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腦海里將具備圖畫的大致形象,再充分發揮想象力,創作出得意之作。由于每個同學的思維方式不同,創作的畫面效果也將不同。
3.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有學以致用的意識。鼓勵、指導學生大膽、靈活地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可組織學生進行競賽、自由辯論、互相交流等多種活動,實現解決實際問題與培養創新思維的有機統一。例如:指導學生用word編輯文稿、制作小報,用word自選圖形畫出簡單的彩圖和制作書簽、卡片等。
4.手腦并用。手是大腦的入口,手腦并用,能充分發揮大腦左、右兩半球的思維功能,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協調發展,從而鞏固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可一方面指導學生練習基本功,熟練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進或自制一些音樂、游戲軟件及輔助教學的課件,鼓勵學生動手動腦。例如:讓學生經常在計算機上進行畫、拼、編、圖案著色等手腦并用的活動。
總之,計算機是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目的。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曾說:“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最好途徑就是使學習者主動卷入學習,并從中體現到自己有能力來應付外部世界。”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學生要主動,教師也要主動。教師要利用各種手段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勤學好問,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因為每個人都蘊藏著無限的潛在創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問題是缺少一把打開這座神秘宮殿的鑰匙。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合理利用計算機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些創新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體驗。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周延波,郭興全.創新思維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