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產業生態變革的開始
賈樟柯搬了張凳子坐在導演位置,仔細看著眼前小屏幕里的每一個細節,神情卻和往常略有不同——在這組名為《愛的聯想》的微電影里他并不是導演,而是監制。
賈樟柯曾執導過多部獲獎電影,首部長片《小武》被法國《電影手冊》贊譽為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2011年被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邀請擔任評委會主席。
這位大導演,2011年卻喜好了“微電影”。他創辦的西河星匯影業全年共制作了17部微電影,到年底,有近10家客戶約30部微電影計劃在洽談,涉及劇情、記錄、動畫等不同類型。
不僅賈樟柯,就在去年導演姜文也嘗試執導了一部微電影《看球記》。2011年上海電影節上,搜狐視頻與中影公司聯合推出“7電影”項目,黃渤、劉燁、黃磊、王學兵等七位男星分別導演了自己的新媒體電影處女作。也不僅在中國,曾以《我是愛(Io sono l'amore)》聞名大銀幕的意大利著名導演盧卡·圭達尼諾,在奢侈品品牌卡地亞的邀請下,推出《真愛》三部曲系列微電影。
什么是微電影?是那種在互聯網上傳播的視頻短片嗎?這些大導演為什么對這樣的“小菜”如此上心,投入精力去制作小成本小制作在互聯網媒體發布的微電影呢?
“電影本身就是新技術的產物?!辟Z樟柯這樣回答,他學電影時第一節課老師就這樣說,自此在他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只要有新的技術出現,他都一定要去嘗試,“你可以不喜歡新技術,但必須去嘗試它、掌握它?!?/p>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寬帶及視頻技術的改進,為微電影的出現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條件,2010年以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為代表的微電影熱播,讓傳統電影人意識到,網絡已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傳播平臺,同時,與這個新興網絡平臺對應的內容制作和發行、營銷平臺也在IT人的努力中日益完善,對更為優質精良的內容有更強烈的需求。
這是一個無時無處不相互聯接的C時代(the Connected Era):個人電腦、電視、智能手機、手機、平板電腦等一個個小屏分割著我們的視覺和注意力,微電影在各種各樣的屏上被點開和播放著,時間碎片化、網絡草根化,快餐文化互動、開放、娛樂的體驗越來越普及。
電影人如何利用新平臺,電影的未來會是什么樣,會在多大程度上被網絡、或者說被微電影改變?產業門檻兒的降低是否意味著制作水準和創意水平的降低?小成本小規模的制作模式和多屏分發真的會是未來的產業主流?內容即營銷的理念會否催生大量垃圾片?
這些問題,目前還沒人能說清楚。但無論是電影制作人、投資人還是視頻網站運營商,都或多或少地感覺到——微電影是電影在移動互聯時代的最大變量,這個看起來是小成本和小制作的不起眼兒的產品,也許是一個電影產業生態變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