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同壽
茅臺酒世博獲獎
1915年2月,為了慶賀巴拿馬運河即將開通,美國在舊金山市舉辦“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當時的中國,政局動蕩,戰亂綿延,但當權的北洋政府仍指示以農商部為首成立專門籌備巴拿馬賽會事務局,同時要求各省征集物品參展。據有關文獻記載,那次展會中國的送展的展品多達lO余萬種,總重1500余噸,展會結束后中國獲得各類獎章1218余枚,其中,份量最重的應屬來自邊遠之鄉的茅臺酒金獎。
1915年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勇奪金獎,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蘇格蘭威士忌同享盛名并列為世界三大蒸餾白酒。這次獲獎成為茅臺酒走向百年輝煌的起點,但茅臺酒的百年輝煌,并不是仰賴于美國搞賽會這一時機,更非某工作人員的急中生智“怒擲酒瓶”之舉。茅臺酒的殊榮,靠的是上下兩千余年的深厚歷史積淀,“天人合一”造就貴族血統和茅臺人孜孜不倦,在繼承傳統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積累起來的獨特釀造工藝。換言之,茅臺酒在巴拿馬賽會上的一鳴驚世走向輝煌,靠的是茅臺酒自身的實力。
某些關于茅臺酒獲獎的說法提到,巴拿馬賽會即將結束,名酒評選已快見分曉,茅臺酒因為裝在土里土氣的陶瓶,參觀者不屑一顧,亦無人品嘗。參會代表“急中生智,取出一瓶茅臺酒,猛然摔破在地。頃刻間,酒香四溢,四坐皆驚。于是,評委們“重新人坐,品嘗評論”,茅臺酒也就終于贏得了金獎。
這種近乎傳奇式的說法曾廣為流傳,但顯然與事實本身有較大差距。資料顯示,早在巴拿馬博覽會前,茅臺酒因有在南洋勸業會獲獎的歷史,已很有名氣。中國赴賽監督陳琪等人在南洋勸業會評獎時就品嘗過茅臺酒,在舊金山中華會館的宴請中,喝的也是茅臺酒,知道茅臺酒醬香馥郁,且有空杯留香的特點。遂取一瓶茅臺酒,分置于數個空酒瓶中,去掉蓋子,敞開瓶口,旁置數只酒杯,任茅臺酒揮灑香氣,隨參觀與專業人士品嘗。茅臺酒酒香主要是由酒中的代謝物產生。敞開的茅臺酒充分暴露,酒香更為濃郁。此舉立即奏效,迅速產生轟動效應,最終征服了包括評委在內的各界人士,茅臺酒當之無愧登上了領獎臺。
都勻毛尖與大方漆器
1915年的巴拿馬博覽會,貴州參賽的產品中,都勻毛尖與大方漆器都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如今位列貴州三大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勻毛尖茶,在當年的巴拿馬賽會上獲得了優等獎,大方漆器與江蘇揚州漆器則雙雙獲得銀質獎,隨后與茅臺酒、玉屏簫笛并稱“貴州三寶”。
貴州種茶歷史悠久。2006年。貴州省茶科所專家在沿河縣境發現上千年古茶樹群。這一發現,至少將貴州產茶的歷史上推到西漢年間。唐人陸羽的《茶經》稱:“(茶)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昔得之,其味極佳”。宋元以后,貴州茶已享譽全國,其中不少成為貢品。封建時代都勻毛尖中的“魚鉤茶”、“雀舌茶”已列為“貢品”。1956年,毛澤東同志品嘗了都勻毛尖后說:“茶葉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種茶,茶葉可命名為毛尖”,“都勻毛尖“茶由此得名。某些不解歷史的人,因巴拿馬博覽會獲獎名單中并無“都勻毛尖”之名而否定都勻毛尖獲獎的事實,其實是很幼稚的。
大方漆器的生產始于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襲貴州宣慰使期間,在向朱元璋進貢的“方物”中,就有許多漆器珍品。因此,大方漆器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的獲獎,亦是順理成章之事。
黎庶昌與世博會
作為晚清時期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黎庶昌是一位學識淵博,力主“經世致用”的杰出人才。黎氏出生于貴州遵義,一生著作甚豐,早年署吳江、青浦等縣知縣。光緒二年(1876)出使歐洲,任駐英、法、德、西班牙四國參贊,游歷了比、瑞、葡、奧等國,其間寫成《西洋雜記》一書。光緒七年,任出使日本大臣,堪稱清末的外交家。《西洋雜記》所載為黎氏游歷西歐十國的見聞,翔實記錄了西歐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情況。
中國第一個用文字記錄參觀世博會的人是王韜,所記收在他的《漫游隨錄》中,他主要寫巴黎舉辦的第二屆世博會,但很簡略。十一年后,巴黎又舉辦第三屆世博會。這次世博會有一群中國外交官應邀參加,黎庶昌名列其中,黎當時的職務是駐法公使參贊。他在《西洋雜記》一書中記下了所見所聞,其中共有三篇文章談參觀世博會的事。一篇記述展館的總體布局、分區、館舍及其裝飾、參展國家及其參展物品;另一篇名《輕氣球》,著力描寫載人熱氣球的情況,同時寫他自己花了10法郎去坐了一回。有人說,中國第一個坐熱氣球的人,說不定就是黎庶昌。但黎庶昌這番經歷所影響的當然不僅是他本人。事件的啟迪意義在于,中國人應該睜眼看世界,只有見了新事物,有了新思想,才會想到去如何去改造自己落后的祖國。
(作者單位:貴州省地方志辦公室)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