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摘要】中學語文語法教學從過于強化語法教學到淡化語法教學,后者成為我們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普遍現象,這一癥結給學生語文學習和語文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困難。面對這個困惑,本文探討了其中的原因,表述了語法教學的意義,構想了解決問題的途經。
【關鍵詞】中學語文語法教學 素質教育 淡化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59-02
新課程實施以來,初中語文教學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法教學的內容以區區百余字的篇幅納入附錄之中,要求“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知識教學。”于是,不少教師在教學中便少教甚至不教語法,初中三年,絕大多數學生對字、詞、音、義(如字的結構、近義詞和反義詞、多音字和同音字等)以及常見的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排比、擬人、夸張等)基本能做到“知其然”,但對更多的語法知識是一無所知,其頭腦中根本就沒有語法的概念。在部分學生的身上甚至會出現“語法盲區”現象,除了解一點修辭知識外,其它的幾乎不知道!
談及“語文語法教學”這個話題,也許讓人覺得老土,也許有人認為沒什么新意可講,也許也讓人覺得就是說了也沒用,這是課程標準的要求。可作為一個在一線工作十幾年的語文老師,經歷了蘇版教材的幾次改版,對語法知識那份特有的體會,讓我心生困惑,期望在思考之后能有豁然開朗的頓悟。
語文課《課標》(7-9年級)明確要求要“淡化語法”教學,但這種“淡化”并非是“淡出”,更不能和“什么語法知識都不教”對等起來?!暗Z法”是相對于以往教材中“繁、難、偏、舊”的語法知識而言的。在新課改背景下,雖說初中語文語法教學被“淡化”是不爭的事實,是大勢所趨,但“中學語法教學”還不至于“淡化”到取消的地步,語文教師不應輕易摒棄語法教學,不能從過于那種過于強化語法教學轉化為過于淡化語法教學,甚至是不教的地步。初中階段的語法內容是學生高中學習必不可少的鋪墊,在初三時段的學習中我們就已經體會到語法教學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學中所出現的“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特殊句式”等,雖不要求學生說出具體的語法知識,可是如果沒有一定的語法知識的理解,詞義及翻譯都是棘手的問題,詞性概念不明確,如何能夠理解詞類活用,不明白句子成分和短語結構也就不可能理解并判斷“特殊句式”,也就無法準確翻譯?!罢Z法教學淡化要求”“語法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但在實際知識的的解讀、運用中,卻離不開必要的語法知識。
2011年連云港市中考試題第1題:仿照劃線句子,續寫一句話。她如絕美的天籟,拂去塵世的喧囂;她似千年的佳釀,蘊藏醉人的芳香;,。【分析】:這個仿寫句要求答案中要體現比喻和排比兩種修辭,而且要是一個陳述語氣的句子,其間兩個分句前者是偏正短語,后者是動賓短語,賓語部分又是一個偏正短語。看似一個簡單的仿句,要運用的語法知識并不少,這還僅僅是一例,試卷中的病句修改、文言停頓、句子翻譯無一不涉及語法常識。泰州市中考試題在綜合實踐題中,出了一道“漢字結構趣解”的題目,知識的準確回答必然要求學生對漢字的構造常識有一定的了解。語法知識在我們語文知識的運用、實踐中無處不在。
作為一個初中的語文老師,我們的眼光要看得長遠一些,不能為了“考”而“教”,而應為了“學”而“教”,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構建起完備的語文知識體系,語法知識是這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紐帶。學生學會語法知識也就多了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鑰匙。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以為語法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語法是語言的組合規則,是運用語言的法則,是一種先進文化,是人類在幾千年的語言運用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它能提高人的分析能力和綜合素質,使人對語法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準確理解語法,有助于更深刻地感知、自覺地把握和自由地駕馭漢語。作為漢語知識的傳授者,在語法知識的啟蒙階段,特別是我們初中這個特定的承前啟后的學段,如何理解課標要求,如何在實際教學中處理語法知識,進行語法教學,是我們們每一個漢語知識傳遞者深思的話題。
一、教師要“語法有度”,正確理解課標“淡化語法”的要求
這里所說的“度”:指的是語法教學要做到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隨文而教,弱化訓練。新課標旨在引導教師們改變過去那種“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教書輕育人……”的觀念與做法,旨在引導教師們在教學中均衡“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成長為適應時代需求的有創新意識的個體。學習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儲備終生學習必備的知識,對學生的后續發展十分重要。但教師又不能像以往的教學那樣,花大量時間和功夫集中講授語法知識,為應付考試對學生進行語法方面反復強化訓練,使“語文課”變成了“語法課”,導致學生因“語法”的枯燥乏味而對“語文課”生厭,產生抵觸情緒,失去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師要把握好語法教學的“度”,將語法教學和語言人文性和實踐性很好的融合起來,語文課才會生機勃勃,才不會又再次蛻變為“語法課”。
二、教師要“生書研讀”,準確把握教材、學體情狀
系統回看蘇版教材,編者將字、詞、句子、說話常識等分散安排在單元后面的綜合實踐中;將標點用法、短語類型、修辭、復句等內容單列在每冊教材最后,以附錄列表的形式來介紹。從這里我們可以推測出教材編寫的意圖:既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融進語法基本知識點,又要讓學生建構起自己的語法常識體系。教師只有對學段內的教學內容做到了心中有數,對語法知識的編排了然于胸,才能合理安排,從容應對。
在對教材了解的同時,學習的主體——學生更不能忽視。了解他們的學習基礎,準確把握現有的語法知識水平,這是教師講解語法知識和選擇科學教法的前提。初中七年級的學生,目前因為施教學區的變化,小學教師對小學課標中語法教學要求的理解與執行的不同,這些同學們既有的語法知識基礎也千差萬別。有的學生頭腦中根本就沒有語法的概念。對于少數七年級新生而言,就連基本的多音字、多義字、比喻等修辭都還一片茫然,更別提語法知識基礎了,只有切實了解學生實際水平,在初中階段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才能高效度地完成課標要求的語法內容。
三、教師要“科學設計”,注重語法講解策略
教師在傳授語法知識的過程中,方法要靈活多變,形式要多種多樣,這是我們教師如何科學傳授語法的問題。教師應該把語法教學滲透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而不是把語法教學當成獨立的教學過程。語法教學中,要注意“教活”而不是“教死”,讓學生“活學”而不是“死學”,這是我們教者語法知識教學的基本點。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老先生說過:“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己觀察和分析語言現象的習慣?!边@里的課堂教學我理解為是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這是我們目前傳授語文知識的主途徑。
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從語法規范的課文中汲取語法知識,教師以課文語言材料為例子進行語法知識教學。課本中所選范文,不僅文學性、思想性強,而且語法規范,是符合語法教學的語言材料,利用這些典范的語言材料進行語法教學,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健康情感,讓學生不會覺得枯燥乏味,不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知并建構相應的語法知識體系,形成教材配套的語法知識技能。
寫作的過程,其實就是語法規范下內化為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實際運用過程。因此,我們教師可以將語法知識貫穿進平時的作文練筆中。特別是作文講評課,可以將所有有語法錯誤的作文題目拿出給學生評析,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找作文中的病句,并加以歸類,以形象具體的例子體會語法知識,逐漸規范學生的表達習慣,提高表達能力。當然語法知識的教學遠不限于這兩個領域,我們教師可以開拓更多的渠道。
在“淡化語法”的背景下加強語法教學,我們要把握好“度”,同時我們還要注意,語法教學要長期堅持,貫穿始終,因為語法知識很是抽象,短時突擊教學效果差,且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宜將知識點分散于各個時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并在適當的時候加以總結,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在課標要求的框架內有效完成好初中階段的語法知識教學,還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
參考文獻:
[1]王尚文 《語感論》(修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2]胡明揚 《語言學概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3年
[3]邵敬敏 《漢語語法學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