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葉,在音樂藝術的園地里綻開了一朵奇葩,這就是被稱為“詩的管弦樂”的交響詩。
“交響詩”的名稱為李斯特所創用,1854年他的《塔索》在魏瑪演出時,第一次使用了這個名稱。這是指一種單樂章的標題音樂,李斯特認為作曲家通過這種體裁,可以“在其中重現他心靈的印象和經歷,以便和它們發生交往”。
李斯特以后,理查·施特勞斯和西貝柳斯等人稱他們的交響詩為“音詩”;有時因創作題材的不同又有“交響音畫”“交響幻想曲”“交響傳奇曲”“交響敘事曲”等別稱。
交響詩的產生
交響詩盛行于十九世紀后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它的產生與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藝的發展息息相關。在十九世紀,各種不同類型的文藝樣式產生了“相互靠攏”的傾向,在音樂界,則萌發了與音樂以外的思想相聯系的迫切愿望,例如,作曲家們力圖用器樂曲來表現文學題材的內容,促使敘事曲一類體裁的作品大量產生。同時,在十九世紀集文學、音樂與表演為一體的歌劇這一綜合藝術也得到蓬勃發展,尤其是經過一批歌劇大師之手,大大擴展了歌劇中管弦樂的表現力,出現了歌劇“交響化”的傾向。而在交響樂的領域,作曲家們似乎在向從來被視為是“音樂表現最高形式”的歌劇挑戰,他們積極拓展題材范疇,加強與文學、詩歌、美術甚至哲學領域的溝通,這樣就出現了交響樂“戲劇化”的傾向。交響詩正是歌劇和交響樂這兩種思維形式相互滲透和結合的產物。但它與歌劇截然不同,交響詩是絕對排斥唱詞的。而在形式上,促使交響詩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十九世紀下半葉,作曲家們在創作中產生了將多樂章形式綜合起來的愿望,因而交響詩這一新穎的運用單樂章自由曲式的體裁就應運而生。
交響詩的創始人李斯特
李斯特共作有十三首交響詩,其中最著名的有:以拉馬丁的詩為依據的《前奏曲》,根據歌德的同名戲劇而寫的《塔索》,以古希臘神話為題材的《奧菲歐》和《普羅米修斯》,根據雨果的同名詩創作的《馬捷帕》,從考爾巴赫的壁畫得到靈感的《匈奴之戰》,以席勒的同名詩為基礎的《理想》,取材于莎士比亞同名悲劇的《哈姆雷特》。
雖然李斯特的交響詩所依據的詩歌、戲劇、美術和神話故事都有具體的內容,但是他在寫作交響詩時卻總是在總體上避免對此進行具體的敘述或描寫。在他的交響詩中很少有敘事所要求的細枝末節和率直表現,而是從詩意的角度體現原作的精神,人們稱之為“詩意多于視覺”的“想象力”。而在他的追隨者中,除了極個別的作曲家(如柴科夫斯基)以外,很少有人遵循他的這條“原則”。
交響詩的極盛時期
交響詩的新時期開始于1895年,這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是與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的七部交響詩聯系在一起的,標志著交響詩這一體裁的極盛時期。
理查·施特勞斯在瓦格納的侄女婿亞歷山大·里特(1833—1896,寫過六首李斯特氣質的交響詩)的直接影響下開始致力于標題音樂,首先通過一部描寫性的交響幻想曲《自意大利》(1886年)走向交響詩的體裁。他在交響詩領域的最初嘗試是取材于莎士比亞同名悲劇的《麥克白》(1888年),以后又陸續寫了《唐璜》(1888年)、《死與凈化》(1889年)、《蒂爾的惡作劇》(1895年)、《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96年)、《堂·吉訶德》(1898年)和《英雄的生涯》(1899年)。當他以大膽的探索精神和精湛的配器技術寫了《死與凈化》后,盡管開始的時候引起了專業作家和一大部分聽眾的猛烈批評,但最后還是獲得了他們的歡迎,從此他在交響詩的領域里得心應手,自由馳騁。他拓寬了交響詩的題材范圍,所寫交響詩囊括了文學、傳說、哲學和自傳等方面。
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產生的交響詩,除理查·施特勞斯的以外,還有捷克的德沃夏克,他共作有五首交響詩,除了最后一首《英雄之歌》(1897年)以外,其余四首均取材于捷克詩人愛爾本(1811—1870)的敘事詩,并且均作于1896年。德沃夏克的交響詩意圖詳盡地表現敘事詩的情節和人物,但通過一個又一個優美動聽的音樂主題,將敘事詩的內容組織在比較嚴密的結構中,卻是難能可貴的,他的交響詩是這一體裁中杰出的篇章。法國作曲家迪卡斯雖然只作有一首交響詩《魔術師的門徒》(1897年),但是卻以其明快、簡潔、精致的獨特風格而在交響詩園地里據有一席突出的地位;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畢生都在致力于交響詩的創作,他根據芬蘭民間敘事詩《卡列瓦拉》的題材創作了一系列交響詩,從1892年的《席勒沃》、1906年的《波希奧拉的女兒》,到1926年的《塔皮奧拉》。他的交響詩總數約有十四首,其中最著名的是《芬蘭頌》(1899年)和《卡列瓦拉四傳奇》中的《圖奧涅拉的天鵝》(1893年)。
跨越十九和二十世紀的交響詩作曲家除了西貝柳斯外,主要還有:法國的德彪西和俄國的拉赫瑪尼諾夫。德彪西作有三部交響詩:《牧神午后》(1894年)、《夜曲》(1899年)和《大海》(1905年)。德彪西取材于馬拉美同名詩的《牧神午后》顯然不是敘事性的,而是具有裝飾的特點,它新穎的語言、曖昧的調性和精致的片段性的樂隊風格,展示著一個音樂表情的新世界。拉赫瑪尼諾夫也寫過三部交響詩,即:《懸崖》(1893年)、《死亡島》(1909年)和為獨唱、合唱及樂隊而寫的《鐘》(1913年)。他的《懸崖》顯然受了柴科夫斯基的影響,而有感于彪克林名畫的《死亡島》則卓然獨立,自出心裁。
二十世紀,浪漫主義美學原則逐漸被拋棄,交響詩也因而逐漸衰落。
交響詩從興起、發展到衰退,前后歷時不足一個世紀。雖然它在漫長的音樂歷史長河中像一位來去匆匆的過客,但是它卻為標題音樂的發展和單樂章自由曲式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熱心于交響詩的作曲家為我們留下的一批五光十色的作品,將永遠在音樂史中占有一席無法取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