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
【關鍵詞】曹植;安鄉侯;晉州侯城村;安城鄉;無極安城
【摘要】曹植是魏王曹操之子,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黃初二年(221年)被魏文帝曹丕詔貶安鄉侯。后來,后魏明帝曹睿詔封其外祖父甄逸為安城鄉侯。對于曹植被貶安鄉的地望以及安鄉的級別,歷代眾說不一,而且北宋以來諸多文獻將安鄉與安城縣混為一談。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考據,結合實地調查,論證曹植被貶之安鄉是縣轄的下一級政區“鄉”,其故址在今河北省晉州市侯城村。而曹睿詔封其外祖父甄逸之安城鄉,則位于今無極縣安城村。
安鄉,西漢時期為劉氏子孫侯國封地。三國魏時期,成為鄉級列侯封地。曹植曾一度被貶安鄉侯,其地望在今晉州侯城村。而安城鄉是無極甄氏列侯的封地。太和元年(227年)三月,魏明帝曹睿“以中山魏昌之安城鄉戶千,追封(甄)逸,謚曰敬候,適孫像襲爵。”[1]其址在今無極縣之安城。但北宋的《太平寰宇記》將甄逸所追封的安城鄉訛為安鄉,于是元明清一統志及清代以來的《無極縣志》均因襲了《太平寰宇記》的訛誤,將安鄉與安城鄉混為一談,后世有了安鄉地望之爭。
一、曹植被貶安鄉侯之史實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與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穎慧,年10歲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十幾歲時,曹操懷疑其文章是請人代寫的,曹植請父親當面測試,幾經面試,曹植的確“援筆立成”[2]。他深得其父曹操的喜愛,曾一度欲立為王世子。為嗣位之爭,曹丕與其弟曹植的斗爭從此開始。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被封平原侯,十九年(214年)徙臨淄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關羽所圍,曹操以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派其前去解圍,這是掌握軍權的象征,是曹操重點培養的征兆。曹丕獲悉,帶著酒菜,跟曹植一起喝酒,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來傳曹植,連催幾次,曹植卻酣醉如泥,不能受命。曹操一氣之下取消了曹植帶兵的決定。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于在立儲斗爭中漸占上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稱帝。曹植從此處處受到限制和打擊。
魏王曹丕在《曹植貶封安鄉侯詔》中曰:“黃初二年,監國謁者灌均希旨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骨肉之親,舍而不誅,其改封植。”[3]曹植常酣飲醉酒,態度傲慢,威脅朝廷欽派監國使者,按律當治罪,只是礙于太后的面子,才免于治罪,貶爵安鄉侯。但曹丕誅殺了曹植親信丁儀兄弟及其家族的男性,打擊曹植的勢力。曹植在驚恐中寫了《初封安鄉侯表》,以表示謝罪。
曹植被貶之安鄉,是漢魏時期縣以下的鄉級侯國。《后漢書·百官志》載:“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 [4]魏承漢制,列侯仍分食縣、鄉、亭等級別。如蜀國大將趙云,封順平侯,為縣級侯爵;關羽封漢壽亭侯,是漢三國最低一級列侯。曹植由臨淄侯貶為安鄉侯,是由縣級侯國貶為鄉侯。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睿繼位,即魏明帝。曹植從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浚儀王、東阿王,最后一個爵位陳王。太和六年(232年)曹植逝世,謚思,故稱“陳思王”。其墓位于山東聊城市東阿縣魚山西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植確曾被貶安鄉侯,但他在《遷都賦》序中卻沒有提到安鄉侯之事。他說:“余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末將適于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5] 所謂“號則六易”,而《遷都賦》序卻體現了 臨淄、鄄城、雍丘、浚儀、東阿五次徙封。平原侯是初始封號,是其父曹操健在時的封號,“轉出臨淄”是一變,“中命鄄城”是二變,“遂徙雍丘”是三變,“改邑浚儀”是四變,“而末將適于東阿”是五變,這其中實際上還曾被貶安鄉侯。但 安鄉侯只是一個懲罰性的象征,曹植并沒有到安鄉,因此他稱“居實三遷”,也就是臨淄、鄄城、東阿。
另外,黃初元年(220年)曹丕自立為帝,厚待前朝著名謀士程昱(141-220年),復為衛尉,從安國亭侯“進封安鄉侯,增邑三百戶,并前共有八百戶。分封其少子延及孫曉為列侯。方欲以為公。會薨,帝為流涕,追贈車騎將軍,謚曰肅侯。”[6]年逾80歲的程昱病逝后,兒子程武嗣位。程武死后,其子程克嗣位。程克死后,其子程良嗣位。直到司馬氏篡權,程氏家族一直是安鄉侯。
曹植被貶安鄉侯只是一個虛名,而實際食邑安鄉侯是程昱的后裔們。
二、無極甄氏被封安城鄉侯之史實
無極甄氏是漢魏時期名門,尤其是曹丕夫人甄洛是東漢末年到曹魏時期的著名才女,建安文學女性代表之一。
甄洛(182-221年),一名甄宓、甄芾,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先人甄邯為漢太保,父甄逸任上蔡令。建安間,甄氏嫁袁紹之子袁熙,婚后袁熙北上幽州,留其在鄴城奉侍婆母。獻帝七年(202年)官渡之戰,袁紹被曹操大敗而死,身為幽州刺史的袁熙敗逃遼西,曹操攻克冀州鄴城。曹丕對甄氏一見鐘情,曹操聞知,遂為曹丕迎娶甄氏。
甄氏嫁曹丕后,生子睿及女東鄉公主。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丕即王位,甄氏雖未封王后,但實際上統領后宮,位居諸妃之上。黃初元年(220年)十月,曹丕踐阼帝位,“山陽公(漢獻帝)奉二女嬪于魏,郭后、李、陰貴人并愛幸,后愈失意,有怨言”[7]。隨著曹丕稱帝,后宮佳麗增多,甄氏容貌日漸衰減,被曹丕疏遠,甄氏不免心有所怨。后來曹丕新寵郭女王誣陷甄氏,曹丕于黃初二年(221年)六月將甄氏“遣使賜死,葬于鄴(今河北省臨漳縣鄴鎮東南靈芝村)”[8]。其子曹睿即位,追謚甄氏為文昭皇后。太和元年(227年)三月,魏明帝為厚恤外祖父甄逸家族,“以中山魏昌之安城鄉戶千,追封逸,謚曰敬候,適孫像襲爵。”[9]后世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有相同的記載。無極甄氏家族被封魏昌之安城鄉侯,在今無極縣安城。
三、關于安鄉與安城鄉故址爭議
對于安鄉故址,后世有兩種觀點:一是無極縣東3公里安城說。《大清一統志·正定府》記載:“安鄉城,《太平寰宇記》:故安城,在無極縣東南六里,《水經》云:‘安城即魏昌之安鄉也。《魏志》云‘明帝太和元年封外祖甄逸為安鄉侯,嫡孫襲爵,即此城也。”[10]新編《無極縣志》亦載:“安鄉城舊址,安鄉城,在今縣城南3 公里,漢置縣,屬巨鹿郡。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封趙襄王之子喜為安鄉侯。東漢時并入魏昌縣。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黜貶曹植為安鄉侯。《太平寰宇記》稱:安城在‘縣城東南六里。《水經注》云,安鄉即魏昌之安鄉,三國魏時,魏明帝于太和元年(227年)贈外祖父甄逸為安鄉侯,子孫承襲,筑以居住。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前村東墓地有八角形曹植碑,漢白玉質,今不復存。”[11]二是晉州城東北侯城村說。《大清一統志·正定府》還記載:“安鄉故城,在晉州東,漢置縣,屬巨鹿郡,竟寧元年封趙哀王子喜為侯國,后漢省。”并沒有說明這里是曹植所貶安鄉。但《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標注了安鄉的具體位置在今晉州東8公里左右,今侯城村[12]。
那么,以上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在封建社會,封列侯是嚴肅的大事,既然魏明帝的先王曹丕已詔封了名臣程昱家族為安鄉侯,魏明帝曹睿就不可能再封外祖父為安鄉侯。因此,安鄉與曹睿詔封其外祖父的安城鄉(無極安城)不可能是一個地方。無極的安城既然是安城鄉侯的封地,就不是安鄉侯的封地,這應該是常識,所以《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注安鄉侯封地在晉州侯城,而安城鄉侯封地在無極安城。而無極安城之“安鄉說”,應源于引用歷史文獻的訛誤。《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巨鹿郡”有安鄉侯國。《王子侯表》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封趙哀王之子喜為安鄉侯。曹魏王朝詔封程昱的安鄉,與西漢安鄉侯國名號有關,應該是同一個地方,只是侯爵食邑級別不同,西漢為侯國,曹魏為鄉侯。那么西漢安鄉侯國的封地是在無極安城,還是在晉州侯城呢?由于兩漢的歷史文獻只記載郡縣隸屬關系,并沒有像唐代李泰《括地志》和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縣治相對郡治的方位與距離,再加上安鄉侯國在魏晉以后廢置,因此,魏晉以來對安鄉侯國的城治位置失載,所以出現了無極安城與晉州侯城兩說之爭。
但《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者不僅把曹魏安鄉標注在晉州侯城,把無極安城標注為安城鄉,而且把安鄉侯國的位置也標注在晉州侯城,為什么會如此肯定地把安鄉標注在晉州侯城,而沒有采納《無極縣志》關于安城的說法呢?我認為理由有三:
一是從曹魏的安鄉和安城鄉入手,進行甄別。因為《三國志·甄皇后傳》、《資治通鑒》等史籍中,都明確記載曹睿詔封其外祖父甄逸為安城鄉侯,且說明在魏昌(今無極),因此安城鄉的位置是無極安城,沒爭議。那么,此前曹丕詔封的安鄉侯就肯定在另一處,也就是晉州侯城。
二是既然安鄉(鄉級侯爵)與西漢安鄉侯國(縣級)有關,宋代的《太平寰宇記》在引用《三國志》關于甄逸封號“安城鄉侯”的時候,都訛為“安鄉侯”,其錯訛太明顯,肯定不宜采納,所以西漢安鄉侯國的位置,應在晉州侯城。
三是西漢的安鄉屬巨鹿郡,史籍有明確記載。而曹魏的魏昌之安城鄉,屬中山國。《漢書·地理志下》記載:安鄉侯國與
四、關于安鄉相關文物的甄別
關于漢魏時期的安鄉,因與曹植發生了一點點關系,因此,后世攀附名人的附會很多。在無極安城,不僅當地村民至今堅持認為該村就是曹植被貶的封地安鄉,而且民國時期還有關于紀念曹植的所謂“碑刻”,甚至當今無極縣許多文人都堅持該縣舊志中記載曹植被貶“安鄉侯”,就是無極安城。筆者以為,所謂曹植的碑刻及無極安城村附近出土的漢魏時期墓葬的幾個陶器,都難以作為漢魏安鄉城地望的佐證。甚至安城是否漢魏古城遺址,還需要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以所發現的遺跡、遺物來證明。所謂民國時期保存的曹植“碑刻” ,應該是近代以來民間附庸風雅的偽作之物,不能作為歷史學研究的證據。
再者,明清以來某些縣志,作為史學研究引文的價值不大。因為當時編纂縣志的地方文人,對史料把握不嚴格,引文錯訛甚多,所以,須對照歷史典籍和距離史實最近年代的文獻進行考訂。一個基本的史實證明,清以來歷代《無極縣志》記載魏明帝曹睿給外祖父加封“安城鄉侯”這個封號,從來沒有一個正確的。但無極之安城確是魏明帝曹睿詔封其外祖父甄逸安城鄉的封地,而且是曹魏時期無極甄氏列侯的象征,其歷史地位并不比程昱所封安鄉地位低。
對晉州侯城歷史文化遺存,筆者與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謝飛研究員、石家莊市文物局張獻忠研究員等考古工作者一并進行了調查。在該村周邊,存在一座故城遺址。據宿老介紹,在上世紀60年代,土城墻尚存,城垣四四方方,圍村子一圈,四街四關,南北、東西各有1公里。土城墻高四五米,寬三丈,城墻外還有溝,溝里有水。可惜如今絕大多數城垣已被拆除、填埋,唯村西北角尚有一段殘破的夯土城墻,且墻外仍然是一條壕溝。老人說,過去村里打井、挖豬圈,常挖出磚塊,有的帶條紋,也有大大薄薄的。2003年文物普查中,在侯城村挖掘一漢代墓葬,出土了一些漢代文物。
五、結語
無極安城與晉州侯城是河北平原兩處重要的漢魏列侯城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無極安城作為無極甄氏家族的封地先后延續三代,與曹魏政權命運相伴生。而晉州侯城作為漢魏時期安鄉侯國和安鄉列侯封地,曹魏時期程昱家族封侯延續四代。尤其是西漢時期,安鄉侯國作為縣一級侯國封地,應該具有城垣。而且在東漢曹魏時期仍保存著城垣和護城濠,甚至作為歷史遺跡一直殘存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筆者希望通過對這兩處遺址的考古發掘,一方面為還原歷史提供有力的文物佐證,另一方面,通過對一系列歷史文化遺存的發掘,以及對無極甄氏和晉州文化的整理研究,發展文化產業,帶動村鎮文化的發展。
[1] 《三國志》卷5《魏書五·文昭皇后傳》,載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二十五史》合訂本,第二冊總1087頁,《三國志》21頁1。
[2]同[1],卷19《魏書十九·陳思王傳》,《二十五史》合訂本第二冊總1133頁,《三國志》67頁3。
[3]同[2],第二冊總1135頁,《三國志》69頁3。
[4] 《后漢書》卷38《百官志五·列侯》,載同[1],第二冊總843頁,《后漢書》83頁4。
[5]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卷4,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427頁。
[6]同[1],卷14《魏書十四·程昱傳》,總1118頁,《三國志》52頁2。
[7][8][9]同[1],卷5《魏書五·文昭甄皇后傳》,總1087頁,《三國志》21頁2。
[10]《大清一統志》卷18《正定府·古跡》,清乾隆刻本,第6頁,存于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部。
[11]《無極縣志·文物古跡·古代遺址》,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1頁。
[12]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3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年,第11-12頁。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