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榮忠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其博大精深、瑰麗燦爛的傳統文化為華夏子孫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而文言文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們永恒的精神家園,但是現代的中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卻存有畏難情緒,一提到文言就頭痛,我結合文言文教學經驗談談自己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感悟。
一、激情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形式新穎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教師必須注意課堂導入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針對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設計課堂導入方式,渲染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
課堂導入有很多,比如歌曲導入、故事導入,等等。比如在教學《木蘭詩》時,我采取歌曲導入的方法,先給學生放了一段豫劇《花木蘭》選段中的“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唱段,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不失時機地問學生們:“歌中所唱的‘有多少女英雄,都把功勞建,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大家都知道哪些巾幗英雄呢?”學生們七嘴八舌爭先恐后:“花木蘭,穆桂英,楊排風,楊八妹,婦好……”群情激昂。我接著對學生說:“我們今天要說的便是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馳騁疆場、殺敵建功的傳奇女子花木蘭。”這樣在音樂和故事引導下,學生們帶著強烈的興趣隨我一起進入了課文的解讀。
二、重視朗讀,在讀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是語文教學之根本。古文音韻和諧,朗朗上口,頗具美感,所以更應多讀,朗讀它能夠觸發讀者的情緒,進而體會古文之意境,是一種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學生可以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我以讀貫穿整個課堂,首先范讀詩文——弄清字音,然后我讓學生自讀詩文——整體感知,再細讀詩文——理解文意,最后深讀詩歌——欣賞品評。在一遍遍的朗讀之中,學生隨著鏗鏘和諧的音韻,感受故之美,并且對文意的理解也逐步得到了深化。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句
以前許多學生上古文課總捧著文言翻譯書,老師問時,照著書一讀就算完事,其實真正理解文句的人為數甚少,更談不上理解其中關鍵字詞的詞意各用法和句子的句式了。文言翻譯應是文言文的重點內容,豈可草率應付?我在教文言翻譯時,為了讓學生對文言字詞句段能夠準確理解掌握,讓學生放棄對翻譯書的依賴,自己對照注釋自行翻譯,若遇難點詞句就用合作討論的方法,每四人為一組,將自己遇到的難題一一列舉,你幫我助,幾分鐘就將難題解決了,仍有疑問的提出來在班上群策群力,集體討論解決,讓文言翻譯變成展示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環節,學生在課上都表現得積極踴躍。這個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克服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四、質疑問惑,解疑答難。
在疏通了文言文的文義之后,下一個環節就是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主題思想和寫作特色了,為了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于故事性的文章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生動復述故事,再精簡情節,最后概括故事大意;對于寫景文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進行概括。的歸納就更容易了,敘事文章必借事說理或塑造人物形象,寫景文必寫景抒情,我讓學生們分析文章的布局謀篇,語言運用修辭寫作特色,修辭方法,等等,讓學生們自己從讀中去體味,對于這幾塊問題,我常常使用設置關鍵性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去思考討論然后再抽簽答疑解惑,比如在教《仿仲永》一文時,為總結主要內容,我設置了如下幾個問題:(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2)方仲永由天資聰穎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在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的基礎上再提出一問:“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這樣順水推舟也就解決了文章的主旨問題:本文以方仲永幼年時的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于成才的重要性。還有在教《花木蘭》時,我問:“大家喜歡花木蘭嗎?為什么?”學生道:“喜歡,木蘭孝敬父母、機智勇敢、熱愛國家、勤勞善良……”學生們在對問題的分析思考中已把這位傳奇女英雄的形象深入心中。
五、啟發想象,模仿創新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學瑰寶以其精練的語言,和諧的音韻,鏘鏘的節奏讓學生們認識了許多歷史和傳奇人物,游覽了奇山異景。比如有揭竿而起仰天質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涉,“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的諸葛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從此替爺征”的花木蘭,從“天資聰穎”到“泯然眾人”的方仲永,“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呂蒙,不辱使命的唐雎,還有風景優美的“三峽”勝地,恍然“碧瓦飛甍、連亙六七里”的“山市”,還有讓無數人都想去的“世外桃源”,等等。生動的人物、美麗的景致,無不讓學生有所遐想,于是每學完這些文言文,我都讓學生再次用自己的語言重新塑造文中人物形象,編寫故事。學生對此總是樂此不疲,一個個極盡想象之能事,在自由的天地中盡情創作。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了寫作能力。
總之,對于文言文的教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法,只要是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方法都是好方法,關鍵是要能認識文言文的特點,找到合適的教法,挖掘趣味因素,使學生因樂學而善學,并能準確把握祖國的文化精華,傳承中華古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服務于現代文明建設。