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鈞 黃更亮


大埔,是一個美麗得絕對讓您心跳的地方。一個傳統與現實、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想家園,蘊涵著一種滄桑之美、傳統之美和文化之美。那里天藍水綠,風光旖旎,四季如春,天地澄明,境內風光如畫、風情如詩,被譽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這里,還是廣東第一個“中央蘇區縣”,三河壩是著名的革命遺址旅游品牌,兩岸山峰聳翠,如詩如畫。東岸,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雄踞山頭。西岸,明朝兵部尚書、中山紀念堂、明代古城墻等坐落其中。埔梅交界的陰那山雄奇險峻,云霧飄渺,怪石嶙峋。“千年古剎”萬福寺依山而建,是韓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風光秀麗的豐溪林場是著名的省級自然資源保護區,區內古木參天,珍稀動植物眾多,構成了天然生態公園。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圍樓和方石樓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堪稱世界民居建筑奇觀。
就是這樣一個縣,藏在深山,卻譜寫出客家山區的美麗篇章,交出了一張讓老百姓滿意的答卷: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54.02億元,比增14.7%;六大農業主導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全縣70家農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97元,比增16.9%。全縣陶瓷銷售收入11.6億元、稅收6477萬元,分別比增6.1%、31.4%;大埔電廠已取得國家能源局的批準文件,電力工業稅收4820萬元。全縣接待游客91.8萬人次,旅游經濟總收入4.9億元,分別比增42.8%、45.9%。全縣新引進招商項目77個,計劃固定資產投資額157.44億元;其中在建項目59個,計劃投資額122.9億元。
交通不便,經濟底子薄弱,資源優勢不明顯,是大部分山區縣的短板。大埔縣為什么能實現加快發展呢?
“圍繞低碳經濟縣、宜居宜業縣、人文魅力縣、幸福和諧縣的目標,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挖掘資源潛力,推進生態產業建設,促進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綠色崛起。”大埔縣委書記林健雄在接受《源流》記者采訪時,充滿信心地說。
陶瓷工業:搭建現代產業生態鏈
大埔是“中國青花瓷之鄉”,盛產瓷土。大埔陶瓷生產始于宋代,經過八百余年漫長的歷史演變,已逐漸發展成為生產多門類、多品種、多用途的陶瓷產品的基地。除日用所需的杯、盤、碗、碟等粗精日用陶瓷外,還生產成套的茶、酒、咖啡、餐具及電器、建筑、藝術瓷,引進高科技術的特陶等。
桃源鎮鎮長周威對《源流》記者說,陶瓷產業已經成為桃源的支柱工業,全鎮12家陶瓷企業去年年產值2.5億元,利稅1500多萬元,納稅超百萬的企業有5家。桃源陶瓷企業走的是 “科技興瓷”和“低碳循環綠色”之路。桃源昌隆陶瓷工藝廠自主研發的“全釉薄胎陶瓷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項目,填補了我國“薄胎瓷”生產工藝空白。同時,各陶瓷企業逐漸向“專、精、特、優、新”方向發展,形成了企業有自己的好產品、各有各的好品牌。如昌隆陶瓷廠的“全釉青花薄胎陶瓷”、桃源陶瓷工藝廠的“吉玉”牌工藝品和餐具,富源陶瓷工藝廠的“郎紅瓷”系列等。這些產品成為該鎮的拳頭產品,樹立了瓷產區的陶瓷品牌形象。
大埔陶瓷的另一個主要產地在高陂鎮,該鎮鎮長黃海軍向《源流》記者介紹,大埔縣陶瓷生產至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曾是全國四大主產區(江西景德鎮、湖南澧陵、潮州楓溪、廣東大埔)之一,也是出口陶瓷的主產地之一,素有“北有瓷都景德鎮,南有高陂白玉城”美稱。大埔陶瓷以成套日用細瓷、工藝瓷為主,尤以青花瓷最體現大埔陶瓷特色,青花瓷產值占全縣陶瓷總產值近八成。產品遠銷美國、歐洲、東南亞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廣東寶豐陶瓷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源流》記者見到,工人們正在包裝各種精美的瓷器,準備送到“廣交會”參展。“我們的大部分產品都是出口,每年的國外訂單源源不斷,不用愁銷路問題。”公司董事長郭福瓊從事陶瓷生產一輩子,他的企業也是當地的行業領頭羊。他說:“大埔的陶瓷業界有一個特點非常鮮明,就是各個陶瓷廠都掌握著原料加工、泥坯塑制、賦釉及煅燒等各個工序的生產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各有特色。”
光德鎮鎮長羅鐵峰告訴《源流》記者,僅光德鎮,全年陶瓷產值5.8億元,利稅2547萬元,陶瓷產業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
為了實現產業升級,大埔縣政府專門規劃了占地1000畝的陶瓷產業園區,并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包括制定有關財稅、用地、收費等優惠政策,對陶瓷產業園區內企業進行重點傾斜支持和扶持等。為進駐大埔的建筑陶瓷企業大開方便之門,鼓勵園區企業做強做大、加快發展。
“大埔的工業是獨具特色的,2011年大埔縣陶瓷銷售收入11.6億元,比增6.1%;上繳稅收6477萬元,比增31.4%。”大埔的鄭尚森副縣長曾經在基層工作多年,對陶瓷產業了如指掌。“今后,大埔將不斷加大陶瓷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扶持力度,促進陶瓷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工藝化方向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大埔陶瓷行業將進一步加大技術改革和創新力度,做新做特日用陶瓷,做精做優工藝陶瓷,做強做大特種陶瓷,重點發展衛浴陶瓷、建筑陶瓷,把大埔打造成為多元化、多種類的陶瓷生產聚集區,著力打造大埔陶瓷、大埔青花瓷品牌,形成精品產品、精品企業、精品產業的新局面。此外,大埔陶瓷產業的發展將注重融入地方客家文化特色,將客家文化創意應用到古老的陶瓷產業中,打造廣東大埔陶瓷文化產業的品牌形象,實現客家文化與陶瓷產業的融合發展。”
跳出山區謀發展,經過多年的培育,陶瓷、電力、電子、制藥、手表、釀酒等六大產業已經成為大埔的支柱產業。“一鎮一品、一鎮一業”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各個鎮都有了自己的“獨門功夫”。這樣,既避免了盲目建設、惡性競爭,又有利于發揮獨特優勢,形成規模效應,為大埔未來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生態農業:構建立體高效產業鏈
山區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對于這道難題,大埔也作出了響亮的回答:發展以科學化、集約化、商品化、產業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加速推進山區傳統生態農業向現代精致高效生態農業轉變。
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兩旁的農作物隨風招展,隨行的大埔縣老區辦副主任連國良說:“大埔的農民一年四季都種農作物,剛收完稻谷又種煙葉,所以大埔的農業經濟發展勢頭很猛。”
西河鎮是大埔農業的龍頭鎮。近年來,西河鎮著力培育烤煙、西瓜、蜜柚、茶葉、甜玉米、枇杷、蔬菜等主導產業,致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打造了西河香米、“黑美人”西瓜、甜玉米等一批遠近聞名的農副產品。形成了“大埔農業看西河,結構調整看西河”的現代農業格局。
在西河飛天馬山,《源流》記者見到了村民張世國。“這里本來到處都是崇山峻嶺,人煙稀少,種植其他農作物效益差,但種茶葉是個好地方。”他說,自從飛天馬實業有限公司投入巨資建起了茶廠以后,招聘附近的村民做采茶工人,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西河鎮委的陳曉斌指著正在興建的山莊別墅,興奮地告訴《源流》記者,飛天馬實業有限公司將開發集種植生產、文化傳承、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茶文化旅游產業園,產業園占地5000多畝。建成以后,將會改變西河鎮的格局,由原來的高效農業生產,轉型為集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為一體的基地。
據介紹,大埔的農業發展突出農民增收,科學配置要素,強化科技支撐,培植生態產業,突破加工增值,創新經營方式,實現“山青、水秀、民富、縣興”四贏目標,將生態農業發展由低效向高效轉變。同時,大力推進特色生態產業提檔升級,促進山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楓朗鎮農民陳洪謙是遠近聞名的蜜柚茶葉種植大戶。在陳洪謙的果場里,只見在連片的山坡上、山腳下全部是蜜柚林,并且大部分已掛果;山腰是高規格開發種植的茶帶,整齊有序,蔚為壯觀。
“楓朗鎮的農民,全部都受益于高效農業。”連副主任說,楓朗鎮的西巖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共帶動周邊四鎮5600多農戶發展茶葉生產,并與其簽訂常年茶青保價收購合同,使茶農每戶年平均增收3500元以上。此外,公司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種植、發展茶葉產業化,并實行“公司+基地+農戶帶市場”的生產經營模式,為農民的就業提供了條件,和創業的平臺。
目前,大埔的很多農業項目已經實現了產業化經營。廣東順興種養股份有限公司是廣東省扶貧農業龍頭企業,擁有五個柚果農場,自有基地面積6000多畝,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蜜柚種植大戶。順興公司在農民柚園中強化“四個統一”(即統一配送農藥、統一標準化管理、統一品牌、統一收購出口),并牽頭成立“梅州市同仁柚果出口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國外客戶、出口商、大型超市、龍頭企業、出口加工廠和大埔、梅縣、蕉嶺三縣農民參加。目前,社員已發展到650戶,今年內將發展到1000戶,是目前全省規模最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之一。公司還專門成立“柚果技術下鄉服務隊”,常年深入柚農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農民,被農民譽為柚樹的“120”。公司的“留龍頭、多枝型、分散型、透光型”的修剪技術,使柚樹產量大幅增產,已在全市范圍內大面積推廣,單此一項每年為農戶增收額可達幾千萬元。由于該公司的技術培訓輻射和收購銷售拉動,目前已輻射帶動柚果種植面積10萬多畝,帶動農戶1.1萬多戶,每年帶動農戶增收額達3千萬元以上。
2011年,大埔縣以發展原生態高效精致農業為突破口,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推進農業“原生態化、標準化、精品化、產業化”的建設,按照“區域調特、規模調大、品種調優、效益調高”的要求,鞏固發展蜜柚、茶葉、烤煙、生豬、南藥、油茶等六大基地。農業總產值23.33億元,對比去年增長6.2%。
老區新貌:宜居山村日新月異
這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山村。沿著一條平坦蜿蜒的水泥公路走進上漳村,只見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邊穿過,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近山遠嶺,蔥蔥郁郁。在青山綠水中,坐落著一座座別具一格的房屋,讓人仿佛走進了一個“世外桃源”。其實,這些房屋不過是當地村民的普通住宅。
上漳村的郭云興書記介紹說,上漳村建村于宋代,原村名為漳溪,面積29.2平方公里。境內陶土資源豐富,漳溪河從村里流過,陶瓷生產和水力發電成為該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據統計,2011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為38萬元。上漳村是革命老區,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在眾多革命舊址中,屬啟明寺和上漳小學最具代表性。啟明寺是中共閩粵贛邊區黨代會及邊區委員會成立舊址,上漳小學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部隊成立舊址。由于村民有制作陶瓷的傳統,有20多家陶瓷企業落戶上漳村。目前,“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格局已在上漳村初步形成。
“現在政府真好,不僅村村通公路,還建起了活動場所,處處為老百姓著想,好政府!”革命老區大埔縣楓朗鎮和村的村民逢人便說,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來,和村依托大埔縣順興種養集團,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目前,全村共種植蜜柚近4000畝,已成為廣東省最大的出口柚果加工企業星奇泰水果出口有限公司的有機蜜柚生產基地,所生產的有機蜜柚遠銷歐盟,深受市場歡迎。通過種植蜜柚,和村每個種植戶年平均增收5000多元。該村還不斷發展青梅種植業。全村共種植青梅2000多畝,并同大埔縣三河酒業有限公司合作,加大青梅酒的研發生產力度。通過大力發展經濟,和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五年來增長了63.7%,從4398元達到了7200元。
“生態攜產業齊飛,環保與建設并重,縣城共山水一色,文明伴和諧同行的城鄉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山大學規劃設計院院長、廣東省可持續發展協會副會長陳烈教授認為,大埔在未來是一個富有發展潛力的創業、生活、旅游觀光和度假的勝地。
大埔的成功,進一步印證了山區發展必須走生態與產業互動之路。首先,依托天賦的自然資源,構筑生態產業體系,著力提升生態旅游業經濟比重,積極推進整個經濟系統的綠色化進程,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利用逐步脫鉤,打造“大生態”產業體系。同時,構建生態文化體系,進一步豐富生態城市人文內涵。從更廣的視角,更深的層次營造社會性的生態文明氛圍,構建區域性的生態文化網絡。挖掘歷史性的生態文化內涵,以文化軟實力彰顯深厚的生態文化魅力,塑造定位準確、獨具特色的“客家香格里拉”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