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熹
中國長期封建社會存在一種漢語避諱的禮制,就是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帝王或父母尊長的名字,必須換成別的說法或寫成別的字。如果犯諱,特別是犯了皇帝的諱,就會招致嚴重后果。這種避諱禮制大約起源于周代,經漢魏六朝至唐宋而達到高峰,以后一直延續到清末。歷史上因避諱而改換的人名、地名以及事物名不少,給古書閱讀和古代漢語研究帶來影響,值得注意。
一、漢語避諱有多種方式,最常見的是用一個字(詞)代稱本名,包括語義代稱、語音代稱、文字代稱、綜合代稱等。
1.語義代稱。就是用意義上與本名相同或相關的字代稱本名。古代學者認為避諱代稱字必須與本名同義。《顏氏家訓·風操》篇:“凡避諱者皆須得同訓以代之。”兩漢二十一位皇帝名諱都有一定的同訓代稱字。據《漢書》注引荀悅云,西漢十二帝的避諱代稱字是:高祖劉邦,“諱邦之字曰國”。高后呂雉,“諱雉之字曰野雞。”惠帝劉盈,“諱盈之字曰滿。”文帝劉恒,“諱恒之字曰常。”景帝劉啟,“諱啟之字曰開。”武帝劉徹,“諱徹之字曰通。”昭帝劉弗陵,“諱弗之字曰不。”宣帝劉詢,“諱詢之字曰謀。”元帝劉奭,“諱奭之字曰盛。”成帝劉驁,“諱驁之字曰俊。”哀帝劉欣,“諱欣之字曰喜。”平帝劉衎,“諱衎之字曰樂。”
據《后漢書》注引伏侯《古今注》,東漢九帝名諱的代稱字是:光武帝劉秀,“諱秀之字曰茂。”明帝劉莊,“諱莊之字曰嚴。”章帝劉炟(dá),“諱炟之字曰著。”和帝劉肇,“諱肇之字曰始。”安帝劉祜,“諱祜之字曰福。”順帝劉保,“諱保之字曰守。”桓帝劉志,“諱志之字曰意。”靈帝劉宏,“諱宏之字曰大。”獻帝劉協,“諱協之字曰合。”除“炟”不見于古籍,其他都是比較常見的字。下面舉幾個例子。
避高祖劉邦諱,以“國”代稱“邦”。《說文》:“邦,國也。”“國,邦也。”互訓同義。《詩經》里的“國風”先秦本稱“邦風”。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簡所存《孔子詩論》第三簡:“邦風丌內勿也”,第四簡:“邦風氏也”。漢代避諱改稱“國風”。《史記?屈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秦代稱已歸附中央王朝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叫“屬邦”。《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屬邦。道官……收人,必署其稟年月日,受衣未受,有妻毋有,有者以律續衣食之。屬邦。”漢代避諱稱為“屬國”,管理屬國的官稱“典屬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典屬國,秦國掌蠻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復增屬國,置都尉。”
避高后呂雉諱,以俗名“野雞”代稱“雉”。同物異名。《史記?封禪書》:“野雞夜雊。”裴骃集解引如淳曰:“野雞,雉也。呂后名雉,故曰野雞。”高承《事物紀原》卷十:“野雞,即雉也。漢呂后稱制,避其諱故也。……至唐高宗諱治,又帝小字雉奴,故相承避諱至今也。”宋陸游《雜題》詩之四:“黍醅新壓野雞肥,茆店酣歌送落暉。”
避漢景帝諱,以“開”代稱“啟”。兩字同義。《說文》:“啟,開也。”《左傳?哀公九年》:“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漢避諱稱“微子開”。《史記?宋微子世家》:“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紂之庶兄也。”司馬貞《索隱》:“此名開者,避漢景帝諱也。”金星晨升于東方,又名“啟明”。《詩?小雅?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漢避諱稱“開明”。《大戴禮記?四代》:“《詩》云:‘東有開明。”孔廣森《補注》:“金星附日而見,昏曰長庚,晨曰開明。今《詩》字為啟明,如記或漢避孝景諱改。”二十四節之一名“啟蟄”。《左傳?桓公五年》:“凡祀,啟蟄而郊。”又名“驚蟄”。《逸周書?周月》:“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漢避諱,稱“開蟄”,也稱“驚蟄”。《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開蟄不殺,方長不折。”《漢書?律歷表》:“中營室十四度驚蟄。”后世“啟蟄”“開蟄”之名并廢而“驚蟄”存留至今。
魏晉以后,避諱代稱無定字,數量大增,情況也大大復雜起來。代稱字與本名既不一定“同訓”,也不一定同類。避曹操父曹嵩嫌諱,魏晉時北方人以“蔓菁”代稱“菘”。丘光庭《兼明書》卷五:“北人呼菘為蔓菁,與南人不同者亦自有由也。蓋鼎峙之世,文軌不同,魏武之父諱嵩,故北人呼菘為蔓菁,而江南不為之諱也。”“菘”是白菜,“蔓菁”是蕪菁,即大頭菜,不是同一種蔬菜。避南朝梁武帝蕭衍小字,以“絹”代稱“練”。《顏氏家訓?風操》:“梁武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練物為銷絹物,恐乖其義。”又周密《齊東野語》卷四:“梁武帝小名阿練,子孫皆以練為白絹。”“練”是煮過的白色熟絹,“絹”是一種薄的絲織品,用生絲織成,兩者工藝不同。避后趙高祖明帝石勒諱,以“轡”代稱“馬勒”。《廣韻?德韻》“勒”字下引《鄴中記》:“石虎諱勒,呼馬勒為轡。”又《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八引北魏劉芳《毛詩箋音義證》:“轡是御者所執者也,不得以轡為勒。且舊語云馬勒,不云轡,以勒為轡者,蓋是北人避石勒名也。今南人皆云馬勒,而以控為轡,反復推之,此為明證。又《詩》稱‘執轡如組,又曰‘六轡在手,以所執為轡審矣。”馬勒是帶嚼子的馬籠頭,轡是馬韁繩,都是御馬之物,但不是一回事。《現代漢語詞典》:“轡,駕御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轡頭,轡。”似與古義不同。宋避太祖趙匡胤之祖翼祖趙敬嫌諱,以“鴟”代稱“獍”。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義疏?十惡?逆惡》:“梟鴟其正,愛慕同盡。”曹漫之等譯注:“別本‘鴟作‘獍,應是原文。宋人避宋太祖祖名敬的同音字諱改。”舊說,梟是貓頭鷹一類的鳥,生而食母。又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獍之為獸,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母。”“梟獍”連用,比喻忘恩負義的惡人,古已有之。楊衒之《洛陽珈藍記?永寧寺》:“若兆者,蜂目豺聲,行窮梟獍,阻兵安忍,賊害君親。”宋人改“獍”為“鴟”,“鴟”是鳥,“獍”是獸,是不同類的動物。南唐避吳越文穆王錢镠嫌諱,以“金櫻”代稱“石榴”。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錢武肅王諱镠,至今吳越間謂石榴為金櫻,避錢镠諱也。”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九亦云:“吳浙人避錢氏諱,改‘劉為‘金,果有石榴,呼曰金櫻。”按石榴果實球形,內包含許多種子,多汁而味酸甜;金櫻果實成梨形或橢圓形,有刺,成熟時成橙黃色。兩者是不同的植物。可以看出,避諱代稱字和本名有的同義,有的不同義。同義關系并非語義代稱的必要條件。
2.語音代稱。即以音同或音近的字代稱本名,與字義無關。漢語語音是發展的,所謂音同音近,隨時代而起變化。上古、中古、近代各有不同,古代同音的字現代不一定同音,現代同音的字古代不一定同音。這是大家都了解的。
音同。有的是代稱字和本名聲、韻、調并同。東漢避光武帝劉秀叔父劉良諱,以“梁山”代稱“良山”。《山東通志》卷六“壽東縣梁山”注:“邑志云:‘本名良山,因梁孝王游獵于此,故名梁山。考縣本名壽良,因光武帝避叔諱改名壽張,則山之改‘良為‘梁,以此。”“良”、“梁”同音,《廣韻》并呂張切,陽韻開口一等來母平聲字。南朝宋范曄避父范泰諱,以“太”代“泰”。《后漢書?郭太傳》:“郭太字宗林。”李賢注:“范曄父名泰,故改名此‘太。”“泰”“太”《廣韻》并他蓋切,泰韻開口一等透母去聲字。明避熹宗朱由校諱,改“校”為“較”。《明史?禮制五?廟諱》:“天啟元年正月從禮部奏,凡從點水加‘各字者,倶改為‘雒,從木加‘交字者,倶改為‘較。”清劉錫信《歷代諱名考?官制》:“明熹宗諱由校,《明史?禮制》禮部奏倶改‘校為‘較。”兩字《廣韻》并古孝切,效韻開口二等見母去聲字。
有的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唐避武則天曌嫌諱,以“昭”代稱“照”。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四:“武后諱曌,以鮑照為鮑昭,劉思照為思昭。”鍾嶸《詩品序》:“照燭三才,暉麗萬有。”曹暉校異:“照,《全梁文》《稗史》作‘昭,為襲唐人避武后諱改。”“昭”宵韻平聲章母,“照”宵韻去聲章母。遼避太宗耶律德光偏諱,以“廣”代稱“光”。《舊五代史?范延光傳》:“范延光字子瓌。”《遼史?太宗紀上》:“范延廣以兵二萬屯遼州。”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延光,《新五代史》引本傳作‘延廣,此避太宗德光名改。”“光”,唐韻合口平聲見母,“廣”唐韻合口上聲見母。宋避太祖趙匡胤四世祖趙朓(追尊僖祖文皇帝)諱,以“眺(tiào)”代“朓(tiāo)”,去平異調。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予家藏《海陵王墓志》,謝眺文。”謝眺即南朝宋詩人謝朓,此避宋諱改。“眺”去聲,望也。“朓”平聲,晦而月見西方。金避海陵王完顏亮諱,以“良”代“亮”。《金史?百官志一》:“正六品曰中良大夫。”原注:“天德(海陵王年號)作中亮。”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按海陵名‘亮,避諱甚嚴,絕無天德創制內侍中亮大夫之理,疑此處‘良‘亮二字顛倒,應正文作‘正六品上曰中亮大夫,小注為‘天德作中良。”“良”“亮”平去異調。
雙聲音近。漢避宣帝劉詢嫌諱,以“孫”代稱“詢”。《漢書?藝文志》:“《孫卿子》三十篇。”顏師古注:“本曰荀卿,避宣帝諱,故曰孫。”《后漢書?荀淑傳》:“荀淑,荀卿十一世孫也。”李賢注:“卿名況……著書二十二篇,號《荀卿子》。《荀卿子》避宣帝諱,故改曰‘孫也。”《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荀子》二十卷,荀況撰。況,趙人,嘗仕楚為蘭陵令,亦曰荀卿。漢人或曰孫卿,則以宣帝諱詢,避嫌名也。”“荀”“孫”二字心母雙聲,真文韻近。五代避后梁敬祖朱茂琳偏嫌諱,以“武”代稱“戊”。《舊五代史?梁太祖紀三》:開平元年六月“癸卯司天監奏:日辰內有‘戊字,請改為‘武。從之。”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九:“‘戊字本作‘茂讀,亦以李唐諱,改云‘武。”清周榘《廿二史諱略》:“敬祖諱茂,并諱‘戊字……改戊己之‘戊為‘武,改戊己校衛為‘武己校衛,殷王太戊為‘太武。‘戊‘武音近,后人遂訛‘戊為‘務,失其本音。”“戊”“武”明母雙聲,《廣韻》候麌異韻。北魏避獻文帝拓跋弘諱,以“洪”代稱“弘”。改洛陽弘光門為“洪光門”。《晉書?馮跋載記》:“馮升洪光門以觀變。”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按本當是‘弘字,避魏獻文帝拓跋弘諱改。”宋避太祖趙匡胤父趙弘殷諱,亦以“洪”代稱“弘”。《宋史?邊珝傳》:“解褐袐書省校書郎,直洪文館。”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按唐代于門下省置弘文館,五代沿置。此處‘洪文館原當作‘弘文館,蓋宋人避宋太祖父弘殷諱而改。”“弘”“洪”匣母雙聲,登東異韻。宋避光宗趙惇嫌諱,以“端”代稱“敦”。《新五代史?吳世家》載吳大丞相南唐追尊義祖“徐溫字敦美”,馬令《南唐書》卷八作“徐溫字端美”。又北宋大學者周敦頤避光宗嫌諱,亦改名“端頤”。杜范《杜清獻集》卷十九《黃浩傳》:“知德化縣,首興縣學,葺濂溪周端頤書堂。”“敦”“端”端母雙聲,魂桓異韻。
迭韻音近。代稱字和本名韻母相同,聲母不同。唐避高祖之祖李虎諱,以“武”代稱“虎”。《晉書?劉聰載記》:“曜墮馬,中流矢,身被七創,討虜傅武以馬授曜。”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武當作‘虎,唐修《晉書》避諱改。《通鑒》八十八作‘虎。”“虎”“武”迭韻(模麌同用),匣微異聲。唐避高祖之父李昞嫌諱,以‘景代稱‘炳。《宋書?隱逸傳》:“宗炳字少文。”《梁書?宗夬傳》:“祖景。”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炳字各本作‘景,姚思廉避唐諱所改。”“炳”“景”迭韻(梗韻),幫見異聲。晉避文帝司馬昭諱,以“邵”代稱“昭”。《宋書?州郡志二》:“邵武子相,吳立曰昭武,晉武帝更名。”同書卷三:“邵陽男相,吳立曰昭陽,晉武改。”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十五:“邵陽縣,本漢如陵縣,后漢改曰昭陽,晉武帝改為邵陽,居邵水之北。”清劉錫信《歷代諱名考》:“昭陵縣,后漢置昭陽,晉改邵陵、邵陽,避祖諱也。”“昭”“邵”章禪異聲。避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原名億諱,以“翼”代稱“億”。《宋史?韓億傳》:“韓億字宗魏。”《遼史?圣宗紀八》:“宋遣韓翼、田承說來賀順天節。”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按翼原名億,因奉使遼庭,避太祖耶律億名,改‘意,又改‘翼。”“翼”“億”迭韻(職韻),喻影異聲。
聲韻并異而音近。晉避景帝司馬師諱,以“司”代稱“師”。杜佑《通典?職官十一》:“初隗囂軍中嘗置軍師,至魏武帝,又置司官四人。晉避景帝諱,改為軍司。凡諸軍皆置之以為常員,所以節量諸宜,亦監軍之職也,而太尉軍司尤重。”“司”之韻心母,“師”脂韻審母,聲韻倶近。唐避太宗李世民偏諱,以“事”代稱“世”。《南史?陶潛傳》:“僶俛辭事,使汝幼而饑寒耳。”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辭事,《宋書》(卷七十五)作‘辭世,此避唐諱改。”“事”志韻床母,“世”祭韻審母,聲韻倶近。宋避太祖趙匡胤之父弘殷字玄朗諱,以“元”代“玄”。《新唐書?房玄齡傳》:“房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人。”王令輯《十七史蒙求》卷五:“元齡留杜,蕭何追曹。”宋寧宗慶元刊本《本草衍義》“玄”字下注云:“犯圣祖諱,今改為‘元。”清避圣祖康熙皇帝玄燁偏諱,亦以“元”代“玄”。梁章鉅《南省公余錄》卷四“文字敬避”:“《會典》中載,恭遇圣祖仁皇帝圣諱,上一字敬避作‘元字,如有偏旁及字全書者,倶于本字敬缺末筆。”“玄”先韻匣母,“元”元韻疑母,聲韻亦近。
3.文字代稱。就是變換或增減字的偏旁筆畫或改用別的字體以達到避諱代稱的目的,不關字音和字義。
變換偏旁。魏晉間避魏武帝曹操諱,以“摻”代稱“操”。《呂氏春秋?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闋。”陳奇猷校釋引魏了翁《答張治書》:“魏晉間曹操改為摻。”北齊避高祖高歡諱,以“勸”代稱“歡”。《魏書?爾朱彥伯傳》:“張勸等掩襲世隆。”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此傳和下《世隆傳》的‘張勸,當亦《魏書》避齊諱改,本名實是‘歡。”唐避太宗李世民偏諱,以“洩”“絏”代稱“泄”“紲”。《詩?邶風?雄雉》:“泄泄其羽。”唐石經作“洩洩”。《論語?雍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阮元《校勘記》:“字本作‘紲,唐人避太宗諱改作‘絏。”陸德明《釋文》作“紲”云:“本今作絏。”張參《五經文字》:“絏,本文從世,緣廟諱偏旁今經典并準式例變。”五代避梁太祖朱溫父朱誠諱,以“咸”代“成”。清吳任臣《十六國春秋?吳越八?成及傳》:“成及字弘濟,錢塘人……天寶初,避梁廟諱,改姓為咸。”
增加偏旁筆畫。晉王羲之避曾祖王覽諱,以“攬”代稱“覽”。《蘭亭集序》:“后之攬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清何琇《樵香小記》卷上:“《蘭亭序》‘后之攬者句,‘攬當為‘覽。或云通用,或云誤筆,其實乃自避家諱,故加扌旁。右軍,覽之后也。”遼避興宗耶律宗真偏諱,以“崇”代稱“宗”。《遼史?圣宗紀七》:“(開泰八年十月)戊子遣耶律繼崇、鄭玄瑕賀宋正旦。”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繼崇,《長編》作‘繼宗。蓋史臣避興宗諱,改‘宗為‘崇。”清代避孔子諱,以“邱”代稱“丘”。俞樾《茶香室續鈔》卷三引葉名灃《橋西雜記》:“雍正三年奉上諭:孔子圣諱,理應回避,令九卿合議。九卿議:以凡系姓氏,倶加‘阝為‘邱;凡系地名,皆改易他名。”
減省偏旁筆畫。晉避景帝司馬師諱,以“帥”代稱“師”。潘岳《藉田賦》:“甸帥清畿。”李善注:“《周禮》曰:‘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籍。鄭玄曰:‘師猶長也,然‘師而為‘帥者,避晉帝諱也。”杜佑《通典?職官十二》:“以景帝諱師,故改‘太師為‘太帥。”避南朝宋尚書令傅亮父傅瑗諱,以“爰”代稱“瑗”。《南史?恩幸傳》:“徐爰字長玉,南瑯邪開陽人也。本名瑗。后以與傅亮父同名,亮啟改為爰。”避南朝梁武帝蕭衍嫌諱,以“寅”代稱“演”。《南齊書?張岱傳》:“兄太子中舍人寅。”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寅,《宋書?張茂度傳》《張敷傳》并作‘演。此蓋子顯避梁武帝嫌名改。”避宋欽宗趙桓嫌諱,以“九”代稱“丸”。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籠上牢丸,湯中牢丸。”“牢丸”即湯丸。蘇軾《游博羅香積寺》:“豈惟牢九薦古味,委使真一留仙蹤。”俞正燮《癸巳存稿》引《老學叢談》:“牢九者,牢丸也。即蒸餅。宋諱‘丸字,去一點,相承已久。”避遼興宗耶律宗真偏諱,以“直”代稱“真”。洪皓《松漠紀聞》卷一:“女真即古肅慎國也……五代時始稱女真。后唐明宗時曾寇登州渤海,擊走之。其后避契丹諱,更為女直,俗訛為女質。”
改用別體字。所謂別體字,指古文、籀文之類。晉避康帝司馬岳諱,以“嶽”代稱“岳”。《晉書?鄧嶽傳》:“鄧岳字山伯,陳郡人也。本名岳,以犯康帝諱,改為‘嶽,后竟改‘岱焉。”按《說文》:“嶽,東岱,南靃、西華、北恒、中泰室。岳,古文,象高形。”南朝避梁武帝蕭衍嫌諱,以“諐”代稱“愆”。《南齊書?郁林王紀贊》:“十諐有一,無國不失。”《梁書?武帝紀中》:“嬰諐入罪,厥涂匪一。”清周廣業《經史避名匯考》卷十二:“齊梁‘愆皆寫作‘諐。”《說文》:“愆,過也。諐,籀文。”宋明兩朝禁百姓用“天”字,以“?(tiān)”代稱“天”。洪邁《容齋續筆》卷四:“政和中,禁中外不許以‘龍、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為名。”明何孟春《余冬錄》卷一:“正統十年《進士登科錄》,凡‘天字皆作‘?或‘霄。云出內閣意。”葉盛《水東日記》也有相同的記載。《玉篇?艸部》:“?,古文天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棄”字唐石經都作“棄”(去中間的“世”)。《說文》:“棄,古文棄。”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