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濛
一、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現狀分析
(一)河北省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
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據資料統計,2009年底,河北省總人口達到7034萬人,其中鄉村人口3957萬人,占總人口數的56.3%。農村勞動力2944萬人,占鄉村總人口的74.4%。
2009年,河北省鄉村從業人員數量達到2789.7萬,比上年增長10.5‰。目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行業仍以第一產業為主,但比重不斷降低,由1990年的75.5%降為2009年的52.6%;大量農村勞動力源源不斷流入二三產業,同期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卻由24.5%上升為2009年的47.4%。其中,加工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及住宿和餐飲業分別是第二、三產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主要行業。
(二)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1.整體文化素質較低
據調查,河北省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偏低,小學文化及未上學人口比重為22.3%,初中的占61.3%,高中及以上的占16.4%,整體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有待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和技能低下使外出務工者無一技之長,只能從事一些簡單體力工作或勞動強度大且危險性高的工作,增加了低層次就業領域的競爭壓力,加劇了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技能低與進城就業競爭激烈的矛盾,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形勢惡化。
2.轉移以青壯年男性為主
與農村勞動力總體相比,我省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年齡構成具有明顯的青壯年特征。他們是處在勞動年齡段的人口,主要集中在18~35歲。該部分人群占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的65.41%,其中男性勞動力所占的比例超過70%。青壯年男性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較高于其他農村勞動力,他們能夠從事體力勞動,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較強,可以適應不斷改變的外部環境,因此成為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力軍。
3.農村勞動力轉移組織不規范
目前,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不高,大多是以血緣、地緣、人際關系等為紐帶的自發性外出行為,而靠民間及政府有組織的輸出相對較少。這種無序和盲目的流動,使其不能獲得充分的就業信息渠道,并且當其自身權益被侵害時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實現長期穩定的就業,給我省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帶來很大障礙。
4.區域轉移以京津及東南沿海地區的跨省輸出為主
從農村勞動力輸入地情況看,我省各市縣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以異地就業為主,其中又以跨省勞務輸出為主。我省跨省勞務輸出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區,由于環京津地區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京津等周邊省市地區轉移就業最為突出。另外,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而且有很多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這樣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此這一地區也成為我省農村勞動力流向的又一主要區域。
二、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一)勞動力素質制約
河北省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技能差,不僅制約其轉移數量,而且制約其轉移層次,這種現狀使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進程面臨重重障礙。一方面直接增加了農村勞動力的供給;另一方面加劇了低層次就業領域的競爭,成為河北省急待解決的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瓶頸”。
(二)觀念制約
目前,河北省農村勞動力受傳統文化、本土觀念的影響較重,接受現代市場經濟觀念較慢,使得一些思想被嚴重束縛、文化程度偏低的農民不愿外出務工,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的最大障礙。另外,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結構,在造就巨大城鄉差距的同時,也衍生了城市人的天然優越感。城市政府和居民對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普遍具有一種戒備、歧視和排斥心理,這使得在城市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很難產生歸屬感。因此轉變觀念成為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向城鎮轉移的必然選擇。
(三)產業結構制約
首先,河北省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2009年,河北省第三產業生產總值6068.31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5.2%,其比重在全國31個省市中排倒數第6位,與“兩東兩江”先進省份比差距較大。第三產業比重較低嚴重制約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向城鎮轉移。另外,河北省第三產業結構也存在著住宿、餐飲、倉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比重較高,而代表現代服務業的金融、計算機服務和軟件、衛生及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文體和娛樂、保險和技術服務等行業還相當薄弱。
其次,河北省工業中資源性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仍占主導地位,產業的資源型、粗放型特征明顯。2009年,河北省工業總產值為24062.76億元,排在前10位主導行業中除農副食品加工業等產業外,大部分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勞動力需求較少,不利于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的解決。
(四)政策機制制約
首先,二元經濟結構的政策性障礙。建國后嚴格的戶籍制度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嚴重地限制了河北省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雖然近年來我省各地加大了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引導和扶持力度,農民進城就業環境有所改善,但仍然不夠寬松,城鄉分割的社會體制并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轉變。從就業區域上看,戶籍和耕地的束縛使大批農民的轉移范圍及時間受阻,不得不選擇“離土不離鄉”的轉移模式。
其次,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目前,河北省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的社會保障程度低,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和體系發育滯后,農村勞動力群體游離于現有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在失業救助、醫療看病等方面基本沒有享受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制度的嚴重滯后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較大風險,不利于推進河北省城鄉社會結構的轉型,不利于推進城鄉居民平等地分享經濟與社會發展成果,不符合市場配置的基本原則,使農村勞動力難以從農業中完全轉移出來。
再次,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目前,與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現有政策執行不理想,農村勞動力在勞動時間、勞動保護、勞動報酬、勞務糾紛、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這些不合理的政策法規的存在,影響了對進城就業農村勞動力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成為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制約因素。
(五)城市化滯后制約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河北省城市化發展滯后。河北省城鎮化水平比全國城鎮化水平偏低,到2009年底河北省城鎮化率為43%,而我國城鎮人口2009年底達到62186萬人,城鎮化水平為46.59%,與世界上發達國家達80%左右的城鎮化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河北省人口城(鎮)市化水平低,產生了二、三產業對農村勞動力吸納能力明顯不足的現象,直接影響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速度與規模。
三、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政策選擇
(一)建立就業培訓機制
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高低關系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河北省要把沉重的農村人口壓力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必須加大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強化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為此,要根據市場和企業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實行定向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要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農民職業培訓的積極性,鼓勵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用人單位開展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各級財政要安排專門用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資金。同時,增加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在普及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推廣適用技術教育。有效地開展對農村勞動力分層次、分專業、分類型的培訓,為農民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
(二)調整產業結構
一是要加強農業內部的轉移,發展高效農業,加速種植業剩余勞動力向畜牧業、漁業、林業的轉移;二是要優化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現代加工制造業,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培育壯大重點優勢產業,促進第二產業的優化升級;三是要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發展,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軟件業、信息服務業、金融保險業、文化產業、房地產業、現代商貿業以及居民服務業等現代服務產業,充分提高第三產業的勞動吸納能力。
(三)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首先,要積極培育和發展統一的城鄉勞動力市場,打破城鄉居民在用工機會和報酬上的不平等,為農村勞動力創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其次,各級政府要在鄉村建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中介機構,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規范各項業務發展,提高服務效率。再次,應盡快建立起功能齊全、反應靈敏、信息量大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信息網,為農村勞動力的培訓、轉移提供切實可靠的信息。最后,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中介組織要進一步加強對外聯絡,擴大我省勞務輸出的規模,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不斷拓寬境外、國外勞務輸出領域。
(四)掃除制度障礙
1.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要建立城鄉統一的以身份證管理為核心的人口流動制度,放寬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減少甚至取消落戶費用,允許農民自主進城定居,逐步調整大中城市戶口遷移政策。積極探索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登記制度和統計方法,代之以常住地登記的戶口分類統計制度。
2.創新土地制度
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現農村土地私有化,要在明確界定集體產權的基礎上,實施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離,保留進城農民繼續分享集體積累利益的權利和承擔相應的義務。
3.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和完善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社會保障體系,應優先解決突出的基本保障問題。要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建立必要的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等救助補貼制度。逐步建立起進城務工人員的養老保險、醫療、高危職業的傷殘保險制度。在建立和健全全省統一的農村轉移勞動力養老、醫療保險的基礎上,擴大進城農民的失業保險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圍,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風險和成本降低到最小。
4.推進法治建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強大的法律保障
依法維護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認真貫徹執行《勞動法》、《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等精神,落實進城農民的平等就業權和勞動保護權,并制訂出適應河北省省情的有關細節,用法律的手段規范農村勞動力流動、轉移、就業等一系列問題。建立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服務的法律咨詢及援助機構,加大相關法律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要不斷完善和建立起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就業保障、土地流轉、進城定居等法律體系,逐步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上來。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