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智 朱成斌 劉愛龍
郴州市是國家商務部確定的全國首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國家級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領頭羊。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撐和保障。當前隨著郴州產業轉移的不斷推進,產業資本的流動與生產要素配置對金融信貸資金與服務的需求日趨旺盛。如何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不斷提高金融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有效推動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又好又快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現實課題。
一、郴州市承接產業轉移的基本現狀
近年來,郴州依托區域產業基礎和勞動力、地理、資源等優勢,充分利用“先行先試”政策,加強園區規劃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營造政策“洼地效應”、產業“集聚效應”和資本“驅動效應”,努力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取得明顯成效。目前,郴州市已新建標準廠房620萬平方米,引進轉移型企業近1000戶,實際利用外資16.22億美元,到位內資63.99億元。但是,郴州要想通過承接產業轉移,發揮后發優勢,實施超越發展戰略,還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困境:
(一)產業梯度轉移可能導致的“低梯度”陷阱。目前,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主要是基于城市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向內地轉移的企業多數是高污染、高能耗或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的技術多數是衰退、落后、淘汰的技術。在這個過程中,產業轉入地如果不根據自身產業發展需要加以選擇的話,很可能會陷入“低梯度”陷阱,難以形成后發優勢。
(二)產業轉移企業與地方優勢產業結合不緊密可能導致的“候鳥經濟”現象。近年來,隨著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沿海出口加工貿易企業紛紛向內地地區轉移。郴州市憑借區位、交通和勞動力等優勢,搶抓機遇,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吸引了一批加工貿易企業落戶郴州,并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效應。但總體來看,郴州市承接的加工制造企業大都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技術層次不高,與郴州市傳統優勢產業結合的不夠緊密,很容易隨著生產要素成本優勢、政策優勢的逐步縮小,再次發生轉移。
(三)產業轉移與勞動力資源轉移不同步可能導致的“后勁不足”現象。近年來,郴州市抓住發達地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的機遇,先后引進高斯貝爾、中國華錄、臺達電子等大型電子元器件制造企業,并帶動培育了一批配套企業來郴發展。但由于電子信息產業鏈跨度較大,對勞動力的需求十分龐大,電子信息產業要成為郴州市的主導產業仍面臨較大勞動力資源瓶頸,從核心企業的高端研發人才、管理人才到配套企業的熟練技術工人、普通操作工人等各種人才的緊缺,是制約郴州市電子信息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金融支持承接產業轉移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郴州市通過采取“全面招商+標準廠房+金融跟進”的模式,利用郴州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以及勞動力成本和交通區位優勢,大力承接有色金屬采選及產品深加工、貴金屬產品深加工、電子信息設備制造、食品農副食品加工和鍛鑄造等產業。為促進相關產業集群發展,地方政府大力開展園區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建設,大批引進沿海等外地企業入駐園區,因此產生了對園區建設、企業生產設備投資的中長期資金需求,還有企業投產后在生產經營、對外貿易過程中的流動資金需求等明顯增加。此外,隨著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結構高度化趨勢的加強以及郴州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不斷提高,郴州市承接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要求日益強烈,導致產業轉移企業的綜合金融服務需求也不斷加大,比如承接國內外大型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孵化基地等產生的資金需求,傳統產業承接新技術、新工藝產生的投資需求,承接國內外大型企業總部和產業鏈整體轉移產生的投資需求等。為了促進企業加快發展,郴州市金融部門加大有效信貸投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產業轉移企業的資金需求。但總體來看,全市金融供給仍然落后產業轉移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
(一)金融支持承接產業轉移的平臺和手段相對缺乏。目前,郴州市金融機構能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的能力普遍欠缺,對產業轉移中小企業信貸產品創新深度不足。強調第二還款來源的抵押類品種多,關注第一還款來源的信用類品種少;圍繞核心大企業上下游供應鏈企業的品種多,針對一般普通中小企業的品種少;同質化產品多,特色化產品少;開發的產品門類多,推廣應用的品種少;內部流程改造的多,實質降低門檻的少。
(二)為區外轉移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能力較弱。大規模產業升級轉移必然帶動眾多中小企業向轉入地區集聚并迅速發展。特別是產業轉移中的跨國公司、母子公司、企業集團等新型企業組織模式,需要加深轉出轉入兩地金融機構間的聯系,掌握企業的融資信息動態。目前,由于轉移企業在原屬地的資信評級結果和信用信息不能共享,郴州市以聯合貸款、銀團貸款、集團授信等方式為轉移企業的提供信貸支持的不多。
(三)為承接產業轉移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中介機構發展滯后。郴州市為承接產業轉移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中介機構較少,主要是擔保機構。目前,全市共有擔保機構9家,數量雖多,但總體擔保能力不強。不少擔保機構實際到位資本金不足,自身抗風險能力較低;反擔保條件苛刻,幾乎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要求條件相差無幾;擔保費率偏高,大多為2.4%~2.6%。
三、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承接產業轉移的建議
為搶抓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加速郴州開放崛起步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今后3年新建成標準廠房1000萬平方米以上、引進企業突破1000家、引進內外資資金100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000億元以上”的發展目標。為此,應著力把郴州打造成為全省首個“金融改革試驗區”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創新先行區”,不斷加大金融支持承接產業轉移的力度。
(一)放開社會資本投資限制,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對接沿海先進產業與技術轉移。近年來郴州市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民間社會資本積累日漸雄厚。建議適當降低民間社會資本投資的行業準入門檻,制定出臺支持創新型、創業型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和規范中小民營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增資擴股、債權融資等形式對接沿海先進產業、先進技術轉移,推動我市民間資本向有色金屬深加工、現代農業、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
(二)培育發展地方資本市場,構建多層次的社會融資體系。隨著承接產業轉移的深入推進,特別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引進,產業轉移企業的資本需求不斷增加,單純依靠銀行中長期貸款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建議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給予的“郴州先行先試34條”政策優勢,適度降低金融市場準入門檻和放寬準入政策,引導民間資金依法設立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企業及相關投資管理機構,支持金融租賃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業務,不斷拓展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租賃融資、BT合同融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直接融資渠道,通過構建起多層次的社會融資體系,提高籌融資能力和效率,以適應承接產業轉移的對中長期資本的需要。
(三)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進一步健全銀行機構組織體系。目前,由于管理體制、機構設置和信貸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郴州市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產業轉移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的能力普遍欠缺。建議鼓勵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設立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針對中小微型產業轉移企業,下放審批權限,簡化審批流程,提高授信額度;大力引進發達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來郴州設立分支機構;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快農村信用社的改革進程,盡快組建郴州市農村商業銀行;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通過組建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機構支持郴州承接產業轉移;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改制為村鎮銀行。
(四)強化工業園區金融服務規劃,不斷優化金融發展環境。一是搭建園區金融服務平臺。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針對示范區建設的金融需求,積極向上級行爭取政策傾斜,通過在產業集群集聚地建立分支行營業網點或票據專營窗口等經營網點以及網上銀行、結算網絡等虛擬網點,為集群內企業提供融資理財、結算、現金管理等多種資信服務。二是優化園區金融服務環境。要推動和深化園區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建設,整合金融、工商、稅務、質監、公安、法院等部門的信息資源,建立健全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機制;鼓勵信用評級機構研究制定承接產業轉移企業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科學準確評價企業信用水平,為企業信用增進提供服務;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信用協會、財務會計咨詢公司、園區資產管理公司、信用擔保公司等信用中介機構,通過“一會三公司”聯保互助形式,為產業轉移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三是強化園區金融服務手段。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大力開展信貸產品和融資方式創新,積極探索采礦權、商標商譽權、版權、專利權、無形資產等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模式以及產業鏈融資、金融租賃等融資產品,為我市承接高新技術和戰略新興性產業提供融資支持;大力推廣農業科技專利質押融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擴大農業科技型企業貸款抵押擔保物范圍,支持郴州市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