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菁
一、研究背景
目前人口經濟學家對人口紅利理論的研究較多是針對宏觀的區域(多國或一國家)進行的。本文試圖將人口紅利理論引入一個較小的區域,研究廣東省這一特定區域的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口紅利理論的研究范圍,加強了該理論的研究深度。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領頭雁廣東省,它的人口紅利狀況是怎樣的?廣東省人口紅利對經濟的貢獻怎樣?廣東省人口紅利有沒有得到充分實現?若沒有,應采取哪些措施來促進人口紅利的最大化實現?本文正是基于這些背景來研究廣東省人口紅利及其實現的。
二、廣東省人口轉變狀況及人口紅利分析
(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動分析
廣東省歷年人口變化情況(單位:‰)
數據來源:各年廣東統計年鑒。
建國以來,廣東省的人口轉變大體經歷了恢復發展時期(1949—1958年)、緩慢增長時期(1959—1961年)、快速增長時期(1962—1970年)、控制增長時期(1971—1979年)、有計劃發展時期(1980—1989年)和有效控制下的低速增長時期(1990年至今)等六個階段,目前已總體實現了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較高的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轉變。
不可避免,大約在2025年前后,廣東的人口紅利將有可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會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故可以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20年代,是廣東利用人口紅利的最佳時期。
(二)廣東省人口撫養系數的變動趨勢
數據來源:各年廣東統計年鑒。
1964年,廣東的總人口撫養系數高達83.01%,這主要源于高少兒人口比例導致的高少兒撫養系數。其后,出生率和少兒系數不斷降低,少兒撫養系數隨之下降,1989年降至55.19%。由于老年撫養系數變動的幅度不大,總撫養系數變化的曲線與少兒撫養系數基本一致,也是先有下降,再緩慢上升而后快速下降的趨勢,但上升的時期較短。1993年以后基本是趨于下降的,即從1993年的65.66%下降到2007年的36.04%。人口撫養系數的降低,減輕了勞動力的供養負擔和社會負擔,有助于增加勞動投入和資本積累,為經濟增長提供重要的支持。
在此過程中,伴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緩慢提高,老年撫養系數漸趨升高,但速度較慢,從1982年到2007年,僅升高1.05個百分點。但隨著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穩定下來,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減緩以及老年系數的不斷增大,老年撫養系數升高的速度將會加快。
從以上兩點分析可以看出,廣東的人口紅利期在2015年左右即將結束,人口紅利視窗即將關閉,人口老齡化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老齡化的逐漸發展使得人口紅利的優勢將逐漸弱化甚至消失。因此,提高人口紅利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兌現人口紅利以加速廣東省經濟增長顯得尤為重要。
三、廣東省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判斷人口紅利是否為經濟增長所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利用,需要使用長期的經濟增長數據、人口數據和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績效的變量數據進行分析。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假設經濟總產出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Y=ALαKβ(1)
其中,Y代表經濟總產出,以地區生產總值表示;L為勞動力,用從業人員數表示;K為資本投入,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表示;α為勞動力投入的產出彈性系數;β為資本投入的產出彈性系數。
對(1)式兩邊取自然對數得到:
InY=InA+αInL+βInK
本文數據來自《廣東統計年鑒2009》,利用2009年廣東統計年鑒中的最新數據,運用動態計量模型考察1978—2008年廣東省總體勞動力投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由于時間序列數據一般是非平穩的,如果直接采用OLS回歸分析就可能產生“偽回歸”的現象,因此要對這三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和協整分析,以得到三者之間長期穩定的關系。本文計量分析采用Eviews5.0。
(一)變量時間序列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協整檢驗之前,要先對地區生產總值(InY)、從業人員數(InL)和社會固定資本投資總額進行ADF 單位根檢驗,來考察它們的平穩性。
結果如下表,對數化后原序列非平穩,經過二階差分后為平穩序列,因此,三者都是(2)階單整序列。
變量序列的單位根檢驗結果
注:表中D表示一階差分,D2表示二階差分;C表示漂移項,t表示含趨勢項,p表示之后階數。ADF檢驗中是否需要加漂移項、趨勢項,以其相應系數是否具有非零顯著性為準則。滯后階數p的選擇標準為AIC,AC最小。
(二)協整分析
由于InY、LnL、LnK 都是I(2)階單整序列,滿足協整檢驗的條件,我們采用AEG檢驗法。
第一步:進行協整回歸
用LnL、LnK對InY進行OLS回歸,得方程(2):
InY=-13.1+2.08InL+0.61InK+e(2)
(4.6) (9.67)
R2=0.99,F=1700
其中括號里的數字是t值,e是回歸殘差。
第二步:對殘差序列e進行平穩性檢驗
如果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則說明InY、LnL、LnK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擬合方程中的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反之,變量之間不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回歸方程是一個“偽回歸”。在檢驗殘差序列e是否平穩時,我們同樣采用ADF檢驗法。
殘差序列e的ADF檢驗結果
由于ADF 值小于顯著水平5%時的臨界值,可以認為估計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故InY、LnL、LnK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且InY=-13.1+2.08InL+0.61InK+e。
從模型的各項檢驗指標來看,R2=0.99,可以看出方程擬合優度。從t統計量來看,變量的顯著性較高。同時該模型的F值為1700,說明方程的總體對數線性顯著,該模型通過方程總體的顯著性檢驗。
從模型中可以看出,廣東省勞動投入的產出彈性為2.08。說明每增加一單位勞動,可帶來2.08單位產出的增加,可見廣東省的勞動投入彈性較高。
四、廣東省人口紅利兌現情況及原因分析
數據來源:各年廣東統計年鑒數據計算所得。
從就業率與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比較上來看,仍有一部分勞動年齡人口沒有參與經濟活動,而且近10幾年來有逐漸擴大的趨勢。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率先設立了經濟特區,吸引了境外資本的流入,主要建立了勞動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較大,勞動力的充足供應是這一經濟增長模式的重要源泉,因而勞動力的增加對經濟增長起到重要的作用。此階段,就業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但隨著經濟實力的加強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廣東在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逐漸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轉向資本和科技密集型為主,因此,雖然對勞動力的需求依然很大,但需求的層次正在或已經發生變化,從低端的體力型勞動力需求轉為高端的技術型勞動力的需求。從2003年開始,珠江三角洲出現了用工短缺,即所謂的“民工荒”。實際上,這種勞動力的短缺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民工短缺,而是對具有專門勞動技能和高級腦力勞動力的需求出現短缺,是結構性的短缺,而不是數量上的。
勞動力資源被充分利用是實現人口紅利的關鍵。蔡
等認為,如果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那么人口紅利就難于兌現, 社會也承受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 充分就業是實現人口紅利和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關鍵。于學軍進一步指出, 在人口紅利期, 機遇與挑戰并存。如果勞動力人口不能充分就業, 那么勞動力人口與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就沒有區別,不僅未能發揮勞動力優勢, 反而成為社會的負擔人口。因此, 在人口轉變帶來的人口紅利式微和視窗關閉之前, 應以最大化就業為目標, 充分開發和利用相對充裕的勞動力資源。
五、總結和政策建議
前面已提到充分就業是實現人口紅利的關鍵,那么如何做到充分就業使得廣東省人口紅利得到最大化的實現?結合廣東實情,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通過擴大就業最大化開發廣東尚存的人口紅利。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廣東仍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勞動力的充分供給,但這要以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為前提。這就要求推動相關領域的政策調整和制度建設,包括消除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制度性障礙。
其次,加快人力資本積累的力度。首先,通過重新配置教育資源, 擴展教育領域和受教育時間,建立終身學習型社會。其次從健康角度,尋找并抓住最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的關鍵領域,如青少年健康素質、婦女生殖健康和勞動者健康和工傷保險等,也可以提高人力資本形成效率。此外,加快發育勞動力市場,通過形成一個機制完善的勞動力市場,給予人力資本以正確的回報, 鼓勵和加快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并且形成準確的勞動力價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最后,利用廣東省的雙轉移政策,將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市,縣, 使得這些地區勞動力就近就業,不僅充分利用了勞動力也提高了勞動力的利用效率。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