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貴州全省上下正掀起學習長順縣敦操鄉“背篼干部”精神的熱潮。“牢記為民宗旨、心系群眾、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是“背篼干部”精神的實質所在,它體現了我們黨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筆者認為,學習“背篼干部”精神要做到以下“五個著重”。
一、著重學習為民情懷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要始終牢記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處在第一線的基層干部,尤其需要時時關注民生,處處為百姓著想。深入基層為人民服務。關鍵在于心里要裝著群眾,尤其是領導干部更要具有察民情、聽民聲、辦民事、一切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的“為民情懷”。“背篼干部”精神正是體現了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理念與情懷。只要我們的干部像“背篼干部”那樣,時時關心群眾疾苦,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好生產生活問題,真誠為老百姓服務,把群眾當作親人,謙虛謹慎、親切隨和,以平等的身份與群眾交往,做到感情重心“下移”、眼睛“向下”,真正把群眾放在心頭,并置身于為群眾服務之中,就一定會得到群眾的理解、信任、擁護和支持,黨在基層的工作自然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著重學習過硬作風
辦任何事情,都需要有過硬的作風和較強的能力。但樹立過硬作風,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絕非一蹴而就之功,必須長抓不懈,才能逐漸養成習慣,形成風氣。敦操鄉62個村民組分散在麻山腹地、大山深處,有17個村民組未通公路,最遠的村民組距鄉政府所在地需要走8個小時以上的山路,最近的也要走2個小時。距離遠的,一個來回要走80公里,且坡陡路滑,行程時有險阻。“背篼干部”年復一年背上“為人民服務”標識的“背篼”,常年蹣跚行走于山地林間、溝壑懸崖,服務于村村寨寨,把群眾急需的生產、生活物品送到其手中,這需要養成何等過硬的作風方能實現!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為全省干部轉變作風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本。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有的干部思想滑坡,作風不實,喜歡做表面文章,習慣于當甩手干部;有的干部,具體工作做得少,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情況不明,底數不清,不能及時發現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機關化”傾向嚴重。因此,要打造過硬作風,就必須真抓實干,落到實處,務求實效;必須克服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的現象;必須克服浮躁情緒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從迎來送往中擺脫出來。定下來的事情就雷厲風行抓緊實施;部署了的工作就督促檢查,一抓到底;必要時,還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靠前指揮,抓緊落實。要在深化“四幫四促”活動中,積極教育引導幫縣、聯鄉、駐村干部著重學習“背篼干部”的過硬作風,真下去、真蹲點、真干事,切實轉變作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同時,要拓寬監督的渠道,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和輿論監督的作用,建立健全群眾評議評價干部機制,形成促進干部作風建設和優化發展環境的監督合力。
三、著重學習責任意識
責任問題不是小問題。從大的方面來看,責任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發展前途,影響到一個民族的命運興衰;從小的方面來講,責任意識是一個人干事創業的“發動機”,奮發向上的“強引擎”。責任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實在的。干部的一言一行,一崗一位,都能見責任、知擔當。看干部,要看其有沒有責任意識、敢不敢負責、能不能擔當。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領導干部要有責任意識,對工作盡心盡責,“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勇于擔當是干部的職責所系、使命所在。責任意識并非與生俱來,它需要在干部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培養和建立,使每一份職責成為一種習慣,變成一種常態,進而才能在工作中深刻體會到所從事的事業的價值和意義。當前,在一些領導干部中,責任意識淡薄的問題比較突出,在其位,不負其責。原因還是出在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好當干部是為什么的問題。而在敦操鄉,干部的責任意識之強,與一些領導干部責任意識之淡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老百姓只要動動嘴,“背篼干部”就邁邁腿。群眾有困難找“背篼干部”早已習以為常,而“背篼干部”為老百姓服務業已形成習慣并以制度形式確定下來,充分體現了“背篼干部”高度的責任意識。他們十多年如一日背著的其實不只是群眾普通的生產、生活物品,更是一份為百姓服務的沉甸甸的責任。學習“背篼干部”高度的責任意識,領導干部一定要率先垂范。一個地區、一個單位,領導干部責任意識強,就能凝聚人心、匯集力量、促進發展、“提速”發展。如果沒有責任心,沒有執行力,再科學的決策,就只會變成一紙空文。實踐證明,干部下基層、作風大轉變,體驗的是基層的生活,傾聽的是百姓的心聲,觸動的是干部的靈魂,強化的是領導的責任。
四、著重學習吃苦精神
能吃苦是一種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具備了一種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堅韌斗志。這種吃苦精神用在貴州脫貧致富全面奔小康上正當其時。而“背篼干部”精神正是體現了這樣的吃苦精神。在惡劣的環境下,他們不埋怨、不退縮,體現了堅韌不拔的意志,構筑了一個個精神高地。現在有的下基層干部嫌臟怕累,拈輕怕重,缺的正是這種肯吃苦、能吃苦的韌勁和干勁。一言以蔽之,他們缺的就是“背篼干部”的吃苦精神。
在貴州,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學習“背篼干部”吃苦精神不可或缺。各級干部要以艱苦奮斗為樂,兢兢業業、忘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擔當起無愧于時代賦予的職責和使命。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兩加一推”主基調,重點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努力克服特大干旱等不利因素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呈現出發展提速、轉型加快、效益較好、民生改善、后勁增強的良好態勢,順利實現了開好局、起好步,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1年,全省生產總值5701.8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全年財政總收入1330.08億元,比上年增長37.2%。2012年1至2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完成327,8億元、同比增長18.3%,其中2月份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5.5億元,同比增長25.3%。但我們也要看到,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0.9%,而按照2300元的國家新扶貧標準,貴州還有農村貧困人口1521萬人,占全省農村人口的66%。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省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難點是如何在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搞好“三農”工作、“扶貧開發”工作、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中協調發展、快速發展。要克服上述難題,需要上下同心、各方共同努力,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把弘揚和學習“背篼干部”吃苦精神作為重要舉措來給力。
五、著重學習奉獻精神‘奉獻既指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也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把瑣碎之事辦好、做實。
奉獻精神是人類社會一種純潔高尚的情操,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公而忘私的內在力量,更是領導干部必備的政治品格。在我們黨內,奉獻精神的實質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要我們每一個黨員、每一個干部把奉獻精神牢記于心,把奉獻精神當做各自工作的法寶,就自然會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無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發生蛻變,不會腐化墮落。
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奉獻精神在有的干部眼里確實失去了應有的光彩,金錢、地位成了追求的唯一目標。他們私欲膨脹,個人利益至上,遇事都為個人打算,甚至不惜以身試法,違法犯罪。這些干部的所作所為,與黨的宗旨背道而馳。而“背篼干部”卻與之截然相反,他們是踐行黨的宗旨的楷模。其堅持不懈服務群眾的奉獻精神體現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成為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的榜樣。領導干部要帶頭弘揚奉獻精神,帶頭扶危濟困,多深入基層,多做調查研究,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穩定問題、發展問題;一般干部要學習“背篼干部”勇挑重擔、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踐行黨的宗旨,把本職崗位作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舞臺,愛崗敬業,踏實工作,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這就是我們學習“背篼干部”奉獻精神精髓之所在。
(執筆人:唐顯良)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