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曉
【摘要】新課程要求教師由重“教”傳遞向重“學”發展轉變,由統一標準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由重結構形式向重過程探究轉變,由單項信息傳輸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由居高臨下的權威向平等民主和諧轉變,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教學中,教師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本文作者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新課改 教師 角色 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40-01
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和以測驗為目的,教師角色主要強調教師的社會職責、教師的權威地位、教師的職業品質和教師的傳道與解惑。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角色的轉變不是一個簡單的換位,而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探究的反復實踐活動過程,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營造良好的師生情感交流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投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采取互動交流,共同協作方式實現課程目標,實現教學關系的和諧發展。
一、影響教師角色轉變的因素
(一)科學技術的發展。
在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先前,教師被認為是長者、有學問的人;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教師又被認為是“知識的傳遞者”;在今天的信息時代,有人認為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啟發者或鼓勵者,因為教師在獲取信息方面和學生是平等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不僅要考慮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兼顧學生教室外的經歷,包括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教師的角色也許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編導或學生的朋友,換句話說,教師也需要學習、合作、創新或做學生的朋友,在這里教學相長。
(二)教學理論的發展。
眾所周知,每個人都有創造潛力和追求發展的本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課堂教學則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要陣地。美國教育家埃立克詹森認為:影響學習者的核心因素是狀態和策略,狀態即學習者的適應心理情況,策略代表教師的授課風格和方式。多種教學媒體的使用,優化了課堂教學環境,創設了愉快互動的學習氛圍,這使以往的一些教學理論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
(三)課程改革的發展。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與傳統的完全不同。首先,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滿堂灌”;其次,學生應全面發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再次,學生應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習的內容也更靈活,所學的東西來源于生活實際并應用于生活實踐。換言之,這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一個成功的老師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和研究。總之,新課程并不是要教師完成某種任務,而是要教師本身明白如何成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決策者、對孩子未來發展具有幫助作用的引路人;同時從具體意義上說,要求教師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語言學習環境,從孩子本身出發,精心設計,敢于創新,重視學生的真實感受,重視文化的情感熏陶,重視行為的自我評價,以人為本。
二、教師的新角色
(一)課堂教學的組織者。
在傳統意義的課堂上,教師是主體、是權威,新課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是學習和實踐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組織下積極主動、獨立創新地發展自我。處于組織地位的老師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研究每個學生的需要。
(二)課堂教學的指導者。
在新課改中,學生的學習方法由被動和機械學習轉向了積極主動和探究性學習,教師的教法自然也要變化。因此,教師是否有效地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學習意識;是否營造了愉快的指導氛圍,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去學,創新地去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指導職責,也取決于教師所具有的知識和能力。
(三)教學實踐的研究者。
在課堂上,整個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的活動過程,也是教師不斷總結教學實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研究教學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及其教學實踐的反思,對教師今后的教學有著積極有效的作用。如果經常反思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不斷探索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無疑更能深刻地領會新課程的要求,從而使新課程的時代精神得以體現。
(四)校本課程的開發者。
在新課改形勢下,教師并不是被動的行為主義者,而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作為教學直接的實踐者,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去開發和創新一門新的、更貼近學生需要的課程,這本身給教師提供了在教和學方面提高和發展的機會,也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獨立發展有重大意義。
(五)教學理論的研究者。
我們說教師應該是研究者,因為研究不僅僅是科學家和專家的事情,教師有必要對教學進行研究以便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師本身素質。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成功的教學經驗可以提出屬于自己的教學理論,從而指導自己和別人的教學實踐。新課程鼓勵教師探索獨樹一幟的個人教學理論,可見,教師既是教學活動中的學者又是教學理論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