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貴
摘要: 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培養傳統觀念中的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和語言智能,而是需要發展和培養多種智能。本文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了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的中學物理教學策略。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中學物理教學策略
1.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認知和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于1983年在《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提出。他認為人的智力結構由八種智力要素組成,包括語言智力、數理邏輯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自知自省智力、音樂節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這八種智力因素是多維度相對獨立地表現出來的,而不是以整合方式表現出來的。此外不能只重視語言和邏輯數學智力的開發。而是要同等重要這八種智力的開發。學生離開學校后能否仍然有良好的表現,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擁有語言和邏輯數學之外的智力。加德納呼吁要對這八種智力給予同等的注意力。這種理論不僅詮釋了素質教育,給我們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撐,使我們對智力的理解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且為智力的培養提出了方法論的指導。
2.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中學物理教學策略
2.1利用物理術語開發語言智能
物理概念、原理、符號、物理術語、實驗儀器名稱等都是發展學生語言智能的基本素材。比如:電路符號、升華、能量守恒定律、凸透鏡、燒杯,等等。物理學科中的語言智能的開發目標體現在:(1)明確這些術語的涵義;(2)熟練掌握;(3)準確、恰當應用,為其他智能的有效發展做準備。為使學生深刻理解這些復雜的物理符號、概念和原理,就要依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效引導,由淺入深,逐步形成。通過開放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多渠道、全方位地參與課堂教學,老師要盡量把講課的內容讓學生自己表述出來,這樣學生不僅易于接受和掌握,而且對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十分有利。
2.2通過物理過程開發視覺空間智能
學生在學習物理時通常感覺物理較難,不能學進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視覺空間智能。那么,在物理課教學過程中如何開發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呢?首先,要求學生多繪制示意圖,展示物理過程,開發視覺空間智力。中學生在力學解題中應該畫規范的物體受力圖、運動過程分析圖以加強訓練,光學中畫規范的光路圖,電學中畫規范的電路圖,等等。其次,老師在講解某些物理過程時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感受能力。比如電和磁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涉及的“安培定則”、“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都是以“上”、“下”、“里”、“外”、“左”、“右”等空間概念為基礎的,老師在講解上述方位詞時應輔以必要的實物,以便學生在大腦中能存儲形象化的語義編碼,并教給學生理解方法。
2.3利用計算和邏輯推理開發數學邏輯智能
數學邏輯智能在物理學科中的表現方式就是計算和邏輯推理,其核心智能就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任何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活動都有利于學生數學邏輯智能的發展。我們認為,這一項智能是學生所有可持續發展的智能當中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智能。需要說明的是,培養思維能力,并不只是簡單地依靠習題訓練和測試就能夠真正做到的,還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特點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精心組織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2.4運用說唱開發音樂節奏智能
音樂節奏智能的核心指對聲音、節奏的敏感力。物理教學中不乏體現聲音、節奏的例證:物理實驗中的聲、光、電現象、儀器組裝的順序,以及課堂上老師、同學說話的語氣和節奏等等。通過發展這一智能,學生能夠將物理的知識和自己學習物理知識的感受,以音樂、詩歌、謎語、歇后語、身體游戲等方式表達出來。例如楞次定律可概括為:增反減同。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考慮作用在物體上力的順序可概括為:先場力(重力、電場力、磁場力),后知力(給定的已知力),再接觸力(彈力、摩擦力)。
2.5通過物理實驗開發自然觀察者智能
物理學科中的自然觀察者智能不僅指的是觀察實驗并記錄實驗現象的能力,還包括對物理變化中能量變化的觀察與感受。學習者對研究對象表征和特征的觀察是最直接、最可貴的感性認識,是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技能、進行科學推理、發展思維能力的源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對實驗很感興趣,覺得好奇,但在觀察實驗時不夠仔細和深入,甚至于停留在看熱鬧的低級階段,沒有形成良好的觀察品質。因此,在觀察中老師要注意適時引導、激勵設疑、引發想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改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引導激發學生多做實驗,開放實驗室,適當布置家庭小實驗,等等,使學生多實驗、多體驗、多觀察。
2.6利用小組合作開發交往交流智能
所謂交往交流智能是指能夠有效地理解別人和與人交往的能力,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與他人之間的“理解與交往”,能夠善于聽取別人的觀點。在物理教學活動中,這種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與同伴或者小組成員一起進行討論、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在交流的內容方面,可以就物理概念、原理理解方面展開討論,針對實驗設計方案進行辯論等。
2.7運用教學內容開發自知自省智能
自知自省智能是指關于建構正確自我知覺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與重建。學生的自知自省智能表現為:了解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狀態,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學習的潛能。在物理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學生自知自省智能: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在技能掌握和知識理解方面存在的偏差,使學生欣然接受并改進;鼓勵學生及時糾正在實驗操作方面的失誤;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給予表揚,或提出恰當的修改意見,等等。
2.8通過模仿操作開發身體運動智能
身體運動智能在物理學習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就是模仿操作。比如學生課堂上記筆記的過程首先就是一個模仿操作過程,其次才是思維過程。從模仿的對象來看,可以是模仿教師,也可以是模仿周圍的同學;從模仿的內容來看,可以是對物理概念、符號、術語、原理等的讀、說、寫、練,也可以是對實驗操作動作和技術的模仿,等等。開始的模仿是為了以后不再模仿;模仿也是為了形成習慣性的、規范的動作。總之,模仿是為了深刻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識。
3.結語
中學物理教學的每一個具體內容都蘊涵著培養這八種智能的素材,只不過是不同的內容在培養八種智能時候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素質教育、全面育人的高度重新審視我們所從事的物理教學,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理念方面給我們以新的啟迪:中學物理教育工作者不應一味地追求使學生獲得準確、系統、嚴密的物理知識,而應注重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潛能,強調過程和方法的學習,把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
參考文獻:
[1]姜水發.多元智能與中學物理教學實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4,(12).
[2]周俊卿,溫樹杰.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校會計雙語差異教學研究[J].財會通訊,2011,(7).
[3]衛慧芳,陜光.淺論多元智能原理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體現[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