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要: 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中,教師與學生角色的定位、學習方式的定位、內容掌握程度的定位,都應該有比較慎重的思考,教師是先導,要大膽地向前走;學生是主體,要學會兩只腳走路。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教師學生定位
新課程伴隨著人們眾多的期待,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一段時間的政治教學實踐,也使我們在課堂課外找到了新的內涵與精髓。教師與學生角色的定位、學習方式的定位、內容掌握程度的定位、都應該有比較慎重的思考。
一、教師是先導,要大膽地向前走
如今的教師早已不再與老祖宗“傳道”、“授業”、“解惑”的居高臨下相一致,不再是單向的傳遞知識,而是激勵、引導、點撥、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學習。陶行知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師有推動、教會學生學習的任務。
鑒于此,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完成自己對新課程改革的心理定位,這就要明確這一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原因。變革作為一種過程,總是伴隨著舊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誕生。新課程改革作為一次教育上的變革,是有社會深層次的原因的,是與社會進步、民族振興、學生發展密切聯系的。廣大教師對于這次新課程改革有充分的認識,才能在實踐活動中真正地接受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才能在備課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精心準備材料,挖掘課程內涵。
其次要注重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以政治學科為例,與舊版教材相比較新教材含有更多的案例分析、插圖,時代性的特征表現非常明顯。除此之外,新教材還有許多探究式學習。這些探究式學習,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對學生的要求也同樣幅度的提高。
因此,教師就必須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以前的政治課,只是簡單地以課堂教學為內容,很多是“滿堂灌”,問問題常常是“流于形式”。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從心里有種抵觸的情緒,認為政治課就是“說教課”、“記憶課”。新課程的實施,政治教學內容的豐富多樣,涉及面非常之廣,例如《經濟生活》的內容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思維體系,按照原來的教學方法,不是講不完就是東補充一個知識點西補充一個知識點,學生不僅很難理解,而且很容易把知識點搞混淆。
新課程的《經濟生活》以貼近學生的生活邏輯為準,從學生熟悉的內容如消費、貨幣等知識入手,牽出相關的知識。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的主要的任務是努力營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創造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各種組織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最后要完善自我,在課堂外應充當咨詢師的角色。新課程涉及內容多,教學方式要求靈活多樣,我們就不能僅限于課本知識。我覺得要做好新課程的備課,就必須做到“三多”:時間要多花一些,資料要多查一些,教學方法要多研究一些。比如探究式學習,我們就應該自己熟悉有關的內容,肚中有貨,正確把握尺度。學會統籌安排學生的學習計劃、課外活動的規劃。不僅要達到教學目標,應在教學過程中也使學生和老師的知識與能力都得到提高,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總的說來,教師的教學觀念的更新是關鍵,是教學實踐的先導。目前,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一線教師遇到了很多的問題。教材的更新使得舊版教材中比較重要的內容都已經被刪減了,很多老師不敢放手,加以補充。其實這樣新課程的實施依舊處于新瓶裝舊酒的境地。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應該是廣大教師切實轉變觀念,定好新課程的目標,并且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不管是課程的安排、校本的教研,還是具體的課堂教學,都要深入學習《新課標》,理解新課程的理念,確立新的教學觀念,明確課程的性質,理解課程設計的思路,準確地貫徹落實新課程的實施。因此,特別是我們這樣的年輕教師,要有激情,要有沖勁,要膽大心細,沖破原來的思維束縛,認真研究教材,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路途上大膽地往前走。
二、學生是主體,要學會兩只腳走路
新的思想政治課,打破了以往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繼而要建立全新的“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思想政治新課程,是以中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中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中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要參與課本學習,而且要參與社會學習,以及提高在社會實踐中思想道德價值觀和自我處事能力。單純地死啃課本方式的學習,是很難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
這就要求學生明確自己在學習中的地位,積極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學生不僅要在教師的講解下掌握重要的知識點,構建清晰的知識體系,而且要學會自主學習,利用課前課后的時間做好學習前的準備和完成課后的實踐活動。這樣,學生就不會在原來的傳統教學模式下被動地聽課,被動地思考,而是學會兩條腿走路。
課前,學生要做好預習工作,自己觀察、思考,使政治課上要討論的問題來源于學生,教師就有重點地、有目標地答學生所疑,解學生所惑。無錫市一中的政治特級教師錢平在交流教學經驗時說預習工作是學好政治課的關鍵。
課上,結合課本知識,學生可以交流自己看到、聽到的事情、案例,或者結合教師的提問,加深對知識點的體會與感想。這樣,應該記憶的東西在理解的基礎上就不會顯得枯燥。
課后,可以開展多種不拘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講演、討論、模仿、小品等活動中深化思想認識,提高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情感價值觀。
這樣,讓學生在輕松的同時,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過程與方法,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空間角度看,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內容沖出了小課堂,走向了大社會;從時間角度看,課堂教學也不再局限于45分鐘,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似乎在不經意之間,學生都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當然,我們也不能簡單地“一刀切”。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學習方式、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和不同的成就感,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使不同個性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目前,我們在上新版教材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課時的緊張、課外活動的安排沒有足夠的條件,學生創新思維的缺乏,思考的深度不夠,很多討論流于形式,等等。而且,教師和學生也都有困惑,考試怎么考,考試的要求將會如何變化,等等。
新課程改革這條路肯定不會很平坦,教師和學生要在時代的要求下努力去克服遇到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