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禎

以前寫過一篇關于《為沙皇和他家屬作的音樂》的文章。(見《音樂愛好者》2011年第6期)最近又買到兩張一套跟沙皇有關的唱片,名叫《圣彼得堡朝廷的室內樂》,十分精彩。
十八世紀初,彼得大帝在俄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這些改革措施當然也影響了俄國朝廷未來的音樂生活。彼得大帝本身對音樂并無興趣,據說,他曾對漢諾威公主說過:“我寧愿去航海或者去放焰火,也不愿去聽音樂。”但是他卻想把他的朝廷改造得十分西方化,比如,他派人去了解法國和德國朝廷里正在流行什么時裝,也提倡在首都定期舉行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在活動中,當然要有樂隊奏音樂以示慶祝,往往還有舞會,他派專門的舞蹈教師教跳舞。在這些集會上,人們常常唱歌跳舞,通宵達旦。
彼得大帝去世后,他的繼承人按照他定下的傳統,繼續讓俄國朝廷成為俄國社會西方化的中心。在這樣的氣氛中,俄國本國的傳統文化就常常被錯誤地批評成“原始的”“粗糙的”“簡單的”。俄國的貴族都請法國家庭教師來教法文、教跳舞,請德奧和意大利的音樂老師來教鋼琴、教唱歌。上流社會以說法語為榮,即使是俄國文學家寫的小說,也常嵌些法文詞在其中,以示高雅。
在彼得大帝的侄女安娜·伊凡諾夫娜(Anna Ivanovna,1730-1740)掌權時,她也對發展俄國的音樂、芭蕾和戲劇甚感興趣。在她統治期內,俄國第一次上演了一部意大利歌劇,取得了極大成功。這部歌劇是意大利拿波里作曲家阿拉雅(Francesco Araja,1709-1770)作的,名叫《愛和恨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 and Hate)。當時阿拉雅正在圣彼得堡擔任宮廷室內樂團樂長。
安娜·伊凡諾夫娜之后,伊麗莎白·彼得羅夫那(1709-1761)接位。她在位二十年期間(1741-1761),俄國朝廷的音樂生活蓬勃開展起來了。
伊麗莎白的接班人是凱瑟琳二世(Catherine II),她對法國啟蒙運動特別感興趣,非常崇拜法國哲學家,親自與伏爾泰、狄德羅通信。她出高薪聘請歐洲優秀的音樂家到她的朝廷來服務。她建立了宮廷樂隊、皇家劇院,請作曲家為她寫音樂作品,甚至親自撰寫歌劇腳本。于是,很多意大利、法國和德國的音樂家們都聚集到圣彼得堡來,為俄國朝廷服務。
這套唱片是美國ARTE NOVA公司2007年出品的,兩張一套,收有六位“冷門”作曲家的七首室內樂作品,由俄羅斯巴洛克樂團(Russian Baroque Ensemble)演奏。在這張唱片中,樂團參加演奏的只有六位音樂家:兩位小提琴家、一位中提琴家、一位大提琴家、一位羽管鍵琴家和一位鋼琴家。
曲目具體如下:
第一張:
1)約瑟夫·斯達澤(Joseph Starzer,1726-1787 )
A小調嬉游曲(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
2)安東·蒂茲(Anton Ferdinand Titz,1742-1810)
G大調四重奏(獻給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3)皮埃爾·貝洛(Piere Bailot,1771-1842 )
俄羅斯曲調變奏曲
(由一把小提琴主奏,一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伴奏)
第二張:
1)路易奇·瑪多尼斯(Luigi Madonis,1690-1770 )
十二首不同的交響樂
(由小提琴和低音樂器演奏)
2)馬克西姆·貝勒佐夫斯基(Maxim Sozontovich Berezovsky,1745-1777 ) :
C大調小提琴和羽管鍵琴奏鳴曲
3)丹尼爾·斯德貝爾特(Daniel Steibelt,1765-1823):
用鋼琴演奏的兩首俄羅斯民歌變奏曲
4)安東·蒂茲升F小調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
第一張唱片有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第一位是奧地利音樂家斯達澤。斯達澤是小提琴家,他也作曲,主要作芭蕾舞曲。大約1758年前后,他隨奧地利編舞師希爾維丁(Franz Anton Hilverding)一起去俄國。在隨后的五年中,他們在圣彼得堡為俄國朝廷編了不少芭蕾舞劇。后來,斯達澤又在圣彼得堡朝廷的皇家樂隊擔任首席小提琴,也為皇室作曲。斯達澤一生寫過三十部芭蕾音樂,很多交響樂,也寫過室內樂作品。
這張唱片中斯達澤的嬉游曲相當輕松、歡快、精致、閑適,很有宮廷富麗堂皇、精巧典雅的風味,很明顯是為皇室而寫的。琴聲明亮、清晰,透明度很高。
第二位作曲家叫蒂茲,是德國小提琴和中提琴家。出生于紐倫堡,很早失去父母。十六歲時,擔任教堂的小提琴手。1771年,蒂茲去俄國,在圣彼得堡朝廷服務四十年,直到1810年去世。他在俄國的皇家樂隊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也是皇家室內樂團的團長。在凱瑟琳二世當政期間,他的俸祿是朝廷音樂家中最高的。他一生作了很多室內樂作品,有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中提琴奏鳴曲、大提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也寫歌曲和交響曲。
在這兩張唱片中,這首作品最成熟、最深刻,不像是為了皇室的某種活動而作的應景之作。從這首四重奏中,可以聽到作曲家內心的喜怒哀樂,尤其是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第二樂章是柔板,相當優美、沉靜;而第三樂章小快板,則有種說不出的蒼涼之感,不知作曲家是因某事而引發內心的蒼涼,還是看到俄羅斯蒼茫大地而觸景生情。
第三位作曲家叫皮埃爾·貝洛,是當時法國最有名的小提琴家之一,也是作曲家,他的音樂天才在早年就已經有所表現。意大利小提琴家維奧蒂(Giovanni Battista Viotti,1755-1824)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老師。
維奧蒂也是作曲家,寫過很多部小提琴協奏曲,旋律都極其優美。貝洛在年輕時聽過維奧蒂一次演出以后,就把維奧蒂當作他的偶像,沒想到后來他真的成了維奧蒂的學生,后者還幫他找到了巴黎交響樂團的一個職位。他與大提琴家拉美爾(Lemare)一起在俄國待了三年,在俄國贏得了巨大的名聲。
這張唱片中的那首以小提琴為主的、根據俄羅斯旋律改編的弦樂四重奏,很有可能是他在俄國期間創作的。
整張唱片中,我覺得這首樂曲的俄羅斯味道最濃。
第二張唱片中的第一位作曲家叫瑪多尼斯,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小提琴家,據說是維瓦爾蒂的學生。
1725年,他在意大利一個劇團作巡回演出,后來還到巴黎演出。他的名聲引起了俄國沙皇安娜·伊凡諾夫娜的注意,后者邀請他去圣彼得堡,在皇室的樂隊里擔任演奏員。他一共服務了三屆俄國朝廷。
瑪多尼斯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就是這首《十二首不同的交響樂》。這是他1737年獻給沙皇安娜的,可能是俄國最早出版的巴洛克音樂作品。這首樂曲很有點維瓦爾蒂的風格。
第二位作曲家叫貝勒佐夫斯基,據說他1745年10月27日出生于烏克蘭,在當地一所專門為皇室歌劇院訓練歌唱家的學校學習。
1758年,他去圣彼得堡附近的一個意大利樂團當歌唱家,也開始作曲。1762年,他成了圣彼得堡皇宮意大利歌劇院的歌唱家。1769年,他被送到意大利深造。
1773年,他在意大利上演他的一部歌劇,同年學成回到圣彼得堡。有人說,因為貝勒佐夫斯基回國后沒有找到固定工作,得不到重用,就自殺了。但最近的研究證明,他回國后八個月就成了皇家劇院的成員,而且擔任皇室樂團的樂長,這是一個很高的音樂職位。而且他并沒有自殺,很可能是因高燒而去世。
貝勒佐夫斯基是歐洲承認的第一位烏克蘭作曲家,也是第一位創作歌劇、交響曲和小提琴奏鳴曲的烏克蘭作曲家。唱片中的這首《小提琴和羽管鍵琴奏鳴曲》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的作品,節奏明快、活潑,旋律輕松、愉快。
有一點疑問的是,列在這首奏鳴曲名下的最后一個樂章,卻是一首用鋼琴演奏的俄羅斯民歌變奏曲,是與前面三個樂章無關的簡單流暢的獨立鋼琴小曲。目錄上把它跟前面的樂章排在一起,很可能是個印刷錯誤。
第三位作曲家是斯德貝爾特,德國鋼琴家和作曲家,1765年10月22日在柏林出生,他父親是羽管鍵琴和鋼琴制造家。早年,斯德貝爾特受父親之命參加了普魯士軍隊。離開軍隊后,他成了流浪鋼琴家,直到1790年才在巴黎定居下來。在巴黎,他上演了一部歌劇,得到柏遼茲的稱贊。他也在巴黎和倫敦演奏鋼琴,深受歡迎。
1800年5月,斯德貝爾特抵達維也納。他與貝多芬比賽作曲技巧,結果大敗而歸。據說,貝多芬把斯德貝爾特新作的一首曲子顛倒放在琴架上,根據他的曲調即興彈了一段很長的變奏。被貝多芬這樣羞辱之后,他就不再在德奧巡回演出了。
1808年,斯德貝爾特受沙皇亞力山大一世的邀請,去了圣彼得堡。1811年,他擔任俄國皇家歌劇院指導。
1814年后,他不再公開演奏鋼琴,但是1820年寫了《第八鋼琴協奏曲》后,又親自擔任首演。這部鋼琴協奏曲很有創新精神:在最后居然加進合唱,比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曲》(1824年)里加進合唱的做法還早四年。
斯德貝爾特在俄國一直住到去世,他一生寫過很多部歌劇、鋼琴協奏曲、交響曲、室內樂、奏鳴曲等。這張唱片中的作品是一首俄羅斯民歌鋼琴變奏曲,旋律相當好聽。
總而言之,喜歡巴洛克時代音樂的人,如果因為從來沒有聽過這六位作曲家的名字而錯過了這套唱片的話,他一定會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