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廣成


2012年6月8日《華西都市報》以“耳目一新:對對聯”為題報道今年四川高考語文試題:
不少考生反映,語文試題整體上不難,也沒有偏題怪題。而整張試卷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有一道題采用了對聯的形式,并間接考察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暗谝粋€對聯的下聯是:‘明月千里寄相思,要求對上聯;另一個對聯的上聯是:‘賽龍舟不忘楚風遺韻,要求對下聯。整個對聯題目要求融入節日元素?!?/p>
“這是在考察中秋、端午等中國傳統節日,比較具有中國特色?!笨忌斡畹险f。
同版刊登的特級教師評論:
進一步彰顯了重視文化傳承的命題思路,因為對聯是中國盛行的文學形式,歷史悠久,張貼對聯往往與傳統節日聯袂而行。試卷著眼的兩個傳統節日——端午與中秋,一個以歷史人文氣息見長,一個以親情意味見長,給出的上聯與下聯既有節日活動氣息,又有明確的節日意象,有利于引領學生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形成愛國思親、忠勇愛家的美好品德。
2012-06-09四川新聞網:《專家總評高考四川卷: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說:
“平實而鮮活、厚重而親切”?!皞鹘y節日對聯的撰寫在考查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激發考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感情”。
考對句早已有之
“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有一道題采用了對聯的形式”,這是套話。退回近80年,在1933年7月,陳寅恪先生應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劉文典教授之請,代擬當年夏季入學考試國文題目為“夢游清華園記”,也出過對子之題,出句為“孫行者”。陳先生在《學衡》第柒拾玖期發表了《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闡發了自己的觀點。他概括以對對子為國文試題的優點是:“所對不逾十字,已能表現中國語文特性之多方面。其中有與高中卒業應備之國文常識相關者,亦有漢語漢文特殊優點之所在,可藉以測驗高材及專攻吾國文學之人,即投考國文學系者?!辈恼Z言學和文學理論高度分四條說明:
1.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
2.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
3.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
4.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
上世紀80年代高考試題也曾出現對對子的題目(容后細說),豈止今天才來“新”什么“耳目”?再說“融入節日元素”,亦未必是高考試題的主要要求。對對子是一種試題形式,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對仗、聲律的基礎常識(呂叔湘教授認為前者屬于語法和修辭范疇,后者屬于語音和修辭范疇),這才是命題的根本目的。
出句該是合格產品
前引特級教師評論說:
16題要求考生賞析反復修辭手法;18題閱讀文段后進行概括;19題根據要求對對聯;20題仿寫句子等:都從不同側面以難易程度不同的題目考查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利于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高語言能力,發展語文素養。
根據此語我們可以分析分析,本次試卷這些出句是否合乎對聯的基本要求?
先說80年前的出句“孫行者”,陳寅恪先生自述:
其對子之題為“孫行者”,蘇東坡詩有“前生恐是盧行者,后學過呼韓退之”一聯(見《東坡后集》柒《贈虔州術士謝[晉臣]君七律》)?!绊n盧”為犬名(見《戰國策》拾《齊策》叁“齊欲伐魏”條及《史記》柒玖《范睢傳》),“行”與“退”皆步履進退之動詞,“者”與“之”俱為虛字。東坡此聯可稱極中國對仗文學之能事。馮應榴《蘇文忠公詩注》肆伍未知“韓盧”為犬名,豈偶失檢耶?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孫行者”為對子題者,實欲以“胡適之”對“孫行者”。蓋猢猻乃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猾耳。
從平仄安排看,“孫行者”平平仄,“胡適之”、“韓退之”平仄平(首字可平可仄),合乎聲律要求。
看看今年語文試題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其字音平仄排列是“平仄平仄仄平平”。問題出現了:頂節尾字“月”和頭節尾字“里”都是仄聲,于律犯了不“交替(遞換)”的大病!如果改為“月明千里寄相思”(“仄平平仄仄平平”)就合律順口了。
如按原題,根據屬對規則,上下聯相應的字必須平仄相對,未必考生也要對個“平平平平平仄仄”嗎?這又犯“失替”之忌,合格嗎?他要是對個“仄仄平平平仄仄”,確實合乎對聯規則,可閱卷先生能夠認可嗎?如果兩種對句都給分,豈不是不講標準了嗎?
另一試題“賽龍舟,不忘楚風遺韻”依普通話聲調是“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如果考生學過“飲茶粵海未能忘”,懂得聲韻知識,了解“忘”字可讀平聲,他認為出句仍有不交替的毛病,那你命題者如何解答?
陸以湉《冷廬雜識·對對難》:“吾郡有師弟同赴省試,至武林關,天晚關閉,師出對曰:‘開關遲,關關早,阻過客過關。弟應聲曰:‘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是科弟獲雋。”不可不讀!
專家示范問題大
高考后,網上公布了2012年四川高考語文試題第19題:
補寫下列有關節日的兩副對聯。注意:1內容與節日相關。2可以不考慮平仄。
端午:賽龍舟不忘楚風遺韻
中秋:明月千里寄相思
答案示例:
聞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清風一縷拂丹桂
好一個“可以不考慮平仄”,七個字,僅僅七個字借助高考語文命題要求,就輕而易舉地否定了傳統詩詞賦聯的文化素質和教養,否定了從古到今對聯創作者和研究者的心血!
這些專家如此說,并且如此行。他們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布集體研究的結果——答案示例,向語文界、對聯界、民俗學界、教育界……挑戰。
這又使我們想起幾十年前在楹聯界泛起的“破格”論。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抵制“偽劣產品”,求同存異,取得共識,中國楹聯學會第五屆第十七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頒發了《聯律通則》,明確表示:
楹聯的基本特征是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
基本規則第五條:平仄對立。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單邊兩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接,平仄規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遞換,傳統稱“平頂平,仄頂仄”。
本通則作為楹聯創作、評審、鑒賞在格律方面的依據。由中國楹聯學會解釋。本通則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這個創舉為規范對聯這一文學體裁作出很大的促進,已經獲得文化、學術、教育各界的支持,可惜被這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三板斧劈來,厲害!請看第一“斧”:
賽龍舟不忘楚風遺韻——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聞粽香尚思屈子忠魂——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此聯節奏為“1-2-2-2-2”,第三字是音節落腳字,必須嚴守平仄規定,而今“舟、香”同為平聲,失對!“忘”字本兩讀,而今只能依考官“潛規則”執行?!皣L角粽”、“吃粽子”雖嫌直白,可還是合律,勝于“聞香”。
上下聯同說一事,內容是否略欠豐贍?再領教第二“斧”:
清風一縷拂丹桂——平平仄仄仄平仄
明月千里寄相思——平仄平仄仄平平
此聯節奏為“2-2-1-2”,頭節落腳字必須平仄相對,“縷、里”同仄,失對!第六字同平,失對!它也不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特殊句式。豈不混亂?
命題專家對學生可以降格以求,但幾位共擬的“答案示例”理應是“典范”,怎么可以像中學生那樣“可以不講平仄”呢?專家尚且如此自降級別,等同于中學生,豈不有失身份!
問題一大堆。是誰的失誤,有關人士能否給個解釋!
平仄協調法上乘
上世紀80-90年代,對聯界“破格”論與“格律”派之爭,持續很久。當時中國楹聯學會沒能明確表態,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伯熙為《新春聯集萃》序曰:
上乘之作還考究聲律,務使平仄協調,讀來抑揚鏗鏘。不過為達普及的目的,音韻格律的要求不必太多,以寬松為宜,甚至可以不計。
這似乎成為一錘定音,一直延續至今,指揮著高考對聯試題的擬定與評分。這是歷史淵源。
前已指出,中國楹聯學會第五屆第十七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頒發了《聯律通則》(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作為楹聯創作、評審、鑒賞在格律方面的依據。可是,語文教育界和命題者卻視而不見,置若罔聞。我們認為,既然命題關乎對聯的基本要求,就應該認真考慮《聯律通則》的要點(如前舉第五條)。如果王伯熙先生健在,那么耳順且將古稀,他一定會修改二十多年前的發言,強調按照《聯律通則》考慮界定對聯的基本要求,放棄“音韻格律的要求……可以不計”的主張。
語文教師本身的屬對水平則是關鍵所在:不理解屬對的重要性者,急于和偏于抓“大頭”,忽視“小技”;不完全掌握屬對知識和技能者視為畏途,難以下水探珠,何言其他。
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各地楹聯學會可以而且應該為中學語文教學提供咨詢輔導,幫助語文教師(特別是“高級”的)學習和掌握屬對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能夠把知識和技能再傳授給考生。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