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名用字反映文化內涵
漢字與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例如,古代的“玉”部字和“車”部字,分別反映了我國的玉石文化和車馬文化。透過漢字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到其承載著的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數(shù)萬年來,人類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創(chuàng)造了各種類型的文化,這些文化因地域、民族和其它種種因素的不同而千差萬別。所以文化史上講到文化類型往往要冠以地名或民族名,例如,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或漢文化、楚文化。地名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給地理實體、行政區(qū)域或居民點所起的名稱,它們往往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顯示出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從古至今,漢字經(jīng)過整理和簡化,許多地名用字先后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其內涵也有許多改變,但仍有一些延續(xù)了古代或近代的文化內涵。下面以大石橋市各地名用字為例談談其承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大石橋市自然地理和地名情況
大石橋市隸屬于遼寧省營口市,位于營口市的北部,遼河下游左岸。東與海城市、岫巖滿族自治縣毗鄰,南與蓋州市接壤,西臨營口市老邊區(qū),西北與盤錦市的大洼縣隔河相望。大石橋地處東經(jīng)122°05′至123°00′,北緯40°19′至40°56′之間。現(xiàn)轄2個省級開發(fā)區(qū),1個省級工業(yè)園區(qū),13個鎮(zhèn),4個管理區(qū),19個居民委員會,253個行政村,總人口73萬,其中城鎮(zhèn)人口22萬,農村人口51萬。有漢、滿、蒙、回、朝鮮等民族。面積約1610平方公里。大石橋市歷史悠久,永安鄉(xiāng)西田村的金牛古猿遺址是30萬年前古猿人生活、勞動、創(chuàng)造燦爛古代文化的史跡,證實了大石橋市乃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市內各地區(qū)地名用字有“溝”“集”“市”“屯”“莊”“堡”“房”“窯”“營”“村”“臺”“大廈”“市場”,這些地名用字承載了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三、大石橋市地名用字文化內涵考察
(一)地名用字與歷史文化景觀
地名用字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景觀有著密切聯(lián)系,通過某些地名用字我們可以看出某地區(qū)的聚居地的地理地貌情況。在歷史上有河流、綠洲的地方大都有居民點,人們喜歡依水而居,而當居民依水而居的時候,該地名常與井泉、溝渠相關。歷史上以甘肅民勤縣最為典型,有許多帶“溝”的地名。在大石橋也有許多帶“溝”的地名用字,大石橋市隸屬于海濱城市營口,市內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小河溪流,古代居民在河、溪流旁聚居便沿襲了“溝”字作為地名用字的通名,例如,“前溝、腰溝、大溝”等地,以前都是有小河流的,但現(xiàn)今由于環(huán)境遭到破壞,小河多干枯,所以這些帶“溝”字的地名已經(jīng)漸漸成為一個記號地名而已,但透過“溝”字,我們仍可以推測該地區(qū)原來的地理地貌。
(二)地名用字與歷史經(jīng)濟
我國古代社會由于城市經(jīng)濟生活和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在城市的不同地段便產(chǎn)生了具有行業(yè)特點的,多以“集”“市”為地名用字的通名。在我國南方,尤其是兩湖地區(qū),就有許多縣以下小地名的通名是“市”。在古代,“市”是草市,是許多作為商品交易集散地的集鎮(zhèn),例如,湖南瀏陽的文家市就是一個有名的商品交易集散地。目前,大石橋市有些地名用字仍延續(xù)古義,有許多小的商品集散地以“集”“市”為地名用字的通名,例如“早市”(早上的小市場)、“夜市”(夏季晚上的小市場)、“馬集”(專門進行牛馬等牲畜交易的場所)、“車集”(專門進行車輛交易的場所)。但是,今天這些地區(qū)作為縣轄的行政單位,雖稱作某市,卻已經(jīng)體現(xiàn)不出古代“市”的文化內涵了,只是一個行政單位的通名而已,這是漢字發(fā)展過程中漢字簡化和整理的結果。
(三)地名用字與軍事制度
歷史上有許多地名用字與當時的軍事制度有關。這些地名用字大多來源于明代,明朝為了鞏固統(tǒng)治,保衛(wèi)和開發(fā)邊疆,在全國設立了十多個都指揮使,都司以下分設衛(wèi)、所。這些設施與屯田制度相聯(lián)系,在明代早屯都有固定的戍所,官兵皆有家室,他們設屯聚居之處,有的是未有村莊的荒地,有的本來就是軍事重地。他們設屯聚居的地方多以“屯”“莊”“堡”作為地名用字的通名。這些通名在古代大多以姓氏命名,如現(xiàn)在云南東部陸良縣的“劉官堡”“李家堡”“占屯”“方官屯”等等。在遼寧省大石橋,也有一些以“屯”“莊”“堡”為通名的地名用字,例如“金家屯”“王莊”“陳家堡”“李家屯”“夏家屯”等等。這是因為大石橋歷來是重要的軍事重地,在古為幽州屬地,秦漢屬遼東部,唐代是安都護府并延續(xù)至民國初。這些地名反映了大石橋市古時的軍事制度。
(四)地名用字與移民文化
歷史上有些地名用字與移民文化相聯(lián)系,這些地名用字的通名跟漢族移民在當?shù)氐纳罘绞接嘘P。當時由于人們剛移居到適合生活的地方時多為一家半戶,人煙稀少,便臨時搭一間陋室或就坡地挖掘窯洞作為棲息之所。因此,有些地名多以“房”“窯”作為所居之地的地名通名。例如,古代有“一間房”“三道窯”,當聚居的人多時就改為“營”或“村”,有的以初墾時的人的姓名作為地名用字的通名,有的以當?shù)厝藗兂绨莸娜嗣麨榈孛院笕匝赜谩T诖笫瘶颍@樣的地名并不多見,例如“平二房”“東窯”“太公堡村”(傳說是姜太公在那的山上垂釣,當?shù)厝嗣穹浅3绨菟愀臑樘ご澹⒁恢毖赜弥两瘢趺巡坏枚?/p>
(五)地名用字與地理交通
古代的交通路線與地名用字關系密切,任何與其相關的地名都會留下印記,如“驛站”“亭”“鋪”“莊”“關”等地名通名。在清代,驛站的名稱分的很細,各省腹地稱“驛”,專為軍報而設稱“站”,嘉峪關外叫“塘”,西北地區(qū)稱“臺”。帶有這些地名用字通名的地方都是軍事重地。大石橋市的“西炮臺”就取“臺”為其通名。“西炮臺”地處遼河入海口處,具有海運、捕撈、曬鹽和經(jīng)商的天然條件,又是海運要地,是清朝北洋水師在此組建的,因地處要沖之地,在甲午戰(zhàn)爭中曾發(fā)揮過作用。“臺”沿用了古義,了解了這個地名用字的含義,人們便可以通過“臺”知道“西炮臺”曾經(jīng)的地理交通情況。
四、規(guī)范地名用字
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其代表的文化內涵也在變化。有一些地名用字雖與古代地名用字相同,但其代表的文化內涵已經(jīng)大不相同,例如,現(xiàn)在的“營口市”“大石橋市”“沈陽市”等地名中作為通名的“市”大部分都是表示行政單位,已經(jīng)跟古代的“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還有一些地名用字的通名雖與古代地名用字的通名有所差異,但卻與其有著相同的文化內涵。例如,古代作為商品集散地的集鎮(zhèn)的通名“市”,現(xiàn)在大多被“大廈”“市場”等通名所代替,如大石橋市的“興隆大廈”“三山大廈”“中心大市場”等等,都是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今天,有些地名用字的通名沿用古義,有些則相反,給人們的理解造成障礙,所以對于地名用字也要進行規(guī)范。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不僅是世界上地名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而且其文化底蘊之深厚也非一般國家所能比擬,是一座地名文化資源的“富礦”。規(guī)范地名用字對于我國的建設有重大意義,有關部門也已經(jīng)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并做了一系列成績卓著的工作:從1956年到1964年,全國有8個省和自治區(qū)的35個地區(qū)和縣經(jīng)國務院批準更改了生僻的地名用字;2000年4月,兩部一委發(fā)出《關于開展全國政區(qū)名稱用字讀音審定工作的通知》,決定以政治性強、涉及面廣、使用頻率高的“政區(qū)名稱”作為全國地名標準化這一巨大系統(tǒng)工程的試點和先導。對于規(guī)范地名用字,我們應該立足于現(xiàn)實,將各學科知識綜合運用于地名規(guī)范化工作之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展地名規(guī)范化工作:(一)在地名用字的音、形、義三要素中,“音”與“形”承擔著地名的交往功能,應體現(xiàn)其現(xiàn)實的使用價值;“義”蘊藏著該地理實體命名時所具備的各種自然或人文特征,應體現(xiàn)其包括歷史、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的潛在價值,是地名的靈魂。(二)要對異體字、簡化字以及生僻地名用字的規(guī)定明確的標準,使其有一個明確嚴格的概念來指導地名用字的標準化工作。(三)在地名標準化工作過程中,我們要對地名用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重地名用字的特殊性,對其進行認真溯源,據(jù)義審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為使古老的地名更好地為當今、為后世服務,必須增強對地名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從一字一音做起,規(guī)范地名用字。
參考文獻:
[1]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劉保全.中國地名[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商偉凡.構建地名用字生存的和諧氛圍[J].中國地名,2010,(2).
[4]張謙.淺談漢字規(guī)范中地名用字規(guī)范的一些問題[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馮婉遼寧大連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1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