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撫順
【關鍵詞】河北武安;冶鐵業;考古發現
【摘要】河北武安有著豐富的鐵礦資源,歷史上冶鐵業發達。本文概述了建國以來武安固鎮漢代冶鐵遺址、礦山村煉鐵爐的發掘、發現及午汲古城鐵器的出土情況,介紹了近五年來武安牛頭、固鎮兩處煉鐵爐的發掘及固鎮古城、固鎮棋盤地古墓葬出土鐵器的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對武安古代冶鐵業得出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地處晉、豫、冀三省交界地帶,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自然資源都十分豐富,尤其是
然而,與武安冶鐵業的重要地位不符的是,武安冶鐵考古工作仍相對滯后,尤其是見諸報道的冶鐵考古資料很少,不利于冶鐵考古研究工作的開展。而且隨著現代開發的深入,很多煉鐵遺址及信息資料已經處于消失的邊緣。因此,本文擬對武安冶鐵前期考古及新的發現予以簡要介紹和總結,以促進冶鐵考古研究工作的開展。
一、武安冶鐵前期考古
武安冶鐵考古始于上世紀50年代,除古墓葬、古遺址發掘中曾發現大量鐵器外,1976年的邯鄲地區文物普查,1979-1982年的武安
1、午汲古城出土鐵器
1956年5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發掘組對午汲古城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清理了一批東周至西漢時期的灰坑、窯址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葬?;铱又谐鐾恋蔫F器數量最多(共17件,多殘缺),有犁、鋤、鐮、刀、齒輪、鐵鋌三棱銅鏃、鐵箭頭和一些因氧化過甚而無法辨別器型的碎塊。其中一件鐵齒輪屬全國罕見,該齒輪殘缺一半,為單模鑄成,一面平,一面略凸起,斜齒,整體形狀像風車,中心有貫穿的方孔,在其一邊有一個似鉚釘狀的小凸包。至于此鐵齒輪是什么機械上的零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1]。
2、固鎮漢代冶鐵遺址
1979年,邯鄲地區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對固鎮漢代冶鐵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該遺址位于冶陶鎮固鎮村北,固鎮古城東側,當地俗稱“藥葫蘆地”的臺地上。此次發掘共開探溝4條,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鐵器,包括犁、鏟、鐮、馬銜、鉤、鏵、爐條、裁刀等工具,以及一部分熟鐵半成品。在遺址內發現殘爐基、殘爐壁和數量較多的爐渣、碎礦石層、耐火磚、紅燒土以及白灰、木炭、爐塞等,此外,還發現有灰坑、工作面、窖穴等遺跡。由此可見,當時的冶鐵業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技術上都已具有一定的規模。
3、陽邑冶鐵遺址
位于武安城西27.7公里陽邑鎮陽邑東街東南坡地,主要遺跡為料石場、煉鐵爐。料石場遺址土質為紅褐色,粘性較大,地表有陶片、耕土,修路時被鏟掉,下面裸露出大面積礦石與礦渣夾雜層。
煉鐵爐位于料石場臺地下第三層地塊斷崖處,前為石砌水渠。煉鐵爐有兩座,均高約2米,直徑1.5米,圓錐體,鼓腰,下部被土埋沒。爐體用河卵石砌成,壁厚0.7米,爐體內硫化物中未發現木炭之類。該地文化層內涵豐富,陶片多為戰漢陶器殘片,據此及礦渣、硫化物推斷,此爐應為漢代冶鐵遺址。
4、礦山村煉鐵爐
位于武安市城北13.5公里的礦山村南部,現僅存兩座殘爐,編號為1號爐、2號爐。1號爐僅存東半壁,高約6米,底徑3米,中間部分較粗,兩頭小,呈鼓形,爐壁厚0.4~0.8米。高爐的砌法,外皮用礫石砌墻,內用河卵石、沙質耐火土砌成(圖一)。爐內殘留有礦渣、木炭、未熔化的礦石和青石子等硫化物。2號爐位于1號爐的東北56米處,殘高1米,直徑1.5米。據《武安市文物志》記載,上世紀50年代時,此地尚有古殘煉鐵爐多座,并有大量礦渣,有的礦洞內還發現有古代采礦工具痕跡。
另據《武安市文物志》記載,在陽邑鎮經濟村西的宋代文化遺址內,曾發現數座煉鐵爐及大量爐渣、鐵粉、木炭和冶鐵痕跡。在磁山鎮崔爐村西南臺地邊緣,原有一座煉鐵爐,腰鼓狀,高約6米,最大腹徑2.5米,爐壁由河卵石砌成,厚約0.7米,爐內有煤渣及礦石硫化物等。該爐為宋代遺存,已因公路拓寬建設破壞無存。在西土山鄉西土山村,據當地村民講,村西原有許多古代煉鐵爐,但因多年取土破壞,現已不存。上團城鄉西營井有20余座隋唐時期的煉鐵爐遺址,現在也所存無幾。
除上述地點發現有冶鐵遺址外,武安市磁山村西、中孔壁村南、河西村、中營井、馬村、冶陶村等地也發現有煉鐵爐或冶鐵遺跡,具體情況有待文物部門進行深入調查、發掘和研究。
二、武安冶鐵考古新發現
2008年以來,配合青紅高速公路建設及邯長鐵路復線工程穿越固鎮古城項目建設,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工程施工沿線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另外,2008年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對已有冶鐵遺址進行復查的基礎上也有新發現。其中較重要的是,在牛頭村發現并清理了一座隋唐時期的煉鐵爐,在固鎮村北清理了兩座金元時期的煉鐵爐,在固鎮古城遺址及古城西側棋盤地古墓葬出土了一定數量的鐵器。
1、牛頭煉鐵爐
該爐位于武安市冶陶鎮牛頭村南,
2、固鎮煉鐵爐
2011年11月,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在固鎮村北約700米處,當地俗稱“爐垴”的臺地上清理了兩座煉鐵爐。兩爐位于臺地北坡上部,并排而立。修筑方式為在坡上挖出邊長近3米的方形土壙,在土壙東、西、南三側用青色石塊及大塊河卵石壘砌成厚0.6~0.8米的爐壁,爐壁內側為用碎青石及耐火土砌成的耐火層,北側用耐火土封堵,預留鐵渣出口。
本次發掘將兩爐編號為1號、2號。其中1號煉鐵爐由于后期破壞、內部坍塌,原結構不詳。2號煉鐵爐在1號爐西側,保存稍好。爐膛呈圓形,腰鼓狀,頂部不存,最大內腹徑1.8米,高2.4米。爐底不平,中部有一南北向小溝,似為排風之用。爐膛北壁中部有一個寬不到1米的豁口,應為鐵渣、鐵水出口。鐵渣口外為鐵渣和鐵水出道,兩側用大塊卵石、條石壘砌成墻,平面呈喇叭口狀,剖面為斗形(圖三)。渣道北側為工作面,兩爐的工作面連成一片,現殘存面積近20平方米。爐壁已燒硫化,壁面留有爐渣、白灰等。爐內出土大量河卵石塊、生鐵塊、鐵礦石、礦渣、陶片、瓷片等。爐前工作面上填土為大量爐渣、碎石塊、黑色顆粒等。從填土中出土的爐渣判斷,當時燃料以煤為主,用木炭做助燃。根據爐內出土的陶片、瓷片及爐體結構判斷,這兩座煉鐵爐的時代為金元時期[2]。
在對兩爐所處臺地的臺面勘探后發現,表土下約0.8米處有大量礦石及礦渣遺存。
3、固鎮古城及固鎮冶鐵遺址新發現
固鎮古城位于武安城西南25公里的冶陶鎮固鎮村,是一座戰漢時期古城址。該古城總面積約46萬平方米,延續時間長,城內文化層堆積厚,遺跡、遺物十分豐富,城周邊古遺址、古墓葬眾多。據文獻記載,固鎮建村較早,金代設鎮;元代在村西北冶鐵,設有鐵冶提領;明代置固鎮關巡檢司,直至清初。
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固鎮古城進行考古發掘、全面勘察及考古測繪。在城內發掘區的灰坑中出土了部分鐵制品,有戰國時期鐵鏃,宋金時期鐵環、鐵質直柄馬刀,金元時期鐵
現在固鎮古城前城東北部、水庫西側,仍可見大面積冶鐵用料木炭堆積層和冶鐵爐基。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發現罐江溝冶鐵遺址。該遺址位于固鎮古城東部偏北,固鎮冶鐵遺址北100米處,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50米,文化層厚2~3米,遺址內涵極為豐富,遺址內有礦石、爐渣等堆積。
4、棋盤地古墓葬出土鐵器
2011年4-7月及10-12月,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對固鎮古城東北側的棋盤地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古墓葬72座,時代分屬戰國、漢代、曹魏三個時期。
此次發掘共出土文物342件(套),含鐵器18件,占總數的5.3%。其中,戰國時期墓葬出土鐵器6件,有鐵帶鉤、鐵刀、鐵
三、結語
綜上可知,武安冶鐵遺存豐富,但多未經系統考察與發掘清理。近年來,牛頭村煉鐵爐、固鎮村煉鐵爐的發現與清理,固鎮古城、棋盤地古墓葬中相當數量不同時代鐵器的出土,不僅為武安冶鐵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而且通過目前所掌握的調查及發掘資料,也使我們對武安古代冶鐵遺址及煉鐵爐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1、古代冶鐵遺址多位于距礦山及水源較近的地方。如固鎮、陽邑、磁山、礦山村等地,附近均有豐富的礦石資源,便于就地開采,運輸方便。冶鐵遺址多分布在河流兩岸,接近水源,可能也與煉鐵及生活方便有關。冶鐵遺址附近多有同時期古城存在,顯示著城址的功能、性質與冶鐵業有著密切的關系[5]。
2、古煉鐵爐多筑于二級或多級臺地的邊緣,爐頂及爐底外側多有較開闊的平臺,有的一側臨溝壑。爐前及爐頂的平臺,一是便于活動和操作,二是易于填充礦石原料、燃料及出鐵、排渣等。爐前溝壑主要是為了排渣和清除廢棄物品。
3、古煉鐵爐爐體頂部一側平臺上多有用于堆放燃料或其它原料的坑穴,可能主要是為了向爐內填充或補充原料方便而設。唐代以前所用燃料主要為木炭,宋代以后用煤炭煉鐵才逐漸得以普及。
4、古煉鐵爐的形制多為在土坡上掘出方形土壙,土壙內用大塊河卵石、礫石填充粗砂、耐火土砌成外墻,內側用小塊礫石、耐火土抹砌成爐襯,爐門用耐火土封堵。爐膛近圓形,呈腹徑稍大的腰鼓狀,利于爐氣合理分布,提高冶煉質量。爐前修整出工作面,以進行熔煉操作。
令人惋惜的是,雖然冶鐵考古越來越受到業內專家學者的關注,但武安市境內的煉鐵爐及冶鐵遺存仍處于日漸消失的境地。為此,加強相關保護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應大力開展專項調查、搶救性發掘、保護研究和宣傳教育等工作,保護好古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文得到喬登云所長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深表謝意?。?/p>
[1]孟浩,陳慧,劉來成:《河北武安午汲古城發掘記》,《考古通訊》1957年4期。
[2][4]資料正在整理中。
[3]資料待發表。
[5]段宏振:《趙都邯鄲城與趙文化》,科學出版社,2009年。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