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燕
摘要: “德育接受”是德育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關系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和目標的實現。“接受”問題是提高德育教學成效的生長點,剖析德育接受機制的過程,將有助于加強和改進德育教學工作,增強德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德育接受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過程,使德育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是一項艱巨且復雜的工作。
關鍵詞: 德育教育接受過程心理層次
德育教學的接受,指學生對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傳播的思想信息的反映和擇取、整合和內化、外化和踐行。其過程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心理層次。
一、接納德育信息
接納教學信息是學生接受德育教學的首要環節,主要包含注意、理解和確信三個心理活動過程。
1.注意
通常學生對德育教學的注意以“有意注意”為主,但是德育教學不能完全依靠學生的“有意注意”。因為“有意注意”需要學生主觀意志的參與,持續時間短,且持續這種注意會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因此要重視對學生注意的調控、調動,保持學生的“有意注意”,同時調動、激發學生的“無意注意”,以達到學生接受、理解、記憶信息的目的。
2.理解
學生接受德育教育,要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內容進行自我認識。德育的很多內容都依靠學生的“間接理解”。德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道、解惑”,其內容往往很難完全以直接理解去認識,只有靠對該事物產生的背景、原因、作用等的分析,才能逐步理解其意義。因此,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學生對信息知識理解的特點,對講授問題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分析。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增強學生的理解。
(1)從教師與學生共同的經驗入手,“理解就是以人的已有經驗為依據對事物的譯碼過程”[2]。德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經驗。德育接受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生活實踐的問題,教師應發掘講授內容與學生經驗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系,并由此入手講述說明,否則學生就會因感覺不到教學內容與自身的關系而不能理解它的意義。
(2)學生對教學的理解總是受一定情感的影響。學生心情愉快時,“有意注意”持續時間長,思維活躍,反應敏捷;呈現出以教師調節為主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體的相互作用,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狀態。學生情緒低落時,反應遲鈍,頭腦在這種狀態下缺乏接受機制。學生通常會選擇理解那些與自己的情感相吻合的能引起共鳴的內容,而回避對與自己的情感相抵觸的內容。
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不僅受認知的影響,而且受內容所具有的情感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調整、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重視把握、調動學生的情緒。
3.確信
學生對德育教學過程中接觸的信息不一定都確信。只有當學生對信息的可信度有了肯定的判斷后,對信息的確信才能真正建立起來。因此,在教學信息的建構上教師應該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嘗試,以接受效果作為重要的標準,針對學生的實際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加工、組織、選擇、設計等。
二、改變態度
人們易接受真實的信息,但要改變態度則比較困難[3];德育接受的真正困難在于個人內在信念的改變。德育接受是一個痛苦的放棄過程,只有放棄原有的褊狹信念,才能接受德育內容,確立新的信念。
1.態度改變的過程
首先是順從,學生對教學內容表現出一致的傾向,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或答考卷時表述同教材一致的觀點。其次是認同,學生對教學內容保持一致,在心理上與教學內容產生心理共鳴。最后是內化,是把德育教育內容納入思想體系中,轉化為個人內心的思想、情感、信念。
2.在德育過程中建立“授受”關系
德育教學過程中,良好的教學關系是影響學生態度的重要因素。
(1)正確對待需要。要改變一個人的態度,首先要了解支持態度的需要是什么。德育過程應重視對學生內心需要的把握。同時,對學生的需要抱有正確的態度,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需要結構,提高學生對高層需要的自覺程度。
(2)平等的態度。只有當學生感到教師在態度上是與自己平等時,才會激起愉快的情緒,教學才能有良好的氛圍,對學生的引導才能有效進行。這需要教師理解、尊重學生,而不是居高臨下,以教育者自居。
(3)心理換位,即設想自己是處于學生的角色,去理解學生的需要和行為動因,把學生當做主體。施教者要設想自己是信息的接受者,去體會學生對教學可能會有的需求和可能產生的視聽行為。雙方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推動德育教育取得成效。
三、外化于行
學生在德育教育的接受過程中,其心理活動大部分停留于態度的轉變環節,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態度的引導,為學生行為的實現創造必要的條件。教師對自己講的德育內容是否有堅定的信念,是否充滿激情。這些心理因素會直接感染學生。德育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在他們面前,他們才會樂意接受。德育內容要有理論深度和邏輯說服力,能夠回答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內容必須具體化,充滿感性形象能夠感染人;要有可操作性,使學生便于在實踐中運用;同時教育者還要善于營造德育接受所需要的情境氛圍。
學生對德育教學的接受機制是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由于“德育接受”是在極為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各種因素影響下發揮作用的,其中每一環節皆受一定條件的制約和許多未知因素的影響。
“德育接受”不是一次完成的,所以使德育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是一項頗為復雜艱巨的工作,這還需要探討。只有多法結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學質量。教育者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和不足之處,不斷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
參考文獻:
[1]蔡敏.論教育評價的主體多元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1:21-25.
[2]張葆光.“合力推進素質教育論壇”綜述[J].教育科學論壇,2006,(10).
[3]鄭確輝.高校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要“六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
[4]胡俊.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及其教學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5:1.
[5]鄭金洲.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5[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