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海濱
摘要: 初中化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滲透在教科書中,而這些內容是豐富多彩的,要想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同樣也獲得人文思想,就要將初中化學教學與人文要素有機結合起來。本文從多個方面出發,闡述了二者有機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 初中化學教學人文要素有機結合
1.前言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成為現代教育的三維目標之一。現在的初中生正處于一個思想和心理逐漸成熟的時期,他們的行為和心理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在這個時期,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樣,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也滲透著人文教育的思想,人文教育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品質,使學生樹立積極進取和樂觀的人生觀。這樣才能使學生面對社會的各種挑戰時有一種積極心態。初中化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滲透在教科書中,而這些內容是豐富多彩的,要想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同樣也獲得人文思想,就要求教師對化學課本中的知識熟練掌握,緊扣課本,使人文教育有條理地融入到科學知識的傳授過程中[1]。本文介紹了幾種在化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2.在化學教育中滲入愛國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于祖國的一種熱愛情懷,是一種十分崇高的思想,如果一個人只有單純的淵博的知識,沒有一種高尚的愛國情懷,那么這個人就不算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對中國古代的化學史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可以在課堂上講解中國古代的造紙術、火藥等。中國化工實業家侯德榜是一個十分愛國的人士,他從小就熱愛祖國,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取得一定成績后,放棄國外優厚的物質條件,毅然回國,決定為國奉獻,這樣才有了中國的永利堿廠。后經過一系列的變革,他在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后,終于發明出“侯式制堿法”,為中華民族爭光。所以,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加入一些化學家的故事,使學生的愛國情懷進一步得到升華,這樣才能達到了潛移默化中激勵學生的目的。
3.在化學教育中滲入審美教育
化學中的美學是一種化學和人文學的結合體。它是人們用美學的眼光來對化學中的問題進行審視,從而使化學成為人們價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的根本,同樣也給化學帶來了一定的詩意和靈性。在化學領域中,處處可見美的地方,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就會看到化學中用之不竭的美學資源。在化學的物質學習時,可以總結為,明礬就像海水一樣的湛藍,食鹽就像白雪一樣雪白,銅是紅色的,碘是紫色的,這些都是化學中的色彩之美;化學中的化學反應也處處充滿美學,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可以發出一種耀眼的白光,鐵絲在純氧中燃燒可以出現火星四射的現象,而在空氣中鐵就像泄了氣的皮球只是發熱,還有酸堿指示劑變色等,它們都是化學中的美麗的風景。溶洞中的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在節日上點燃的各種焰火,這些都是化學創造出來的美。教師在進行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地融入一些化學美的內容,不僅可以使教學的人文內涵增加,而且可以使一些抽象的內容變得簡單和生動。學生在聽過教師的講解后,可以自己去體驗化學的美和感受化學的美,從而使自身的審美情感和創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4.在化學教育中滲入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逐漸被現代的高科技技術所吸引。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的本性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有的人開始走向一種錯誤的道路,所以,在化學的教育中一定要融入人文教育[2]。
科學技術是人們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但是如果人們在對世界進行改造時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判斷力,就有可能使人們最終被自己所創造的科學技術所害。例如,在人類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日本將最新的科學技術應用到戰爭中,使世界遭受了巨大的傷害,同樣德國和日本只是為了在戰爭中得到一點好處,沒有正確地看待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傷痛。
5.在化學教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創造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自主地學習,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化學的快樂,使自身的素質得到提高。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給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進行自主學習,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情境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創造,使學生積極探究知識的意識得到激發。
6.在化學教育中融入環保教育
現代的化學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但是,人們大量使用化學用品,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污水到處都是,煙塵滿天飛,這些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化學教育中,一定要將環保教育融入其中,使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7.結語
要想培養合格的現代化人才,教師一定要在化學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化學教學和人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王國崢,朱國定.制約農村初中化學教學融入人交教育因素的分析及對策[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3):15-18.
[2]全芙君,劉愛民.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J].化學教育,2008,29(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